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勝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有著模仿性、服從性和兩極性的特征,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甚至在好奇心的作祟下觸碰法治底線。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政治取向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關注其個體全面發展,能夠讓學生運用法治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其個人能力和綜合素養,使之能夠正確面對網絡犯罪、網絡成癮、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等問題,這是推送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培養方法
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存在較重的叛逆心理,容易走上錯路和彎路,但是,這一時期又是學生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因此,需要抓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契機,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將法治知識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使法治成為其行為準繩。在初中階段,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不僅對學生成長有益,也是促進社會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必要措施。文章分析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必要性,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措施。
1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必要性
在初中階段鍛煉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本要求,初中生是我國公民的重要組成主體,在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背景下,法制教育的教材篇幅內容也變得更多,基于初中生的身心特點,教師要高度關注其法治意識的培養,引導初中生能夠知法、用法、懂法,共同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助力。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程不管是名稱還是內容,都更加關注學生的價值觀和政治觀教育,實際上,法治教育應當是思政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契合了新時期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要求。通過這一措施,能夠有效減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2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方式
2.1 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在傳統的法治教學中,主要的載體是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工具性非常強,很難讓學生對法治產生真正地理解和認同,法治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不是以犯罪率高低、社會成員對法治的熟悉程度作為評估標準,而是以社會成員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作為基礎,知法并不代表一定會守法,只有讓法治意識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能真正做到守法和用法。如,在“法治腳步”的教學上,可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來查找在每個社會發展階段使用什么規則來約束人們行為,引導學生選擇趣味性、典型案例,并帶領學生分析如今的行為又需要接受什么規則的約束,最后,根據學生的調查結果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舉辦一場辯論賽,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的約束,法治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2.2 以正面教育為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鍛煉學生的法治意識,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上,需要科學應用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枯燥、抽象的法治知識感興趣,實現課堂預期效果,需要用大量的教學案例來進行支撐,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掌握好方法和度,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內容,只有這類內容才能引起初中生的共鳴,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案例選擇上,要盡力選擇正面、弘揚社會真善美的內容,初中階段學生,他們的是非觀還沒有成型,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要堅持正面教育,對于社會上存在的腐敗、以權謀私、貪污等現象,不刻意回避,而是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中既有積極、正義的內容,也存在消極負面的內容,但是,在引入消極負面的內容時,要深入為學生分析,使之知曉這類內容的產生原因,樹立為追求社會和諧而努力的意識,培育他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而不是因為社會不完美就消極逃避。同時,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來看待問題,發揮警示作用,比如,在“我們與法治同行”的教學內容中,可利用正面典型例子來為學生例證我國在執法過程中真正地做到嚴格執法、科學立法、全民守法,同時,輔以周永康、薄熙來等知法犯法的負面案例,為學生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知曉建設法治道路依然任重道遠,而自己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要主動肩負起這一重要責任。
2.3 合理補充課外教育資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容量有限,為了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僅僅關注教材內容是不夠的,還要將課外法治教育資源整合。具體來看,可以將不同版本的法治教育內容融合起來,并結合教材中的綜合與探究、相關鏈接和閱讀感悟來為學生延伸法治資源,幫助其搭建腳手架,同時,引入學生生活中的法治資源,增設活生生的案例,與時俱進彰顯出法治教育的時代性。并緊跟時代步伐,利用網絡技術來開展實踐教學,如,引導學生觀看《社會與法》、《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利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學校網站來開展教育活動。法治教育活動本身是一個立體化的過程,在具體教學中,要突出法治知識的學習,注重法治意識的培養,鍛煉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如果在教育活動中僅僅關注法治知識教學,忽視了其他內容的培育,那么法治教育目標將會大打折扣,在具體的教學上,教師需要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整合,理清教材內容,優化教學知識點內容。在行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法治知識點和內容較多,包括憲法知識、我國的基本制度、國家權力機構、公民權利與義務知識等等,涉及的法治內容包羅萬象,通過這一內容設置,能夠讓學生對法治內容有全盤了解。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抽絲剝繭,對各個教學板塊進行科學劃分,每個教學板塊都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避免單一或學生傳遞過多的理論內容,使之產生厭倦感。
綜上所述,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是初中階段需要肩負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它對每個公民的法治素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要高度重視道德與法治內容中的法治意識,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唐建榮. 美學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建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9):52-54.
[2]王星星.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生態文明明教育的融入研究[J]. 公關世界,2022,(08):43-44.
[3]胡盼.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公關世界,2022,(08):97-98.29A2DBCD-0286-4CBE-9BF5-1DFC3E531A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