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加古力·牙生
摘要:“以問促學”是從提問到加強反思再到解決問題的轉變,注重培養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從多個角度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學習、強化、加深知識,養成學生解決問題和提高探索知識的意識、精神、勇氣和能力。筆者從自己的工作經驗出發,就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出問題的具體方式和有效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以問促學;探究式學習
前言
在小學的數學課程中,老師往往會根據教學需要,設定問題,指導他們去研究和解決問題,在新時期教學理論,加強對學生的數學素養,是新時期老師的職責轉換和“以人為本”教學思想的重要內容。為此,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養成了等待老師現成的結論、問題意識薄弱、提問能力差的傾向;由于害怕、害羞、自卑等情緒,害怕自己的提問會被老師和同學視為知識淺薄,學習成績差,因而不會表現出提問題的自覺。盡管現在已經是新學期了,但很多老師還是習慣了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對知識的領悟程度。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的體驗,使其很難以形成問題意識;在這種問答式的課堂上,沒有給同學們任何的時間去思慮和提出問題。老師缺少堅韌不拔的毅力,一些老師已經開始倡導“問題探索性”教學,但是隨著教學的進行,他們又不愿意讓自己的學生在教室里白白地耗掉上課的時光,所以直接告訴答案。
二、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以生為本”,注重啟發引導
在“填鴨式”的傳統課堂中,老師是課堂教學的“權威”,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實踐性、創造性,學生成為了“裝知識”的工具,這與新課程的改革背道而馳。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老師也在積極地進行著新的教學觀念的變革,并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們在數學學習中真正掌握自己的位置,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只有學生主動地參加,才能使高效的課堂得以建立,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課堂上的問題將會喪失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所以新課改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對每個學生做到尊重和公平,與學生建立民主、友愛、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推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問題,逐步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索和解決,使他們能夠結合實踐,把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二)突出教學重點,探究數學知識
在講授前,必須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內容,找出教學的關鍵和困難,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設置教學環節,通過設計形式多樣和層次分明的課堂問題,使同學們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正如《三角形內角和》中,經過提前預習,學生對“三角內角和是180°”的結論以及了解非常深入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自我控制的不足和自尊心等原因,難免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等問題。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負面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這個三角形的內部角度是否是180°?”這個時候,同學們會問:“怎么是180°?”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全神貫注于課堂,跟隨我們的教學過程,探究其中的秘密,指導他們學會如何去學,如何去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三)鼓勵質疑,積極探討研究
“行成于思,毀于隨”,真正的、成功的教學不在于向孩子們傳授新的知識,而在于讓他們在學習的同時,學習如何去質疑、去想、懂得想、去應用知識。新課程標準還規定了我們要轉變自己的身份,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勇于提問、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問題鏈條”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并盡量營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索和思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勇于質疑的能力,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愛上數學,愛上學習。
(四)難易適中,增強信心
在數學課堂上,我們按照課程的要求,設置了適當難度的題目,讓每位同學都能參加,有機會解答問題,并親身經歷,從而提升自己的數學自信心,從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關注的是,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按一定的層次來設置問題。對于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同學,可以把問題往更深一層的方向上提,讓他們嘗試著回答;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詢問的形式,讓他們從多個方面思考問題,把所學的東西結合起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要把問題的范圍和困難程度壓縮到一定程度,用一些具體的資料來給他們一些啟發,同時也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引導他們去想辦法,從而使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基礎。其實,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都可以作為一種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多加關注,多做歸納,善于使用,長期來看,必將對我們的數學教學學到很好的促進。
(五)聯系實際,激活興趣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都是與數學息息相關的。在課堂上,我們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問題與現實結合起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數學知識和技巧,學會如何應用這些問題來處理自己的日常問題。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對周圍環境的濃厚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將這些問題融入到學生的生活情境中。比如在《秒的認識》課上,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同學們一起看了劉翔在110米短跑比賽中以12.91秒的速度奪冠的一幕。看過以后,他問道:“劉翔花了多久贏得冠軍?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與學生共同研究“秒”的時間單元。因為數學問題貼近實際情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碰到,對其比較了解,所以很有可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去。
結語
為使小學的數學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怎樣使數學更好地讓孩子愛上它。因此,他們勇于開拓,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改革。“以問促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既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是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數學素養。當然,“教無定法”,我們仍然要堅持下去,不斷地學習、探索、創新,使自己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偉.小學戮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I].教學·信息,2013(1).
[2]楊競,擁有一個真實的小學數學課堂[J].小學時代(教學研究),2014(20).
[3]黃志斌.試論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