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旨在將教育引向更為科學的發展方向,避免以過度消耗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去提高學生學習的成績。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為學生著想,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應辯證看待“減負”,不要簡單地做減法,還可以適當地做加法。“雙減”背景下的數學課堂,要為學生減負減壓。教師應堅持科學發展,構建生態課堂。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生態課堂
作者簡介:沈方圓(1991—),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
“雙減”政策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在“雙減”政策尚未出臺之前,部分學校異化作業功能,部分教師課內損失課外補,在作業練習上做文章,導致學生作業數量過多,做作業時間過長,影響了學生休息、娛樂、鍛煉,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消極影響。為保護學生的健康,讓學生和諧成長,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不合理的作業負擔,提出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明確家庭作業總量、優化作業設計、加強作業指導等要求。
構建數學生態課堂,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做“加法”與“減法”去實現,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一、做好“加法”,凸顯生本教學
數學生態課堂堅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若想構建數學生態課堂,可以適當做一些“加法”,讓師本課堂向生本課堂轉型,施加人文關懷,凸顯生本教學。
(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數學課堂中,課堂的主體是教師,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居于被動的地位。與傳統的課堂模式不同,生態課堂是師生和諧、平等共處的課堂,強調師生平等。因此,若想打造生態課堂,教師要營造溫馨的課堂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地位,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增加學生的話語權,讓學生擁有表達和提問的機會,使他們敢想敢說、主動對話、踴躍表達。其次,教師要增加學生的選擇權,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由選擇作業練習,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學生選擇權的增加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尊重,以及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遵循。最后,教師還要增加學生的時間自主權,讓學生自主支配學習時間,有足夠的探究時間、思考時間、實踐時間、練習時間。例如,在教學“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一課時,筆者采取先學后教的策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嘗試練習,而后請學生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解演示。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師生共同研討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退居幕后,并將學生推向臺前,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讓教與學相得益彰。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時,會更加積極主動。同樣的,若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更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會更高。數學課堂如果枯燥無味,不僅使學生興趣低下,還會讓教學變得低效,甚至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加大。“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增趣激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減負促學的效果。生態課堂不是逼迫學生學習,而是讓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
教師若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基于學生的立場,讓教學過程多一點趣味,多一點生活味,多一點游戲性,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好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若想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多給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嘗到勝利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自信,提高學生的成功指數與快樂指數。例如,在教學“算24點”一課時,筆者進行了游戲化教學,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數學游戲,其中有一款是“師生競技”,即筆者和學生比賽算24點。在游戲中,筆者故意反應慢一點,讓學生贏得比賽,給學生說出計算方法的機會。學生贏得勝利后,歡呼雀躍,學習的信心激增。游戲和比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計算變得趣味盎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增加賞識評價
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評價主要具有兩種作用,一是對教學起診斷作用,二是對學生起激勵作用。評價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正面評價,一種是反面評價。正面評價是一種積極的評價,主要以表揚賞識為主,放大學生的優點;反面評價是一種消極評價,專門尋找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通過批評指責提醒學生改正缺點。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肯定,而不希望被他人貶低和責怪。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多一些正面評價,少一些反面評價。
評價如同音樂一樣,能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影響。正面評價是一種賞識評價,代表信任和激勵,如同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的音樂,能夠使人情緒激動、精神振奮。教師的賞識評價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給學生正能量,讓學生心情舒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多運用賞識評價,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賞識的口吻去評價學生。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法”一課時,在學生自主嘗試筆算之后,筆者在評講中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在‘3.4-2.65這個算式中,為什么被減數百分位上的數字可以看作0?”有學生說:“3.4元就是3.40元,百分位上表示一分錢都沒有,所以就用0表示。”還有一個學生回答:“3.4的百分位上沒有數字,就代表0呀!”筆者對他們的回答及時作出評價,對第一個學生說:“回答得真精彩,你的思路非常清晰準確!”對第二個學生的評價是:“這個想法也不錯,你真是個愛動腦的孩子!”學生聽了之后心情舒暢,深受鼓舞。賞識評價要求教師學會欣賞學生,學會贊美學生。
(四)增加合作學習的機會
