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 劉世銀

摘要:在當前家校共育理念背景下,依托“互聯網+”的便捷性、實時性、互通性、自由性的特點,借助“互聯網+”平臺創建家校共育新模式,提升家校協作能力,為實現“同抓共管”踏出一條家校共育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 家校共育? 模式構建
育人先育德。青少年一代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僅僅依賴學校教育,最終將是舉步維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長久以來就是互相協同的,即便是在現代教育體制背景下,家庭教育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一、家校共育的現狀
《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一個幸福和諧的教育環境構建,是絕對離不開學生家長的支持與密切配合的。家庭和學校自古以來便是一對合作者,是助力學生起飛的“雙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與實施,絕大部分學校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建立了“家校同抓共管”機制。但是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往的家校共育模式缺乏實效性,沒有新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現階段“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的需求了。
二、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的重點在于“合力”,意思是教師應在“合力”上下功夫,要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不斷增強自身對家校共育的理解,不斷改變自身對傳統教育觀念的認識,要把家庭教育當作學校教育的優質資源、最大助力。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能夠優化以往的家校共育模式,以“多頻次”“無限制”“輕量化”“便捷化”的亮點切實優化服務于“合力”教育,搭建堅實的“家校共育”新平臺,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
(一)積極創建基于“互聯網+”的即時溝通平臺
現如今每個人都會用到騰訊、阿里社交產品(QQ、微信、釘釘),通過這些APP我們得以實現多人溝通、多人互動,這讓教師和家長的溝通互動交流更加密切、更加順暢。但是如此之多的APP在功能上卻大同小異,如果把每一個APP都下載安裝實屬不必。考慮到使用基數情況,筆者隨機抽取100名家長對不同APP的使用率做了調研,發現:微信以100%的安裝使用率完勝其他APP,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人群中皆有使用。因此教師應以微信為主,其他APP為輔,建立學生家長交流群。
(二)發揮“互聯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微信群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教師除了可以通過微信群公布作業完成情況、學生學習考試情況、學生精彩瞬間、重要消息通知,還可以根據APP功能拓展的新的內容形式。另外還可以針對個人進行深入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及督導工作。
例: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下,教師創新了作業形式。以“減負提質”為宗旨,重點體現在“做”上。如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布置“幫媽媽刷一次碗”的實踐活動作業;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布置“量書桌面積”的實踐活動作業(體現具體演算步驟),最后以短視頻的形式提交。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實踐運用能力。
案例剖析:有一位學生的母親通過微信聯系我,說孩子成績下降了。該學生母親稱自己雖然沒什么學歷,但是一直堅持輔導學生功課,甚至還為他請了家教老師,可是孩子卻不領情。慢慢的,學生還學會了欺騙老師和父母,經常撒謊,對學習的態度很淡漠。她還說其實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家里的小電器壞了,孩子自己鼓搗著就能修好;記憶力也不差,每次看電影,過后自己都忘了具體內容,而孩子卻能夠記住其中的細節,時不時說幾句臺詞。可就是這樣聰明的好孩子為什么就不愛學習呢?
筆者與這位家長進行了充分溝通,相互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并對其進行了科學的指導。大部分孩子對作業有著一種不喜歡,甚至“厭惡”的情緒。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家長可以在感情上給予一定的同情和理解,讓他們感覺到安慰和關愛。但是在理智上一定要和教師保持立場一致,堅決擁護教師的教育工作,以此避免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學生厭學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把心思用到了別的地方,如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游戲上,又或是某個新出的電視劇、電影、動畫片上。因為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再少的作業都會覺得很多,以至于磨磨蹭蹭甚至無法完成作業,這給家長一種作業很多假象。所以當學生無法完成作業時,我建議該家長一定要打消孩子厭學情緒,多聽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合理宣泄,然后教師和父母再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
(三)借助“互聯網+”進一步落實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
有一小部分家長始終認為,孩子有問題學校必須承擔責任,孩子有點問題就趕緊把責任推給教師和學校,斥責教師沒有管教好、學校監督管理不到位。對此我只想說:“教師可以承擔責任,但絕不是承擔全部責任。”教育孩子是雙方共同的職責,就如《人民日報》發表的“10個會慣壞孩子的方式+18種不合格的父母”所示(詳見表1)。
教育孩子絕對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有效提升學生家長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家長知道自己有責任、有義務配合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學生的父母也要承擔法定監護人的責任和義務,與教師溝通互動也及時了解孩子情況,真正清楚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做到正確引導、因材施教。
對“互聯網+”的優勢就在于其便捷性和共享性,“家校共育,形成合力”還應加強宣傳和引導,并不斷提煉先進的典型經驗,由此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發揮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使得人人重視“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工作,人人支持“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工作。
參考文獻:
[1]徐耀光.中小學家校共育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4).
[2]張周.“三度”“三力”,構建家校協同共育評價機制[J].人民教育,2020(2).
[3]吳紅霞.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才智,2020(5).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