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
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主旨與內涵,其中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原理與方法論原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認識觀、實踐觀、真理觀,不斷深入對中國發展這個客觀事物的認識,把全黨的認識同人民的實踐緊密相聯,將人民的幸福作為全黨未來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真理;初心;使命
中圖分類號:D26?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7-0141-03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認識觀
(一)以黨史為鑒,創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認識是一個積累與反復的過程。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不斷變換和發展,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認識的主體看,對中國發展這個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自身主觀條件限制。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失敗、挫折,從理論的“水土不服”,到成為人民的信仰,從城市-農村到農村-城市。每一步都是站在前人的實踐上,每一步都在為人民而奮斗,唯有人民的幸福,才是黨的奮斗動力。1938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時代相融合的大工程在此時開始,并逐步在黨內推行。我們黨在歷史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成長的過程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在其中不斷探尋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道路的過程,更是共產黨人不斷提升自身理論水平,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將這些實踐成果一步步逐漸轉化為中國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過程。有學者認為,黨史其實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要告訴國人,學習馬克思主義不是終點,只有既考慮到馬克思主義的本身內涵,又將優秀歷史文化融入其中,創造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國特色,同時認清中國的現實與歷史,才能真正熟稔而又全面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論指導,也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如今,我們不忘初心與使命,正是要回過頭去看中國共產黨人走過的艱難歷程,認識到這是一條荊棘的道路,唯有披荊斬棘、永記初心,才能堅定地走下去。
(二)深入調查研究,精準把握現實定位
進行深入的調查是黨在工作中所必須堅持的,是優良傳統,更是現當代復興之路的現實需要。認識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主客觀的矛盾,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矛盾。客觀事物的第一性與主觀事物的第二性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主觀世界怎么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問題是人類的一大難題。實踐是主客觀之間的紐帶,是“主觀之于客觀”的東西。只有借助于實踐的作用,才能認識客觀世界的真面目。客觀事物不是靜止的,它隨著一定的時代和一定條件而變化,要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認識,唯有不斷地進行深入調查與研究。毛澤東同志就曾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主觀之于客觀”的東西,只有借助于實踐活動,才能認識客觀世界的真實面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訪全國各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不是一句空談,是時代之責任與任務,是在大量數據調研和進行嚴密的邏輯建構下提出的。從反腐倡廉“蒼蠅老虎一起打”到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到位,都是深入調研的結果。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認識到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認識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這是對中國當前社會的清醒認識,我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對中國建設長期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為未來的新局面提出的新的動力和要求。
(三)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勞動者是自己解放自己。歷史的發展和推進不是某一個英雄或一群精英們的成果,而是廣大人民群眾實踐的果實,是人們通過勞動實踐創造了自身的歷史。人們為了生存不斷改造自身的環境,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文明。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在嘉興南湖成立之初就已經將人民的立場、人民的利益放到我們黨整個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中提到“實行社會革命”來“支援無產階級”、“維護無產階級”的人民立場中可探其端倪。為了誰、依靠誰,是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中之重。先一輩的革命家們其實早就對此做過闡述,從毛澤東思想的群眾路線開始,黨的一切工作目標和導向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這里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從最開始就是從人民中而生,依靠人民而成長的。那么,從理論和邏輯上來講,我們黨的初心是由人民而生,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奮斗目標。毛澤東指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理論和邏輯上來講,黨的初心是為人民而生,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奮斗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正確認識,是黨百年來堅持群眾工作的肯定,更是對黨的未來工作的計劃和導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明,為人民而奮斗是正確的道路,選擇走中國特色道路,是我們未來要堅持的方向。信仰是國家之魂,有信仰,才有為之而奮斗的目的,才有為之拼搏的動力。人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觀
(一)建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推動實踐的開展
馬克思主義不僅關注人與自然,更重要的是建立人與人的關系。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的實踐活動不再僅僅局限于中華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密切聯系,甚至延伸至地球之外的廣袤星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也不再局限于國家內單一的活動領域,而是參與到全球治理的活動過程中。在應對全球局勢的深刻變化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謀劃,主動應對局勢變換。我國做出“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崛起的標志性戰略。“一帶一路”的提出,是我國發展對周邊環境做出的創造性思考,是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已顯現問題的正確認識。中國正處于發展的上升階段,在進行國際交往活動之時,努力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關系,利用好中國傳統文化的絲綢之路,與其沿線國際進行貿易和建立其良好的國際關系,才能更好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與形象,才能促進中國的發展。這是復興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策略,也是從我國七十年外交經驗中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讓中國屹立于世界,首先要構建起龐大的中國億萬人民之間的關系與紐帶。