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朋
摘 要:語文學科不僅僅是一門基礎學科,還承載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實現小學教育以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小學教育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所以教師要擔負起引導者的責任,將傳統文化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養成優良的學習品格。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引言
在新的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滲透并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語文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和民族文化智慧,作為語文教師就需要立足教學目標,通過設計新穎獨特的教法展開傳統文化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語文課堂設計,抓住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并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方式促進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的有機結合融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道德修養,為終身語文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體現在仁、義、禮、信等方面,是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品質要求。教育承擔培育人才使命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對學生品質的培養,注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整合,以培育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將語文學科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利用特有的文字特色充分呈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與價值,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灌輸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能拓展課堂教學容量與學生的眼界,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優秀傳統文化能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尤其是主觀能動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順應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一)營造氛圍滲透傳統文化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氛圍擁有非常強大的感召價值和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情緒,尤其是他們在語文課堂中的情感體驗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教師必須為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實際發展提供生命活力基礎,傳統文化可以積極滲透到教學氛圍中,主動為小學生給予主體影響,加速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講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教材中《傳統節日》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文章內容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文章涉及我國很多眾所周知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的節日擁有不同的活動形式和飲食文化,這些內容都是我國特殊的文化內涵。如春節要吃餃子,這一節日代表著家庭團圓與和睦,端午節要包粽子,這是基于屈原愛國愛家隱喻內涵的紀念,我國大部分節日都會讓人聯想到親情,代表人們團結一心共奔小康的生活狀態,為了幸福生活共同努力和奮斗,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背景的下的價值觀體現。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制作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視頻資料和伴奏音樂分別展現相關的傳統節日,表現出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幫助學生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更加全面地理解傳統文化。
(二)注重文字學習與運用,感知優美漢字文化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打好學生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重要前提。識字教學既要讓學生注重字的讀音、字的結構和意思,更應該讓學生了解構詞的方法,體會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先賢圣哲造字的創造精神,體會中國先人的智慧。每一個漢字既代表一種形象或一個意思,又體現一種文化內蘊,這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識字教學,讓學生去理解漢字結構所體現出的文化思想,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地記住字的寫法、字的結構、詞語的意思,更能引導學生用非常規范工整的正楷字書寫。漢字書寫美觀、大方、方正,體現了做人的原則,書寫工整體現了做事的態度,學生不僅能寫好字,更能學會做好人。再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讓學生感知漢字的筆順、構造和意蘊,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強的情感熏陶和深厚的文化浸潤。漢字結構做到大小勻稱,懂得避讓與協同,形成呼應之美,這樣學生在寫字時注意結構組合,也能夠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有更加寬廣的胸襟,這樣不僅把字寫得美觀,更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直接的感知,讓小學生對祖國文化產生更加真摯而又強烈的情感。
(三)加強對古詩詞學習,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課本中融入了很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古詩詞、文言文以及神話故事等。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石灰吟》這首古詩時,要充分利用好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在講解新課前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另外教師在設計《石灰吟》的教學方案時,要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學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通過提出針對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引導學生可以積極自主的學習古詩詞,并了解古詩詞內容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加強課外閱讀
對學生加強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外閱讀,能達到知識積累與開闊視野等教學效果。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課外閱讀,不僅能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強化文化教育效果,在人格與素質培養等方面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例如,在《精衛填海》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推薦關于故事內容的其他著作,讓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神奇之處。由于文章的字符數有限,通常以經典著作的精彩片段作為教材文章,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人物性格與事件的背景,課后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原著,引導學生清晰認識中華文化的發展路徑與呈現方式,對學生民族認同感與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元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良好的課程氛圍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經典與內涵,真正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使學生接受全面的傳統文化熏陶,提高小學生的文化涵養,培養小學生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扎西曲珍.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語文課內外,2017(36):14.
[2]周榮花.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12):72.
[3]周菊霞.探究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