朱菲菲
摘 要:在校園生活中,因為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所以學生或多或少的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而一旦對這些問題不及時處理,就會影響學生的發展。而這時班主任們針對于這些情況,就必須采取適當的處理方式,在學生的平時生活中心理變化與發展,營造一種溫馨而健康的校園生活。所以,班主任必須重視學校在道德方面的德育,讓學生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能夠暢所欲言,文章討論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希望更加有利于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
關鍵詞:走進學生心靈;打開學生心結;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教育離不開嚴格的行為標準,用它去約束學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教學慣例,為他們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石。班主任在課后應該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互動熟悉他們的生活,以便進一步的了解他們。
一、德育管理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所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更加有利于他們在學習生涯之中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更多的品德魅力。對老師來說,有利于貫徹落實老師本身“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增強了老師的職業魅力和教育成就感。對于家人來說,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培養、完善孩子自身的內在道德美[1]。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能夠有利于社會和諧與前進發展,有利于在社會中培養注重道德修養的良好氛圍,為社會的前進發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二、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一)班主任和學生平等友好相處
有學者認為,如果一位班主任可以與自己的學生良好的交流,與他的學生們在課后可以如好友一般溝通的時候,這位班主任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便會輕松了許多,而學生們也會更加配合班主任的課堂教學,會更加崇拜這位班主任,這樣班級的教學風氣便會良好了。當學生們與班主任之間的時間差距可以縮短一些的時候,進行課堂教學也可以簡單了許多。所以這位班主任在日常課堂實踐中,應不是過高的抬高了自己的教學職務,而是盡量親和的去與學生們溝通,形成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創設出一種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這樣就可以從一定意義上引導他們更加積極的學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試想一下,假如教師與學生的人際關系不良,他們就會對教師反感,繼而厭惡這門課程,也就不認真學習。所以教師與學生形成一種平等友愛的交往方式對于培養他們的心理和品德品質具有非常好的意義[2]。
(二) 轉變德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班主任為了成為學生課堂上的引路人,就需要積極或主動尋找更有效實施道德教學的方式。并且依照自己以往的實際課堂經歷,可以歸結起來大致是這樣兩點:第一、學生們由于處在青春期,對許多事情的認識并不清晰準確且不少學生會都有點叛逆,因此班主任就需要以引路人的角色促進學生學科素質、價值觀念的養成。而道德課堂的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們處在一種平等,悠閑的環境中開展道德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端正的道德三觀。班主任可以在教學上,慢慢的誘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但需要著重注意一些性格較為叛逆的問題學生,與學生更多溝通交流,以一種聆聽者的身份和和問題學生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育,使學生從迷徑中知返,并逐漸建立正確的三觀。讓德育開教學的開展獲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狀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教育,好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高效的了解核心理念,形成正確的價值引導,這也是個性化教育所涵蓋的內容。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行德育教育
現在的信息技術相對于過去來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德育教育活動中,班主任也能夠運用這些新穎而成熟的教學方法開展德育的任務,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水平。比如把多媒體設備引入到初中課堂中,班主任就可以從班會中選取一些道德素養的新聞事件或者視頻內容,并投入資源在大畫面上供學生觀賞,甚至是投放紀錄片來讓學生更直觀的體驗中國的道德傳統文化,讓學生更能感受到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真正的含義;而針對在當地區域內建設有歷史博物館的校園,班主任也可引導學生游覽一些博物館甚至是歷史遺跡。通過舉辦這種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心理體驗[3]。比如為了使學生體驗到中國抗戰英雄事跡,班主任便可引導學生們去中國抗日戰爭博物館中體驗當時中國抗日戰爭的艱辛以及烈士們浴血拼搏的精神,并借此來鼓舞學生們大膽前進,從而樹立良好的道德文化觀念。此外,通過這種活動還能夠更有效的緩解因學校的考試而造成的學業壓力,提升學生們在整體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班主任要不斷的尋找好的方法去進行德育教學,爭取把德育教育開展的越來越好,學校強化德育教學對初中時期的整體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 甘樹職.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J]. 基礎教育論壇,2022(4):106-107.
[2] 溫國太.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學策略研究[J]. 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2(1):159-160.
[3] 王志寶.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研究[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22(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