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單親兒童問題是我國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并且長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我國而言,單親兒童主要集中在,并多數處于小學學齡段。這些單親兒童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父或母長期在外地工作或者務工,不方便帶孩子去工作所在城市就學,所以只能把孩子交給本地的爺爺奶奶撫養,而他們則定期給予生活費用。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缺乏關愛和監督,小學單親兒童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诖?,本文以家校共育形式進行小學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的干預研究,為解決單親兒童問題、保障單親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一定的助益。
關鍵詞:單親兒童;心理問題;氛圍
對于小學單親兒童的心理矯正而言,心理識別與干預是處理其心理問題的兩大環節和重要手段。通過心理識別與干預,教師可以和不同學生取得溝通,學生也可以借此了解心理問題解決和應對的方法,增強單親兒童對于自身的了解和信心。由于教師專業技能的缺乏,雖經過多年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比較有效的經驗,但是整體而言缺乏心理問題矯正專業理論指導,體系性不強,不能形成心理問題矯正的工作閉環。
一、小學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
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相關的設備、信息和媒介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因素,單親兒童自制力差,容易沉迷網游。老一輩或其他監護人由于隔代教養的代溝,缺乏正確管教方式,面對單親兒童調皮就會力不從心。造成單親兒童平時沉迷于網游,無心學業,學習成績直線式下降。還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導致單親兒童產生厭學情緒,形成了厭學心理。這些都對單親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及接受良好素質教育非常不利。
(二)存在較為普遍的自卑和孤僻心理
單親兒童因為長期不在父或母身邊,缺乏陪伴、愛與被愛,與父或母缺乏正確的親子溝通,從而容易造成自卑情緒。具體表現為:內心的自我孤立、在孩子群體中的不合群、對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自卑與孤僻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表現形式比較多樣。在實際考察中,還發現部分孩子雖然外在表現得非常要強,但當他們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表現出脆弱和孤獨的一面。類似這種心理狀況,對他們健康心理的養成和正常人際交往極為不利。
(三)部分單親兒童叛逆情況嚴重
在對單親兒童的考察中,發現有些單親兒童因監護人年紀大,隔代教養模式所帶來的價值觀念偏差,出現了單親兒童不聽監護人管教的逆反心理。還有部分單親兒童因為父或母長期在外,得不到父或母的關注,產生怨恨心理或逆反心理。這種叛逆現象同樣屬于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如不進行及時干預,則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的割裂,甚至影響單親兒童的一生成長。
二、單親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做好單親兒童的調查工作
在我國,單親兒童是一個相對龐大的特殊群體,其在地區的小學校園中較為常見?;诖?,為了達成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化,學校與教師務必要深入分析單親兒童的共性與個性,做好調查工作。首先,學校與教師應對本校、本班的單親兒童數量進行統計,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規模、實施策略打下規劃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對每個單親兒童的家庭情況、生活狀態進行了解與記錄,為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采集進一步的信息依據。其次,教師應與學生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聯系,從而掌握單親兒童的性格特點、既往經歷、興趣喜好、社交背景等信息。這樣一來,既有助于體現因生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情、生情的匹配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對單親兒童進行分層評估,明確哪些學生應予以重點關注。最后,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小學教師還應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通過談話藝術的合理運用,促使學生敞開心扉,向教師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需求。由此,教師便可從主體角度出發,對學生作為單親兒童的個體心理狀態形成明確感知,進而保證后續工作活動的“有的放矢”。
(二)實現德育元素的教學滲透
將德育元素滲透融合到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等學科的課堂教學當中,能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優質的課程載體與實踐空間,從而順利、長效地調動單親兒童的積極心理,改善單親兒童的學習成長與素養發展狀態。例如,在開展《拔蘿卜》這篇課文的教學工作時,小學語文教師可結合故事內容,帶領學生進行拔河、傳花等課堂游戲,促使學生在故事情境與學習體驗的共同刺激下,對“團結力量大”“一個好漢三個幫”等道理形成正確認知。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充分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的感悟、體驗遷移到生活實踐中,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交友活動,幫助其逐漸化解因留守經歷產生的自閉、排外、過度獨立等心理問題。
(三)營造積極、優質的校園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若兒童處在積極向上、輕松愉悅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當中,即便缺乏父或母的陪伴與照料,其也能獲得正向暗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自身心理的健康穩定發展。反之,若兒童處在“烏煙瘴氣”的環境當中,即使其并不是所謂的“單親兒童”,其情緒狀態、人格、心理也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所以,在開展單親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時,小學應致力于為學生營造積極、優質的校園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陽光之下”,防止其幼小的心靈蒙上陰霾。例如,學??啥ㄆ谂e辦校園運動會、“校園小歌手”比賽、書畫展等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放松身心、展示自我、參與社交的機會與平臺,從而使學生在參與活動、觀看表演、展示作品的實踐過程與愉悅情境當中樹立自信心,產生歸屬感、幸福感,最終擺脫大眾對單親兒童的刻板印象。
總而言之,在留守經歷的影響之下,兒童很容易產生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如自卑、孤僻、自閉、規則意識缺乏等。所以,必須做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工作,為單親兒童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創建積極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單親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朱素紅.單親兒童自卑心理矯正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9) :1.
[2]曠新明.單親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矯正方法[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44) :1.
[3]王恩霞.對單親兒童家校共育的調查與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201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