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應用已經深入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影響并改變著人們接收、傳播信息的模式,也改變了媒體從業人員的工作內容,對新聞編輯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編輯要想提升二次編輯能力,要能夠掌握并運用好新媒體信息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具體作品的編輯中;要適當完善新聞稿件的內容和形式,提升新媒體用戶的閱讀體驗。文章在強調“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從選題策劃、內容質量、創意創新、標題制作等方面出發,提出新聞編輯要注重選題策劃、注重內容質量、注重創意創新、注重標題制作,以提升自身的二次編輯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編輯;二次編輯;能力要求;內容為王;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122-03
一、引言
傳統媒體編輯必須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做好新媒體編輯工作,不斷適應融媒體發展趨勢,轉變成復合型人才。其中更為重要的是,編輯的二次編輯能力,這不僅包括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進一步美化新聞傳播的視覺感受,更包括對內容的把握。只有堅持創新思維,在內容上下足功夫,做好新聞選題策劃,提高新聞內容質量,做精新聞標題,才可能在二次編輯過程中實現新聞傳播效果的再次飛躍。
對于新聞傳播工作來說,“內容為王”是亙古不變的準則,吸引廣大受眾持久關注的終究還是內容的創意,這是新聞傳播的“魂”。文章結合當前新聞傳播實際案例,分析新聞編輯如何提升二次編輯能力,如何在策劃、內容、創意和標題上“做文章”,向廣大受眾推送更加優質的新聞產品。
二、二次編輯能力的要求
(一)掌握新媒體技術
傳統的媒體環境中,大部分新聞編輯只掌握自由媒體的一種編輯技術即可,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編輯必須掌握更多的新媒體技術,要善于且熟練運用保持新媒體平臺日常運行需要的基本技術。這不僅是新聞編輯工作方式的轉變,還是新媒體對新聞編輯工作的必然要求。
以傳統廣播媒體為例,曾經的廣播編輯,主要負責剪輯其中的音頻資料、審核稿件內容即可,但在當前的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中,新媒體不僅要求廣播編輯掌握基本的廣播平臺稿件編輯能力,還要具有編輯新媒體平臺所需稿件的能力。
如抖音平臺,編輯要順應當前受眾喜愛短視頻的傾向,能夠運用相應的視頻剪輯軟件,剪輯新聞短視頻,并且要突出新聞關鍵信息。
因此,新媒體對新聞編輯的技術要求也更加多樣化、高標準。新聞編輯必須掌握多種常用的視頻制作和剪輯、音頻制作和剪輯,以及H5、圖解、海報、沙畫、手繪等技術[1]。
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在日常工作中,要增進學習,嘗試涉獵不同的新技術領域,將其運用到文字和畫面編輯工作中,用新技術為新聞內容增加色彩,增強新聞的傳播多樣性,促進新聞傳播更加廣泛,進而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二)具備較高的編輯策劃水平
在新媒體的信息海洋中,新聞編輯發布的新聞想要獲得受眾的關注,除了新聞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之外,還與新聞編輯的策劃能力密不可分。
新媒體平臺的空間容量比較大,在編輯策劃方面也給了編輯更大的發揮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編輯不僅要編排標題,還要認真、仔細地編輯稿件具體內容,甚至是個別字句。為了突出部分信息的重要性,為了吸引和方便受眾快速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還要在顏色、字體等方面進行編輯。
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其中的文字排版、編輯,以及圖文、視頻等的編排,尤其是推文標題的編輯、排版,直接影響著受眾對媒體及其工作者的評價。編輯能力至關重要,其不僅要濃縮信息正文,摘取關鍵內容,還要摒棄媚俗心理,做到既精準傳達又新穎吸睛。這不僅是對編輯基本文字功底的考驗,還是對信息編排策劃能力的挑戰。因為在微信公眾號中,面對有限的空間,編輯如何能將最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放置在頭條、第二條等可顯示的位置中,并吸引受眾點擊閱讀,需要編輯下大功夫研究其中內容。
三、新聞編輯要堅持“內容為王”
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可以讓新聞傳播“添彩”。但是歸根結底,新聞傳播依然離不開內容的支撐,這是新聞傳播活動的“根”,是決定新聞傳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新聞編輯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并將之落實到具體的新聞實踐活動中,讓內容發揮更大的優勢,贏得未來發展的空間。
