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琴
摘 要: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開始,對于學生而言是人生學習生涯的正式開始,在重要的基礎階段興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也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與組織者,應當從學生實際認知特點出發,綜合課程內容與相關教學資源,以更加靈動和有趣的方式來進行呈現,使學生能夠在全神貫注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到不一樣的學習。對此,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對于趣味性原則下的課堂教學構建提出一點看法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趣味性;教學設計;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重在為學生打好基礎,為各方面能力的進階做準備,因此教師在課堂構建和教學設計當中要從新課程標準出發,充分凸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立足于教材挖掘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豐富資源,使課堂變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面向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滲透培養與提升,在妙趣橫生的學習環境中感知和體驗語文的魅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本質作用。
一、情境創設,切入主題
以趣味性原則為引領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可以充分考慮課標給出的要求以及教材內容在編排上的一些特點,通過挖掘其中的趣味元素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在《金色的草地》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介紹蒲公英的相關資料,以“你喜歡大自然中什么樣的景色?”和“為什么作者說草地是金色的?”來將學生帶入到本課閱讀主題之中,以情境來促動學生的好奇心轉向對于自然的觀察中,在了解和感受自然中把握本文中“快樂”的主題。課中教師還可以基于主題來進行連續設問,打開學生的思維,以豐富的想象力來讓學生盡快進入到本課的閱讀情境當中,把握感悟大自然之美的情感基調。再如,在“自然風光”的單元中,同樣可以運用春天的主題來為學生創設“春之景”的觀賞主題,在領略世界各地自然風光的過程中引入《山中訪友》《索溪峪的“野”》等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從而使學生把握這一類文本的共同特征以及群文所在單元的主題內涵。
二、主題引導,趣味品讀
課堂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當前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比如很多時候小學生在自己讀完一篇文章后常常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雖然知道文章寫了什么內容但卻無法領略到作者的表達意圖以及捕捉作者的行文思路。對此教師不妨嘗試趣味性引導的方法,使學生在主題的引領下去有方向的進行閱讀,這樣始終能夠在關鍵詞的帶領下找到文中的中心。例如,在《童年的水墨畫》中,通過第一遍自讀學生基本可以圈畫出文中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完成識記。接著教師讓學生來說一說文中一共出現了幾個場景,很明顯三首小詩構成了三個場景,與此同時投影呈現三幅水墨畫,分別是三首詩中所描繪的場景,在直觀的呈現下,教師可以再讓學生分別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形容或是描述這三幅畫,這個環節既生動又有趣,而且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找到三首小詩中的中心句,明確三幅水墨畫的共同含義,即純真的童年生活。
三、比較閱讀,挖掘內涵
以趣味化為主基調的語文課堂并不意味著要忽視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仍需要在科學組織教學的同時有意識的選擇趣味性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比較閱讀是一種常見的閱讀方式,其在于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本來開展群文閱讀,從而使學生明確群文中蘊含的共同特征和思想情感。在運用比較閱讀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對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盡可能以有趣的課外資源來輔助語文課堂的有效開展,使學生在把握主題的基礎上能夠感受到不同文本中的共同之處。例如,將《山中訪友》與《草蟲的村落》來進行比較閱讀,兩篇文本雖非同一體裁,但卻都被安排在了同一個單元主題之下,通過群文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感受山林之景的同時發現從不同角度出發所看到的景色其實是不同的,這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作者創作時的心境變化影響。
基于課內的比較閱讀,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適當引入一些課外資源,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的視野與思維變得開闊。例如,在“自然風光”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選擇《靜夜思》、《古朗月行》《宿建德江》《山居秋暝》以及《塞下曲》等古詩文本,讓平時本就喜歡朗誦古詩的學生們能夠有更多機會來感受這優美的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趣味化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更多的是一種教學理念的滲透,教師不僅要時刻秉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來構建課堂基礎環節,更要以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和多元體驗為目標,充實各個環節。那么從課程標準要求出發,從實際學情出發,教師既要優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要盡可能地來為學生選擇一些有趣的課外資源,增強學生對于課內學習主題認識和感悟的同時,對于語文形成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黃春.淺析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J].科幻畫報,2020(11):210.
[2]趙春梅.淺析新課標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40):78-79.
[3]朱群俠.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19(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