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要對道路、文化、制度、理論充滿信心,這包含了人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以及對中華千年文化的自豪。在為中國人民謀復興時,只有中國社會建立起堅固的“人與人”的關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只有整個中國人民的力往一處使,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復興的百年使命。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與動力,這不是簡單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認識是人類進行實踐活動,借助一定實踐工具作為手段,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變化而得到的。但是,人類要進行實踐活動前就必須形成某種社會關系,從而依靠這種關系推動實踐活動的展開。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要構建人民之間的關系與紐帶。在為中國人民謀復興時,只有中國社會建立起堅固的“人與人”的關系,只有人民的力往一處使,才有力量復興中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實踐活動不再僅僅局限于中華大地,而是黨中央統籌謀劃,主動應對局勢變換。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談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①認識從實踐之中得來,自然最后要回歸于實踐。認識本身從來都不是目的,只有改造我們生活的世界才是目的與歸宿。要檢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提出是否正確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心中之愿,是否適合將其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道路,需要通過對中國現在和未來的檢驗。黨的初心是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這一論斷是從黨成立百年以來經驗教訓和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的歷史腳步而得出的,它經受了幾代人的檢驗。實踐可以檢驗真理,我國現今的穩步發展,證明了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認識是正確的。認識從實踐之中來,最后回歸于實踐,認識本身從來都不是目的,改造我們生活的世界才是目的與歸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初心與使命的目的是我們如何創造美好的世界,讓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歸宿是讓全國人民對黨永遠充滿信心,堅定理想與信念,堅信馬列主義的正確性,帶領中國走向輝煌。
(三)理論指導實踐,發揮主觀能動性
正確與錯誤的認識所造成的結果南轅北轍。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前進,而錯誤的認識卻會把人們引向歧途。認識對實踐活動具有反作用,這要求我們重視理論科學的重要性。在黨的九十五周年慶典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這是對過去經驗總結的認可,也是對曾經形成的理論體系的肯定。從1925年蔡和森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在參加我黨會議中作《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的報告,系統地回顧并總結我黨從“一大”到“四大”的歷史及經驗教訓并以此為戒,讓正確的認識指導革命的開展,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系列的理論用于指導中國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看到,我們黨從始至終都重視從實踐中得到的認識和實踐中形成的理論,并以此指導中國的發展。
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理觀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辯證統一的真理
真理,即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正確反映。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是辯證的真理觀,即真理具有絕對性與相對性,會因為某些特定的時間或者條件,真理也會變成謬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提出,就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一方面,堅守黨的初心,完成黨的使命是黨在總結社會主義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經驗,也是在對當前中國的國情進行綜合考慮的基礎上提出的,科學分析了當前我黨未來的計劃,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符合當前的社會發展規律,因為這是客觀真理。
當前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發展水平,都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的幸福作為初心而制定的政策、方針、路線的正確性,反映了客觀實際,這是其絕對性;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際局勢的變化等等,黨的方針、路線等等總是要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做出調整,力圖通過改革來尋找一條更好的發展道路,從此意義上看,這一段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又具有一定的相對性。例如,從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救亡”為主線到21世紀我國以“復興”為使命的變化、十九大報告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等等,都是我黨在不斷地調整和改變某些政策與目標。這說明真理的相對性,因此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統一。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人民價值關系的正確反映
真理與價值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區別表現在:真理是主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而價值判斷是人的主觀意志。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真理本身就具有價值,另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了價值關系。真理與價值的關系體現到社會中,一旦人的認識不符合客觀規律,那么就要受到一定的懲罰。“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必然會造成的經濟發展上的彎路”,這本身就既是真理又是價值。真理之所以擁有價值,價值之所以可以成為真理的部分,這是不以人的主觀“需要”決定的,而是由真理能否正確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物質運動所決定的,即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如果不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人民群眾的意志,就會受到懲罰,就如我們曾經的計劃經濟不完全符合中國社會的實際一般,會遭受到市場的反噬。而在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現拯救了中國市場,符合社會市場的運行規律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示,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黨的初心,將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黨的使命。這是百年來黨的建設的經驗之談,也是千年來中華人民的實踐之認識,不但反映了華夏兒女的價值關系,也符合社會的運行與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因堅守初心與使命而得到人民的厚望和中華民族的強大,這也證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符合人民價值關系的真理,值得我們堅守與奮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4]? ?習近平.決勝全而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人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