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平
摘要:思政課教育關乎國家命運和民族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 本文就優秀傳統文化的對中職生的價值,以及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中職思政課堂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中職生;思政課堂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二、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對中職學生的內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例如愛國、誠信、敬業,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對于中職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豐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涵蓋的見義勇為、愛國愛家、誠實守信等精神,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確保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可以全面的抵御負面信息及理念,能夠影響和熏陶學生,使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內心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2、有助于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自古以來,華夏兒女始終心懷對國家、對民族深深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岳飛的“精忠報國”都表現了華夏兒女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所以,加強中職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職生中生根發芽。
3、有助于中職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因此需要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告訴我們要推己及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告誡我們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包容和尊重差異。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表示做人要有海一樣寬廣的胸懷來包容萬物。中職生閱歷淺薄,容易沖動,易激化矛盾。因此,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中職生豁達的心態,有助于中職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有助于增強中職生文化自信,提升職業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可以幫助中職生樹立一定的文化自信,加強學生的內在涵養,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為優秀文化的傳承堅定了基礎,也為社會的價值取向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三、思政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的方法
1、讓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地綻放在中職思政課堂。
中職學校的思政課程內容涵蓋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這些內容大多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充分挖掘思政理論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引導學生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問題,為思政課程注入人文活力。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一節“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教學中,可以用《弟子規》中“步從容,立端正。衣貴潔,不貴華”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的審美取向。林則徐《十無益》中的“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告誡我們:一個人走路和站立的姿勢不端正,讀書就沒有用處。
2、引導中職生誦讀經典。
習近平曾說:“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的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的精神境界。誦讀的經典可選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孝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等。通過誦讀 ,學生可以系統地、實質性地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弄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通過誦讀經典,首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提升中職生的智慧。其次,能夠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開朗學生的性情,培養他們的自信。第三,能夠啟發學生的心智,使得學生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3、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活動之中。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如愛國主義、生命教育、和諧理念等。活動是教育最有效的載體。為了強化活動的教育效果,思政實踐課堂扎實開展包括傳統烹飪技藝、茶藝、包粽子、剪紙、版畫雕刻、傳統武術及傳統節日等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與學生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平臺,有出彩的機會,增強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
為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和科學性,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紅色題材文藝作品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著革命先輩和當代愛國者堅定的理想信念與濃厚的愛國情。教師要深挖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的契合點。例如,講授愛國主義及其時代要求時,教師可以舉辦以愛國為主題的歌唱比賽、詩詞朗誦比賽等,讓學生觀看紅色影視劇作品,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地、烈士陵園、名人故居等。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愛國之情,使學生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艱苦樸素、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懷著感恩之心投入學習與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傊?,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學生崇高理想信念的樹立、自律意識的養成、意志品質的培養。
5、精心挑選適合中職學生閱讀的文化經典。
中職學生有著自身的特點,我們應該選擇貼近實際生活,適合中職學生閱讀的優秀傳統文化教材,讓中職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所蘊含的道德倡導和文化精華,提高他們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為人處世的能力。推薦《論語》《朱子家訓》等傳世經典讀物,推薦閱讀人物傳記和故事,如:屈原、司馬遷、蘇軾、岳飛等歷史人物堅強不屈的人生毅力和意志,培養中職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再如:誠信,挖掘與宣傳誠信故事,如商鞅立木為信,曾子殺豬取信等。用傳統文化故事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趣味性,從而實現傳統 誠信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
6、利用互聯網+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中職思政教師建立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各類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新聞圖片。建議成立傳統文化學習交流群,老師通過班級空間、朋友圈、騰訊會議等網絡社交平臺推送傳統德育故事、哲人哲理,分享師生參加傳統文化活動的圖片及心得體會等內容,傳播正能量;學生也將自己的平時 “力行”作業,參加志愿者活動等發布在班級空間或微信朋友圈上,被轉載和點贊的次數作為課程學習平時成績考核依據,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
7、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
雙休日、寒暑假組織中職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體會社會責任感,在活動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在社會實踐之中踐行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使得學生更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在學習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美德,引導學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到達更好的效果。
8、言傳身教結合,樹立良好榜樣。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如我國傳統文化講究“以身及身”,德育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品行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中職德育應將言傳和身教相結合,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激勵他們模仿學習。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中,應當始終尊重、關心學生,對于品德方面屢犯錯誤的學生,應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慢慢改變 。學生在理解和包容下也將感到慚愧,從而主動地糾正錯誤,將德育理論知識作為行為處事的準則。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職思政教師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應不斷探索,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為中職學校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職思政課實效,提高中職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虹.立足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思政課,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現代職業教育,2020(20):62-63.
[2]胡繼東.試分析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J].青年與社會,2019(29):132-133.
[3]王秀花.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資源[J].人民論壇,2018(12):132-133.7062277E-1061-43A9-84D2-A73687D5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