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生生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了更高期待。為此,學校教育開始不斷做出嘗試與改變,通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核心素養使之更加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家長、學生及社會對于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在學生的成長中,教育從來不是獨立存在于學校和課堂教學中的,而應該綜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養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合力;學生成長
學生的成長從來都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影響及社會教育,從來都不能獨立存在和影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學校作為從事教育活動的專門場所應該引導家長開展積極的家庭教育、引導社會力量發揮教育作用,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成長。
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各有分工
1. 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實施的基礎
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培養上起著基礎性作用。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之前所具備的認知能力、思維習慣和道德認識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的一生都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學生“成人”教育的主渠道,如果沒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便難以實現理想的教育目標。
2. 學校教育是學生教育實施的主體
學校教育是學生掌握文化知識、提高思維水平、提升認知能力的主要方式,同時還擔負著連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紐帶作用。學校除了要開展學生德智體基本素養的教育外,還必須通過家校聯系對家庭教育做出引導,同時聯動各機構開展社會教育,引導家長在學生成長中引用社會教育資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 社會教育引導教育發展的方向
社會教育代表著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學生要從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認識中找到自身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進而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更加理解自身成長的意義。供學生進行社會學習的場所,包括各類以教育為目的或者可用于教育的非營利性文化場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也包括工廠、商店、企業、醫院等。學生可以在這些場所獲得知識、獲得認識,從而確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更加努力學習。
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合力形成的具體措施
1.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全面重視
社會的迅猛發展,對未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學校教育應該培養符合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學校教育只有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在成長中獲得知識的同時了解社會與經濟發展。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應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來為學生適應未來做好準備。與此同時,家庭教育應該為學校教育和社會人才需求做好學生基本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學生基本的做人道理,使學生具備起碼的道德素質。學校在教育中應該做好與各社會機構的對接,為學生提供社會教育機會,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引入社會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
2. 學校要做好各個教育因素的對接與整合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各有側重,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著不同作用,但它們之間又互相聯系,只有有效結合才能實現其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促進作用。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和社會分工的逐漸細化,家庭在學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淡,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也得不到重視。為此,學校必須加強家校聯系,引導家庭教育發展,補足當下家庭教育的缺失。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缺一不可,學校應該搭建平臺,讓學生從身邊的環境開始認識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了解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社會需求,讓學生盡快找到人生定位和追求方向。因此,做好各個教育因素的對接與整合是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
3. 學校要引導學生的職業規劃與人生發展
要實現社會教育高度發展,只依靠學校很難實現。當下的社會問題是畢業生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很多崗位也難以找到適合的人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學校沒有在個人努力方向和社會人才需求方面搭建起橋梁。對此,學校可以與社會機構或企業聯合辦學,讓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更加明晰自身的發展目標,規劃自己的人生,將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規劃與社會發展需求相聯系,從而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生活教育的需求和發展方向,力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將現階段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盡早聯系起來,并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三、結束語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站;學校作為集中學習知識的場所,是學生快速成長的重要渠道;社會作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學生終將踏入的人生之路。如何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教育合力,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宣潤玲.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探索[J]. 考試周刊,2020(81).
[2]周小紅. 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創建社區教育特色[J]. 現代職業教育,2020(38).
[3]王少華. 試論中華傳統文化進社區的價值[J]. 當代繼續教育,202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