技術歸根結底是為新聞內容服務的。如H5制作,要求編輯掌握和學習H5網頁制作技術,并且還要有一定的美編技能,能將圖片制作得更加精美,讓受眾愿意觀看和欣賞其中的內容。然而,技術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是基石。編輯在制作H5時要想著創作的內容是什么,要想到受眾群體的閱讀需求,要圍繞主題選擇顏色、基調和呈現形式等。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H5作品《這是你人生中,值得銘記的一天》,打開頁面即可看到一張五星海報,簡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光輝歷程,進而引導用戶掃描二維碼,用1月10日這一特殊的日子過渡到用戶的參與體驗:輸入自己的入黨日期,會自動生成一張光榮在黨XXX天的五星海報,并可保存分享,亮出你的征程印記。這個作品的策劃首先就要依托建黨百年的大背景,其次要在豐富的黨史知識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口作為信息的觸發點,喚起廣大受眾對黨員身份的尊崇感和認同感,從而在民族自豪感、發展自信心方面形成共鳴。實際上,這體現的就是新聞編輯的二次編輯能力[2]。
新媒體海洋里信息泛濫,每時每刻,各種新聞信息傳播不斷,同質化問題嚴重。同樣的信息內容,不同的平臺都在發布、轉載,給受眾帶來一定的審美疲勞。受眾已經不滿足于僅僅知道當下發生了什么,而是想要閱讀、觀看更有思想、更有深度、更有溫度的新聞。
與此同時,在信息泛濫的環境里,在眾多媒體平臺,尤其是自媒體平臺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主流媒體要想把握輿論主導權,占領傳播制高點,其中的核心只能是新聞內容質量。只有堅持在新聞內容上做文章,才能向受眾推出更多精品新聞,才能夠不斷傳播一些見解獨到、思想深刻、具有內涵的高質量新聞作品,進而贏得受眾的持續關注和好評,為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奠定堅實的受眾基礎。
四、二次編輯能力的提升方法
(一)注重選題策劃
新聞傳播領域所說的新聞報道策劃指的是在以事實為依據,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對新聞事件本身的起因、經過和縱深發展的再報道,一般適用于重大主題報道、深度報道和系列報道等。常規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大多是單個、獨立、碎片化的。而新聞報道策劃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不僅能提升新聞的厚度、溫度,還能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
上文已經提到,新媒體時代信息泛濫,不同媒體在信息內容傳播上具有明顯的同質化問題。這就表明,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想贏得受眾的關注,就應在新聞選題策劃方面深入思考,選擇受眾喜歡、緊貼受眾生活的新聞內容。
如新冠肺炎疫情,除了疫情防控具體工作措施方面的內容以外,生活必需品價格也是一大熱點,尤其是在疫情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部分商販、超市有意識地提升了消費者需求較大的商品的售賣價格,給大眾造成困擾。新聞編輯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運用輿情收集技術,時刻關注大眾對于商品價格的反饋和討論,在此基礎上,在輿論還未形成之前,針對物價開展選題策劃,進而形成新聞報道,發揮正面的輿論引導作用。
(二)注重內容質量
對于新聞編輯來說,新聞質量應該從文字內容、傳播形式和新聞觀點三個層面入手。
首先是文字方面,要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閱讀需求,要調整文風,注重網絡流行語、熱詞等語言文字的運用,要盡量用受眾喜愛的、日常的語言表達新聞內容,盡可能改變傳統新聞傳播中過于嚴肅、中規中矩的新聞語言風格,彰顯新聞輕松、活躍的一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識形態、國家意志表達、突發事件等方面,如涉外報道、軍事爭議等方面的新聞,要避免使用過于輕松的表達手法。
其次是傳播形式,借助新媒體優勢,新聞傳播能夠實現可視化傳播。即將圖片、手繪、視頻、沙畫、動圖、圖解和數據演示圖等充分應用到新聞傳播中,在閱讀文字的同時,還能讓受眾通過圖、音等感受新聞內容的生動性,甚至趣味性,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提高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如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推出的H5《長幅互動連環畫|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從第一次修渠失敗、一個字一個字認新華字典學習水利知識、挨家挨戶走遍7個村民組、帶頭在腰間綁上繩索吊上懸崖、“為了水,我愿拿命來換”、在卡車下過夜等細節講述時代楷模黃大發“一輩子、一條渠”的故事,無不令人感動。而最后4名80后和90后的口述,更是體現了“天渠精神”的傳承。國防時報微信公眾號關于“新兵淬火”的報道中,不僅用圖片展示了新兵訓練的畫面,還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展現了新兵的訓練過程,運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了新兵剛入伍時的狀態,增強了軍事新聞傳播的生動性與現場感。
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為了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和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新聞報道務必體現出新意,務必有新聞觀點。新聞觀點主要分為“用事實說話”和“用觀點說話”兩種類型。
