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蘭
摘 要:減負增效,簡言之,就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益。這是每一個教育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和期盼的教育教學理想境界。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必然是“減負增效”研究的主角。構建靈動的生態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全身心投入,親歷學習過程,他們的思維活動才能達到完整,學習的認知與能力才能真正提升。生動的教學定然是高效益的,高效益定然會帶來輕負擔。“減負增效”也才能真正實現。
關鍵詞:減負;增效;生態課堂
一、問題的提出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教育大會時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關注核心素養的教育才是面向未來,決定未來的教育。
而近年來,學生負擔過重,一直是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一直處于疲勞負重前行狀態中的孩子又怎么能主動思考,拓展能力呢?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單一的講授式課堂教學,孩子被動接受,缺乏思考,數學思維得不到發展,數學能力得不到提升。重復性機械性的練習設計,使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如何才能實現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如何才能“減負”不減教學質量,實現“減負增效”與“快樂學習”的有機統一?
二、問題的研究
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研究的主陣地。“減負增效”的關鍵是學生的學,特點是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我們要從根本上轉變以往死教苦教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身心得到健康快樂的發展。力爭在同一個數學課堂上讓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讓每個孩子的數學素養得到切實提升,讓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能夠被“看得見”。
我們希望能真正構建一個靈動的生態課堂。
什么是生態課堂?我們理解數學課堂是一個由多種因素互相聯系的生態因子組成的生態系統。在該系統中,一個因子的變化可以帶動整個系統的變化,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課堂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放下內心對學習的戒備,以開放的心態自主投身到各項教學活動之中,為其全面發展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措施與行動
(一)不一樣的教學準備
1.不一樣的環境準備
不一樣的環境準備分為物質環境準備和心理環境準備。
首先就物質環境而言,我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將所需要的教材、學習用具等整齊地擺列在課桌上,一個整潔的學習環境讓我的生態課堂更有儀式感。
其次是心理環境,我在每一次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前,都會留心觀察我的孩子們,以真誠賞識的眼光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雅芝今天的辮子可真漂亮!”“安安的聲音總是那么洪亮!”“噢,才一晚不見,皓晨又長高了呢!”……課前,我在孩子們中間,摸一摸這個孩子的頭,拍拍那個孩子的肩,教室里都充滿了快樂的笑聲。我們的課即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了。
最后,鈴聲響起時,我們一起溫習我們的課堂約定“課堂上我會高高舉起我的手,但屁股不離開椅子;課堂上我可以自由發表我的想法,但一定要舉手獲得老師同意;別的同學在講述時,我會認真傾聽不急躁,聽完或用掌聲來贊同他的觀點,或舉手補充不足”。有了這些約定,我們的課堂靈動而有序。
2.不一樣的備課設計
完善的教學環節要求教師首先備好課。從生態教育角度出發,教師在備課活動開展中,需要充分考慮教學中的各個因子,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兩次備課。
以三年級上冊《四邊形》一課為例,在第一次備課中,我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習題。通過第一次備課,我了解了教材的組織結構是在一年級主要直觀認識其形狀的基礎上再從邊和角兩方面認識其特征;知道了孩子們的頭腦中大都有一個四邊形的樣子,但確不清楚四邊形的本質特征屬性這一學情;明確了四邊形的認識來源于生活,也要回歸到生活應用中。
在第二次備課中,我深鉆教材,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選擇,增加、補充、整合了多種教材資源;設計了許多操作活動,如圈一圈、說一說、圍一圍、畫一畫、猜一猜、量一量、折一折等;滲透了數學歸納思想、“陳省身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數學思想和文化;融入了“猜想—驗證—應用”等數學學習方法。
(二)靈動的教學過程
1.課堂導入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情境導入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起始環節。有效的導入不僅可以營造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還可以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
以三年級下冊認識東、南、西、北為例,我設計了“余老師迷路了”的問題情境,第一種指路方式是“一直向左走”,余老師沒有找到目的地,第二種指路方式是“一直向東走”,余老師成功到達了目的地,請孩子們分析原因,感受我們即將學習的東、南、西、北與以前學習的前、后、左、右的不同之處。
在《面積》的教學中,我讓兩個孩子拿同樣大的抹布,比賽抹黑板面和課桌面,孩子們極力反對“不公平”,他們已經感受到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除了設計問題情境引入外,我還常用孩子們自己或身邊的事物進行談話引入,讓他們感受到,原來數學就在身邊。
以二年級下冊的《有余數的除法》為例,我以班上同學分組引入。上學期,我們班有54人,每9人一組,可以分成幾組?本期轉來了一位新同學,共有55人,每組9人,可以分成幾組?會出現什么問題?
在三年級上冊的《四邊形》中,我展示了孩子們在剛剛結束的秋游研學活動中制作的樹葉粘貼畫,以及我用各種各樣美麗的圖形組成的畫作,孩子們看著自己的作品,感受著數學之美,一起走入了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
2.操作學習,激活思維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一條醒目的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應該說,這一格言道出了人們獲取知識之途的真諦,許多事實充分告訴我們: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生態課堂,做到真正還課堂給學生,老師用問題引領課堂操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方法,孩子們以后的學習會更加輕松。整堂課下來,我的話很少,孩子們的活動很精彩,我們都收獲滿滿。
(三)多元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關注,還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生態課堂的建構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以多元主體的方式,實施教師評價、生生互評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評價的過程打破學習成績的限制,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審美與表現等方面入手,豐富評價內容。除此之外,我還將紙筆測試、觀察與交流、成長記錄袋等結合起來,在多樣評價方式的應用中,實現教學評價的價值,使學生在如此評價中認知自我,實現有效發展。
四、成效與反思
《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因此任何一個教師和學生,不論其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生態課堂的實施讓我的課堂更生動,孩子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更濃,數學動手能力增強,數學素養得到提升。孩子們在輕松愉悅地氛圍中,對知識完成了更透徹的理解,在減輕課業負擔的情況下,學習效益自然增加。
參考文獻:
[1] 高紅梅 .淺析如何打造小學數學生態課堂[J] .學周刊 , 2018(05):77-78.
[2] 陸小紅.構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策略.名師在線精品課堂,2020(07):26-27.
[3] 劉香蘭.小學數學中如何做到減負與增效的有機統一.亞太教育,201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