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麗
摘? 要:表格具有直觀、簡潔、關聯、整合、導向等性能。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利用表格的多種優越性能,在必要環節借助表格發揮直觀思維對抽象思維的承托作用,以此來逐步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表格教學;輔助教學
從思維角度來看,認識數學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初中生正處于以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借助直觀去促成抽象。表格作為一種直觀化工具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其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借助表格的直觀性,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學習能力
思維是語言的實質,語言是思維的外表。數學語言分為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三種基本類型,因其具有形式化、抽象化、簡練化的特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從而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表格呈現數學語言的形成過程。提煉關鍵詞時,可以通過表格建立各種語言之間的聯系,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之間的相互轉化,簡化并梳理轉化流程,使學生準確掌握數學語言,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學習能力。例如,在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把勾股定理的概念呈現在表格中,并突出關鍵詞“直角”和“斜邊”。然后,在表格中畫出直角三角形,結合圖形標注出直角,進一步根據直角的圖示位置來明確斜邊,并在圖形的對應位置標注關鍵詞及字母,得到勾股定理的數學語言表達式。這樣,在符號語言形成的過程中便明確了定理的應用條件,并最終得到等量關系。利用表格,將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內在聯系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實現了數學語言之間的順利轉化,降低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
二、借助表格的簡潔性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應用題中的邏輯關系常常隱藏在文字中,數量關系的確立是解題的難點。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審題—提取關鍵詞—定量、定性分析—制作表格—尋找等量關系”這一過程,借助表格引導學生進行各個量的識別,將問題聚焦到所求目標上,厘清各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存在的數量關系,清晰地呈現出問題的本質,在表格的基礎上快速找到等量關系,增強條理性,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借助表格的關聯性,提升學生的知識正向遷移能力
數學知識之間往往是相互關聯的。因此,可以將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表格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橫向及縱向的比較分析,找出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將異同點清晰地展現出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幫助學生在對比中逐漸掌握學習的方式、方法。例如,線段和角作為最基本的幾何圖形,在學習過程中有諸多相似之處。在教材七年級上冊“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線段涉及的相關內容及研究思路整理到表格中,引導學生按照線段的學習方法對角的相關知識進行類比探究,對比它們的相似之處,同時區分它們不同之處,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類比、遷移能力。
四、借助表格的整合性,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
學生的知識儲備往往存在片面化問題,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此,可以利用表格對各知識點進行對比、歸類,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對表格進行整理迭代,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利用表格的重構功能,能夠促使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完成一章內容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本章中涉及的各個知識點整理到同一個表格中。在完成下一章內容的學習后,再對原有表格進行迭代、整合,逐漸形成一張知識網絡表格。這樣便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內化。
五、借助表格的導向性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充分發揮表格的邏輯導向功能,利用表格體現量與量之間的依附及制約關系,可以使知識之間的關聯更清晰,便于學生更加系統地分析問題。例如,在教材八年級上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教學中,對于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從一個條件追加到兩個條件,發現仍不足以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進而追加到三個條件進行探究。在此情況下,則面臨著條件的多種選擇,如何準確而又全面地選定這些條件呢?教師可以出示表1。
通過表格清晰、明了地列出給定三個條件下的各種情況,使問題的分析過程更加周密,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推理習慣,同時指明了問題探究的方向。
在適宜的情境下充分利用表格優勢,對數學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借助表格這一載體,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知識正向遷移能力、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最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將表格恰當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充分實現其應用價值,是需要不斷嘗試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于海燕. 淺談表格在初中數學常見問題中的應用[J]. 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8).
[2]陳煜華. 妙用表格法解決《分式方程》中的應用題[J]. 教育科學論壇,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