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超

摘要:“課程思政”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工程,包含著諸多影響因子,諸如教師、教材、社會、環境等,而在這些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則是教師。此外,由于“課程思政”是一個范圍廣大的教育項目,最終效果的完成不可能靠某一單一課程,而是綜合協調作用的結果。為此,文章以廣南縣18個鄉鎮的小學音樂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小學音樂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小學音樂;教師認知
引言
自“課程思政”提出以來,已經引起國內教育界特別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并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迄今為止,對這一項目的研究可謂是汗牛充棟,不同的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課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而且還深入到了學生日常管理領域。由此可見,這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最終效果的凸顯需要全社會積極配合與協調。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的實施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校或者中小學的思政課,而是必須將之與所有的課程融合起來。小學音樂作為德智體美中美的一環,不僅僅只承擔著美育的作用,更承擔著德育的作用。
孔子曾經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孔子的這句話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音樂與政治教化之間具有極其深刻的聯系。但目前現存的研究中對課程思政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研究相對較少,表明其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1相關研究
周媛(2020)指出小學音樂教材的內容不全面,教學內容缺乏“思政元素”,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到位等問題。朝日雅(2020)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教師與學生進行了調查,認為小學音樂與“課程思政”的結合具有諸多問題。但小學生對“課程思政”這一概念認知的非常有限,因此調查的結果并不具有可靠性。蔡兆梅等(2020)的研究提出了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其對問題的分析缺乏實際數據的支撐。因此,該研究的代表性存在問題。
劉曉東(2021)認為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是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能讓學生的德育與智育共同發展,并指出了小學音樂“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社會主義教育與環境保護教育。趙靜(2021)則認為“課程思政”進入小學音樂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養、凈化學生的精神境界,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小學音樂與“課程思政”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從宏觀的角度來探討小學音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必要性與重要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途徑,但對于存在問題的研究過于主觀化。為此,文章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小學音樂教師對于“課程思政”融入小學課堂的認知情況并提出相關建議。
2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課堂與“課程思政”的認知
2.1問卷設計
為了調查廣南縣鄉鎮中心小學音樂教師對“課程思政”與音樂課堂的認知情況,文章編制了3個問題,發出問卷18份,回收問卷18份,有效問卷18份,調查結果見表1。
2.2調查結果
表1 廣南縣鄉鎮中心小學音樂教師對“課程思政”與音樂課堂的認知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18名音樂教師中2/3的老師,根本不了解“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與具體要求是什么,有的老師甚至將“課程思政”簡單地理解成思想品德課,雖然我們無法批判這一說法的合理性,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廣南縣鄉鎮中心小學音樂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流于表面。其次,7名老師認為音樂課堂不過是一門副課,學校根本不會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升學率才是重中之重,而且音樂課就是單純的音樂欣賞,給孩子們帶來娛樂的效果,我們不能把一堂純粹的音樂課與沉重的政治教育相結合,這會讓音樂課堂的美感喪失。
綜上所述,在廣南縣中心小學18名小學音樂教師中,大部分音樂教師存在對“課程思政”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將音樂課與“課程思政”區別開來的問題。這樣的認知情況非常不利于國家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與實施和教育目標的有效完成。為此,文章認為小學音樂教師應從幾下兩個方面加強認知與教學。
3加強小學音樂課堂“課程思政”教學的策略
3.1教師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意識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與塑造者,承擔著把孩子塑造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使命,小學音樂教師也不例外。這一使命的實現就需要小學音樂教師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意識,強化政治擔當與時代擔當。為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自覺將之積極有效地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
3.2謹慎選擇教材,深刻挖掘教材思政
教材是教學任務最基本的外在形式,教材的選擇決定著教學內容的處理。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謹慎選擇教材,最好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程系列教材,確保教材正確的政治傾向。此外,教師必須深刻挖掘教材內容,積極貫徹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教學生唱歌跳舞。比如一年級上冊的音樂教材,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之時,就必須向學生傳達愛國主義精神,為了讓孩子更容易聽懂,教師必須聯系歷史與當下,將愛國主義的典型人物事跡傳授給學生。比如屈原、諸葛亮、文天祥、雷鋒、戚繼光、邱少云、以及新冠疫情期間為人民健康而作出重大犧牲的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通過音樂故事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國家情懷與責任意識,使之進入孩子深層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