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要:在新農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高校農林專業逐年擴招。為讓農林專業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發揮自身優勢,解決就業難問題,本文從當前農林專業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困境和發展機遇入手,以社會、高校、學生三個角度提出了新形勢下如何克服就業困境,把握時代機遇,引導農林專業大學生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鄉村振興,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新形勢;農林專業;大學生;就業
前言:
就業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曾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問題,高校畢業生要轉變擇業就業觀念,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事業就會有舞臺[1]。作為農業大國,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三農”問題一直受黨中央高度重視,而農林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卻深受就業問題困擾。隨著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提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如何做好農林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新形勢下農林專業大學生就業困境
(一)就業對口率低
農林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對口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因錄取分數線較低,農林專業成為大部分調劑考生的首選,對專業缺乏興趣導致后期學習動力不足,轉專業率高。二是新形勢下現代農林產業發展涉及多個領域,當前高校農林專業單一的培養方案難以讓學生建立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體系。三是當前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發展,智慧農業、生態林業、精準農業等新型產業相繼出現,但受刻板印象影響,大學生對現代農林缺乏了解。
(二)存在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導致大學生對農林產業的理解停留在傳統的禽畜飼養和作物栽培層面。其次,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大部分農林企業仍位于二、三線城市或鄉鎮,工作地點偏遠、薪資待遇低、發展空間小,讓許多農林專業畢業生對本專業工作望而卻步。
(三)缺乏系統指導
一是大多高校農林專業的課程設置未能與社會需求接軌,學生缺乏實踐技能和應用素質,難以滿足用人單位需要。二是缺乏針對性的就業指導,部分高校未能結合農林專業特點,對行業特點、發展前景、國家政策等進行解讀指導。三是創新創業力度不夠,自主創業是農林類人才的一大就業方向,盡管國家大力扶持,但相比其他專業,農林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數明顯較少。
二、新形勢下農林專業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機遇
2019年,“新農科”建設的提出讓農林專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揭開了新型農林人才培養的新篇章[2]。新農科建設“三部曲”中,“北京指南”的提出標志著“新農科”建設的全面展開,這一政策的推進或將改變農林產業發展格局,改變農林高校人才培養范式,改變農林學生的人生命運,對農林專業大學生就業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3]。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4]。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農林人才的引進培養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也為農林專業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三、新形勢下農林專業大學生就業對策
(一)社會層面
1.強化政策扶持,健全激勵機制。一是各級政府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重視農林產業發展,加強對農林企業的政策扶持,增加涉農崗位的人才引進力度,引導農林專業畢業生到欠發達地區就業。二是加強對“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基層選調生”等優惠政策的宣傳,鼓勵農林專業大學生參與基層新農村建設。三是積極搭建農林專業就業信息平臺,加強與農林高校和企業的交流合作,鼓勵農林專業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
2.完善就業保障,提升福利待遇。用人單位要把握就業環境和薪資待遇這兩大吸引人才的直接因素。一是把握發展機遇,積極爭取相關政府補貼,盡可能提高員工收入水平。二是完善保障體系,制定配套福利制度,提供與其他行業同等的福利待遇。三是重視人才培養,從入職培訓、晉升機制等方面入手,根據員工特點制定職業發展計劃,確保高校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3.加強正面宣傳,厚植“三農”情懷。當前社會對農林專業仍存有一定偏見,開展正面宣傳,改變輿論導向,對增強農林專業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至關重要。一是通過電視、新聞、網絡等社會媒體大力宣傳鄉村振興的偉大成就,全面展現國家農林產業蓬勃發展的新風貌。二是深挖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人物事跡,通過樹典型的方式改變人們對農業的刻板印象,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三是鼓勵鄉村政府與高校展開交流合作,通過實踐調研感染大學生,培養其作為農林人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學農助農愛農的“三農”情懷扎根在每一個農林學子的心中。
(二)高校層面
1.推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應用。一是根據新農科建設要求,深化農林專業教學改革,針對新時期農林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培養具有扎實知識、實干技能、創新理念的新型農林復合型人才。二是改變教學方法,由傳統的“灌輸式”轉變為“體驗式”,將課堂轉移到農村,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教學,讓學生下鄉親身體驗,感受新農村、新農林的發展變化。三是強調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習實踐比重,加強與鄉鎮、農林企業的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引導走近試驗田、新農村、現代化農林企業等,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農林人才。
2.優化就業指導,落實精準幫扶。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有助于大學生早日了解專業前景,培養專業興趣,明確未來方向。一是針對農林類大學生開展精準的指導,從行業發展、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出發,建立輔導員、班主任和就業指導老師“三位一體”的就業指導服務網絡。二是整合高校資源搭建就業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雙向信息互換,從而增加用人單位的招聘成功率和畢業生的就業率。三是積極引導畢業生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實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合理調整心理預期,尋找合適崗位。
3.加強政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一方面宣傳國家針對農林類畢業生的各項優惠政策,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另一方面舉辦相關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技能比賽,通過比賽調動學生就業創業的積極性,在校園里營造從事農林工作,服務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三)個人層面
1.加強技能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提高就業率的前提是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這就要求畢業生做好以下三點:一是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建立全面的知識儲備。就農林類專業而言,僅靠一紙文憑難以打動用人單位,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基本問題能力才是關鍵。二是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多參加學生工作和社會活動,提升組織協調和人際溝通等各方面能力。三是涉獵多學科知識,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陸續開展跨行業合作,具備多學科知識背景將在就業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2.轉變就業觀念,明確自我定位。畢業生一是要充分認識自我,從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全面自我剖析,找到適合的社會角色。二是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工作的“體面”。三是要及時認清形勢,由于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大,轉變輕農厭農思想,主動響應國家號召,樹立鄉村振興服務意識,扎根基層,成就自我,奉獻社會[5]。
3.關注行業發展,聚焦行業資訊。在當前新農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大學生除完成自我探索外還要積極開展行業探索,充分了解社會需求,做好職業規劃。此外,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開始探索新發展領域,如觀光農業、生態餐廳、墻體綠化等,這就要求畢業生關注行業動態、聚焦前沿發展。
四、結語
農林人才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廣大農林學子要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的困境與機遇,加強技能學習,轉變就業觀念,關注行業發展。涉農高校在新農科建設的背景下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優化就業指導,加強政策宣傳。用人單位及各級政府要強化政策扶持,完善就業保障,加強正面宣傳,為農林專業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保駕護航。相信通過多方努力,農林學子的就業率將不斷提升,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 習近平在吉林考察時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 加快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N/OL]. 2020-7-25.
[2] 王尊欣,符傳蘭,陳新紅. 新農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21, 30(6): 97-10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從“試驗田”到“大田耕作”新農科建設全面展開[N/OL]. 2019-12-06.
[4] 新華網.權威快報丨重磅!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N/OL]. 2021-02-21.
[5] 王小龍. 新農科背景下農科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21, 25(2):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