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雄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快速推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也在尋求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如何結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構建高效課堂成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數學教師需要密切關注課堂的不同環節以及具體教學任務的落實情況,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完善課堂教學結構。文章探究了如何結合情境教學推動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希望能夠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1-0087-04
數學科目是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當中數學學科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步入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無論從知識難度還是內容廣度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學目標也不僅僅局限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當中,而是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這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學習動力。面對這些現象,教師必須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在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探究數學知識,通過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將枯燥的學習過程轉變為直觀的學習體驗,強化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真正實現提升整體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 情境創設的原則
(一)目的性
目的性原則應用到數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是要求教師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指導過程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逐步為學生分配不同的教學任務,通過具體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展開相關知識的了解,這樣教學目標的引導也將為情境創設提供一定的便利,從而真正體現出教學服務的價值,這也將成為情境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借助目的性教學進行有效分析,要求整體教學目標必須一致,教學任務的設立要結合最終目標使整個活動具有可行性。
(二)科學性
科學性原則的應用主要是在數學課堂情境中,充分注重活動設計以及資料的選取過程,整個教學情境的設計過程中相應的背景信息應與學生學習能力具備較強的貼合性,數學信息的有效選取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與理解,科學性原則的含義通常來講切記不可憑空捏造,數學內容方面的闡述也要力求科學嚴謹,同時對學生傳授的數學知識結構也要科學,如此,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探究性
探究性原則也是數學情境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只有在數學教學情境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在全面激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情況下引發學生展開積極思考與探究。除此以外,探究學習要具備一定的針對性,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出教學內容的特點,真正幫助學生圍繞數學目標廣泛思考問題,同時問題要具有可接受性,能夠符合學生的知識探究水平以及認知能力,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體學習水平。
(四)生活化
由于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應用場景非常常見,這就需要在數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過程中遵循生活化原則,需要數學教師創設生活與數學課堂密切聯系的教學情境,進一步形成抽象化的理解和認識,在抽象的引導下將數學作為學習工具并應用到科學探索過程中。要想真正構建一個富有內涵的生活化數學情境,就要深入生活當中挖掘數學知識的價值,充分體現出數學學習在生活背景發展下的本質與內涵,這樣才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原因
1. 教師角色定位不準確
初中數學教師在展開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要能夠明確自身的教育角色定位,可以借助有效的措施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情境探究當中,借助情境創設實現對學生內在潛力的有效挖掘。當前的數學教師展開教學活動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情境教學機會,這也導致教學問題呈現出復雜化的發展趨勢,部分數學教師沒有意識到自身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應發揮的角色作用,仍然以示范的身份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造成學生僅僅是按照教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和操作,這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教師角色定位不準確會導致情境教學優勢盡失。
2. 教師的情境創設能力素養不夠
由于數學教師缺乏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部分教師對數學知識的科學應用理論也非常匱乏,他們難以將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與數學知識聯系到一起,這為優化數學教學情境帶來了很大難度。初中教師參加情境創設方面的培訓非常有限,甚至有部分教師并未參加過關于情境創設類的專題培訓,導致他們沒有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無法通過有效的措施提升數學課堂的容量,再加上初中數學教師科研能力薄弱,沒有形成一個自我提升的學習意識,他們不能對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豐富的教學方法展開有效應用,在應對情境創設開展的過程中體現出能力素養不足的問題,而缺乏情境創設能力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很多素質無法得到有效培養。
(二)學生原因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存在對數學知識引導缺乏針對性,沒有結合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在另一角度也反映出師生雙方的配合并不默契。步入初中階段,數學知識的難度有所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出現了差異化的課堂表現,而很多教育工作者沒有對學生展開差異化指導,導致部分學生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奇心也無法得到有效調動,久而久之,具備了轉化為學困生的風險。究其本質進行分析,學生自身也并非不愿參與到教學情境當中,而是基礎學習能力薄弱而懼怕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通過教學情境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識資源的豐富,導致他們缺乏相應的情境學習參與信心。面對教師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以及傳統的教學環境,許多學生的內在學習潛力無法獲得激發和引導,他們的抽象思維沒有獲得有效培養,而陌生的學習內容和課堂情境也會導致學生很難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的情景創設當中。
三、 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一)創設故事情境
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數學課程的開展相較于其他科目具有一定難度,這主要是數學課程里面包含了很多枯燥的數學概念以及數字符號,如果學生長期面對這些學習內容極有可能導致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漸消磨殆盡。很多數學知識都是經相關學者反復探究總結而來的,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也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困境,當然在學習過程中也包含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經典故事,這些故事也蘊含著發奮圖強的精神,如果教師能夠將這些故事引入數學教學指導過程中,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工作,而數學教師也可以結合這些理論背后的經典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不再感覺數學知識是枯燥無味的,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數學知識包含的內涵文化,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解析幾何、微積分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介紹笛卡兒在解析幾何方面付出的努力以及做出的貢獻,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到無數偉大數學學者為人類社會做出的突出貢獻,數學的進步與發展將會對社會文明產生必要的推動作用,結合數學學科的奧秘向學生展開文化內涵的普及,使學生對數學發展歷程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在故事情境的學習背景下,學生將不再覺得學習數學知識是枯燥無聊的,通過結合這幾方面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改善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創設生活情境