在二次編輯過程中,新聞編輯要注意善用“事實”和“觀點”兩種手段,充分發揮手上材料的效能,切合受眾關注的熱點,找準切入角度,避免一些“套話”的使用,才能真正讓受眾感同身受,才可能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三)注重創意創新
創新,是編輯應有的基本意識。它有助于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和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讓新聞作品更活潑生動,更具新媒體特點,贏得受眾的喜愛。新聞編輯必須積極轉變自身觀念,利用先進的理念、創新的意識制作新聞產品和報道新聞。
首先,新聞編輯要具有基本的創意創新理念,轉變過去傳統媒體的老舊編輯理念,要在新聞內容編輯過程中融入團隊和自己的創新想法,要想著新媒體平臺和時代的特點,這樣才能讓自己切實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編輯。
其次,要有創新的辦法和技術,將創意和想法落實到具體的稿件編輯過程中,而不是只停留在思想意識里。為此,新媒體編輯要多閱讀一些有關新媒體編輯的書籍和作品,深入了解和學習編輯理論知識和產品技術。通過優秀的編輯稿件案例,積累成功的經驗,并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時,新聞編輯還應該不斷開闊視野,要能站在受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進而用受眾喜歡的方式創新新聞編輯[3]。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對新媒體傳播形式的創新。在編輯新聞內容時,可以將圖片、手繪、視頻、音頻、動圖等多種樣式的內容融入其中,促使新聞報道形式更加豐富、生動,更加全面、立體地呈現新聞,變生硬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和動態的畫面,不僅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對于新聞報道的差異化需求,還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生動性。
(四)注重標題制作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對于新聞來說也是如此。新聞標題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精髓,對整個新聞報道的傳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新聞標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篇新聞報道要想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提高新聞的點擊量、轉載量和評論數,就要不斷增強新聞標題的美感,運用新聞語言藝術,讓標題在闡明新聞報道基本事實的同時,具有文化色彩,吸引受眾的眼球。特別是在當前每天都有海量信息的新媒體環境下,面對時刻更新的新聞信息內容,新聞標題更應堅守語言藝術,滿足受眾的閱讀美感體驗需求。因此,新聞編輯要重視新聞標題的編輯。
一個好的新聞標題,一定是準確、簡潔、鮮明、生動的。在新媒體環境中,衡量一個標題好壞的標準有兩個,即打開率和傳播率。也就是說,受眾看到標題后,是否愿意點開、閱讀并分享。
首先是情感方面,標題應該站在受眾的視角,體現新聞工作者、新聞作品的人文情感關懷,不僅能夠縮短新聞內容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還能提升受眾閱讀興趣。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的《這段電話錄音,聽哭了》,推文反映的是一位醫護人員想要回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但是所居住小區被管控,進而和社區書記溝通,希望回到疫情防控一線。標題直接用“聽哭了”,不僅體現了新聞內容的溫度,也體現了新聞事實的人文關懷,具有鮮明的情感要素,形成了較強的感染力,讓人心生感動。
其次是新聞標題語言的趣味美,不僅語言詞匯運用要有趣、生動,語言運用手法上也應該體現幽默性。如央視網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注意!這一地看到“潑猴”,請立即報告》,講述的新聞事實是居民發現有猴子“搗亂”,亂偷東西并四處逃竄。標題使用“潑猴”兩個字,俏皮、生動,不僅彰顯了新聞標題的趣味性、幽默感,還使新聞標題更加鮮活。
五、結語
新聞編輯是新聞信息傳播的重要把關人,不僅要把關、審查新聞作品的文字內容,發現和校正其中的錯誤與不當,保障媒體平臺的內容準確,夯實新聞傳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還要對新聞稿件內容進行提升性的二次編輯,包括新聞標題、文本內容、呈現形式等,這直接關乎新聞傳播效果與輿論引導效果。
參考文獻:
[1] 程紅妹.做一名合格的新媒體編輯[J].中國地市報人,2022(3):133-135.
[2] 張濤,劉欣揚,陳皓宇.新媒體視頻編輯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2(2):98-100.
[3] 楊君,丁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記者素質要求[J].新聞文化建設,2022(2):104-106.
作者簡介?彭奇偉,碩士,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