數學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學習。但是,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他們很難獨立去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教師如果堅持讓他們獨立學習,會讓他們因為難以收到顯著的學習效果而使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合作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協作互助,借助團隊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把學生分為學習小組,聚少為多,凝聚合力,放大力量,不僅提高了學習效果和效率,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歸屬感,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數學生態課堂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了促進學困生的發展,教師要增加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相互協作探究,實現共同進步。例如,學習“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這一課時,需要學生發揮空間想象能力。這對一些學困生來說,難度較大。為此,筆者把他們與學優生組合到一起,同時給各學習小組提供了操作材料,讓他們分組合作學習,讓學優生帶動學困生,一起猜測、操作、驗證,共同尋找規律。如此一來,學困生有了學習勁頭,和學優生打成一片,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A7F2C8BF-B95D-4F22-8EC5-0995DAE547A0
二、做好“減法”,提升教學質效
“雙減”主要是在兩個方面做“減法”,一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二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但是,僅僅在這兩個方面做“減法”是不夠的。教師不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做一些“減法”,為學生減負減壓,以提升教學質效。
(一)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雙減”政策的目的是為學生減負減壓,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數學教師同樣應盡己所能,給學生減負,為學生減壓。減壓的重點之一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表現為在數學課上心情緊張,做數學作業時感到煩躁,參加數學測試時感到焦慮。造成學生心理壓力的原因有許多,如數學教師過于嚴厲,數學教學枯燥單調,數學作業數量太多,數學作業難度過大,數學測試成績不好,等等。
學生心里緊張,心情不愉快,其學習的積極性就會下降。為此,若想使學生的學習效率獲得提升,教師就要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輕松學習、快樂學習、高效學習。要想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就要與學生平等友好地相處,主動親近學生,拉近師生距離。教師還要優化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要具有包容心,寬容學生的過失,呵護學生的自尊。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時,一男生在解答一個組合圖形面積的問題時,把圖形分解得過細,使解答變得復雜了。筆者耐心地聽他講完之后,并沒有責怪他,而是對他說:“你能這么想真不容易,但用這種分割法解答起來比較復雜,我們來看看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筆者邊說邊引導他轉換觀察與思考的角度,重新尋找思路和方法。這樣不僅維護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能引導學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識點。
(二)精減教學容量
“雙減”政策實施后,許多學習內容都安排到課堂上,學生的課余學習時間被縮減。部分數學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把整節課安排得滿滿的,甚至把幾個知識點歸并到一課時當中講解,或安排了較多的課堂練習。這樣一來,教學節奏必然加快,會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無法消化和吸收知識,不僅讓教師無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此外,因為“雙減”政策對家庭作業量提出了要求,部分教師甚至讓學生在課間時間做練習。這不僅違背了“雙減”的原則,還擠占了學生的課余休息娛樂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敷衍對待練習,導致正確率降低。為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精簡教學容量,精選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練習,要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教師在組合教材的同時,也要學會分解教材,根據學生學情,適當地把安排在一課時的內容分解為兩課時來教學。教師還要把控好教學難度,不要貿然拔高教學要求和增加教學難度。
(三)壓減講授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多講和長時間的單向講解容易造成課堂氛圍枯燥單調,讓學生產生視聽疲勞,精力渙散。新課改倡導生本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主張教師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生態課堂是師生共處的課堂,是教與學共融的課堂,既有教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因此,教師要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減少講授的時間,多給學生留出學習活動的時間。
壓減講授時間,就是指教師要精講少講,講解時要精煉緊湊,要講出重點和關鍵點[1]。教師的講授時長最好控制在課堂總時間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時間應該作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實踐、展示、交流、反思,等等。減少講授時間,增加學習時間,不僅能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還能締造和諧的生態課堂,彰顯生本教育的原則,體現科學教學的理念。
(四)削減作業數量
作業是學習活動的一個環節,有課堂作業與課外作業之分。課堂作業是上課時做的各種練習,課外作業一般是指家庭作業。“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規定了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在控制家庭作業時間時,各科教師要相互協調,合理布置,做到作業總量不超時。每位學科教師都要精簡作業內容,要削減作業數量,以確保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時間在一小時以內。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他們學習能力的差異,要因人而異地布置作業,實施分層作業,增強作業的可選擇性,讓學生選我所能、選我所愛。
在課堂作業設計方面,教師要精心選擇內容,優化作業形式,少一些機械性、重復性的練習,做到有針對性、有重點,做到以基礎性練習為主,適當添加拓展性練習。教師可以實施彈性練習,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少做一點,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多練幾題。削減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真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第二課時中,教材要求學生完成的相關練習總量有十六道。學生是很難在一堂課中完成這么多的練習的。因此,筆者削減了課堂作業的數量,減少練習內容,把重心放到例題的教學上,講解每一道例題后,讓學生各做一兩道相同類型的習題,把其余的相關練習后移,專門設計了一節練習課。
三、總結
生態課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民主平等、自然和諧。生態課堂有情有趣,能讓學生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進而提升學習積極性,讓學習活動變得輕松高效。生態課堂還能減負提質,讓學生得以科學地發展。“雙減”背景下,為做到減負增效,小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依據學生學情,構建生態課堂,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悅,以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陳惠芳.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5):59-61.A7F2C8BF-B95D-4F22-8EC5-0995DAE547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