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擁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但在選材方面比較簡單,教材編制者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認知規律,這為數學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供了重要基礎。在開展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數學教學價值為學生營造生動直觀的課堂學習氛圍。生活情境的有效創設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書本中的理論知識可以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挖掘生活中的趣味性現象來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例進行有效分析,在講解“一次函數”這部分數學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初次接觸函數這一概念容易出現理解困難,此時教師引入生活內容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將自己想象為工廠的管理者,那么只是工廠的原料是自變量而產品是因變量,工廠的加工工藝為函數關系,自變量在函數關系的作用下,會像工廠一樣形成因變量。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定義域”和“值域”的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大家認為服裝廠能不能利用煤炭作為原料?”這時學生明確地回答:“不能。”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同學們說得對,所以自變量也是一定的道理,它們的取值也必須有所限定,而這個限定范圍就叫作‘定義域’”。同樣的道理教師可以將“值域”比作工廠的產品范圍,輔助學生去理解。數學教師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與指導真正將數學知識化繁為簡,通過深入淺出的引導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創設動手情境
由于初中生大多都具有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這也為數學教師的情境創設提供了有效契機,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動手情境來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進一步形成自主探索能力來推動學生展開有效學習,通過準確的方法展開交流可以推動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在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活動經驗進行分析,在大量的積累模式下展開創作和交流,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外界的觀察和思考展開動手實踐。動手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結合交流經驗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在初中數學教材當中有許多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知識點,這些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密切關聯,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做大量的數學實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將枯燥的數學學習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比如,在學習“畫軸對稱圖形”這一內容的過程中,由于這部分數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操作價值,教師就可以借助剪紙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數學情境中進行探索,教師可以在課前指導學生準備墨水和柔軟的紙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紙張對折、壓平、展開,學生可通過自己的發現得出結論,也可以將一個蘋果從中間切開,將蘋果的橫斷面放在一起,觀察蘋果的兩邊是否對稱。這些課堂情境都是通過動手操作來完成的情境教學,學生在學習后可對軸對稱圖形有更清楚的了解,并能夠準確畫出圖形,還能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
(四)創設問題情境
初中數學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的過程中需要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進一步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討論,而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對學生展開引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導向性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過程中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借助科學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與主動性,教師借助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來展開學習。數學教師借助問題情境可推動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以及辯證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對某一特定的數學問題產生探究欲望,從而為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部分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結合這部分數學知識為學生精心設計一些課堂問題,在問題導向下引導學生逐步展開分析和探究,推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現實生活中哪些地方將會用到平行四邊形?它與我們之前學習到的三角形存在哪些差異?由于三角形的知識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了解過,而在此過程中通過設計這些問題可以實現以舊知帶新知的效果,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對比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可以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由于經過了課堂問題情境的導入,教師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也不會顯得過于突兀,學生在理解和接受的過程中也將變得水到渠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效果更加突出。數學教師借助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展開思考與探究,進一步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對推動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產生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五)創設互動情境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夠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主動進行合作交流,這可以全面激發學生在數學情境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初中數學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出互動情境,進一步鼓勵學生展開分組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而要想真正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優化課堂情境的應用模式,鼓勵學生分組展開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而要想真正構建良好的數學互動情境,數學教師就要設計一些具有導向性的問題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導向性問題通常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啟發性,最終的答案以及解決思路并沒有硬性規定,其目的都是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全面探究學生的問題內涵。在創設互動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堅持學生之間思維互補的原則,鼓勵學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獲得解題思路的有效完善,逐步提高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信心,有效提高互動教學情境的實施效果。數學教師也要充分借助現代教學工具來輔助互動情境的創設,盡量為學生打造直觀形象的課堂情境,有效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借助互動情境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下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也將為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并掌握數學知識的應用技能奠定良好基礎。而情境創設也逐步成為落實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這也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鉆研教材內容,情境創設過程中要盡可能做到生活化與趣味化,在創新教學模式的背景下推動學生數學認知能力的提高,鼓勵學生在數學情境中加強互動交流,通過問題導向等不同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指導效果。
參考文獻:
[1]池至楠.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59):62-63.
[2]趙正威.初中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分析[J].啟迪與智慧(中),2021(7):39.
[3]趙呂慧子.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情境創設[J].知識文庫,2021(13):195-196.
[4]魏亞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21(21):71-72.
[5]吳碧瓊.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實踐[J].中學數學,2021(10):43-44.
[6]陳桂.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9):86,36.
[7]孫永濤.一樣課堂,別樣精彩:初中數學情境創設策略概述[J].讀寫算,2021(12):163-164.
[8]莊利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1):34-35.
[9]何雯.淺談初中低年級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J].基礎教育論壇,2021(11):83-84.
[10]張二軍.初中數學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