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紅
摘要:愛國主義,就是忠于祖國、熱愛祖國。列寧提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愛國主義教育是對青年進行成長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愛國主義教育;策略;
引言
新課改中一再強調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無論哪個學科都要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來,都要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當中來。在整個德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德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戰場。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和中華民族同心協力的旗幟,是民族精神所在,是全體中華兒女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動力。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激發情感共鳴,深化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要使愛國主義精神根植于學生內心,僅僅依靠理論知識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而要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懷,從而產生情感認同和情感共鳴。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初中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內容時,教師不能單純地對“公民需要承擔的責任”進行講解,而要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具體情景來描述,把學生代入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主人公,思考“應該怎么做”“不同做法會帶來什么后果”“怎樣做才是最佳的做法”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點撥與指導,讓學生自己得出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結論,加強學生對道德規范的認識,明白道德規范對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每個人只有發自內心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社會和國家才能實現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再如,在學習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初中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中的“國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現”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鏈接材料,并為學生講述侵華戰爭這段歷史,向學生展示一些相關史料,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當國家主權受到威脅時,人民所經歷的苦難,讓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明確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發言,談談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見解和想法;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今昔對比,談談自己作為初中生該如何維護國家利益,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促使學生將這種抽象的意識落實到行動上,讓學生以具體行動踐行愛國主義價值觀,讓學生意識到愛國不只是一句空話,也不只是口頭號召,而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實現。
二、整合紅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理解并形成了內涵豐富、種類較多、富有感染力的紅色資源庫,白銀地區在歷史發展中,也積累了當地比較有特色的紅色資源,將這些豐富的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課堂的建設水平與內涵,將紅色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素材,可以使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資源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結合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國家利益,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在“凝聚價值追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述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感悟其中的民族精神,從而積極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構筑中國價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通過情景模擬方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比如,教師在講述“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這一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播放一個相關的小品,然后讓學生進行續集扮演,自由創作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讓學生學會將政治知識融入實踐中。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設置情境,先為學生進行關于“社會是一個整體,人們在社會生活上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逐漸學會分清責任的來源;能夠隨著角色的變換,調節角色行為,承擔不同的責任”政治知識的理解做鋪墊和渲染。其次進行角色表演,讓學生試著從不同社會人物的角度出發進行情景模擬。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可以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是否掌握良好;再次,真正實現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實現將政治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和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四、充分利用重大節日活動
我國每一個重要的紀念日和重大節日,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等節日都是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愛國主義內容十分廣泛,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熱愛勞動、國防建設都是愛國主義的內涵,應認真讓學生學習和思考。每一個重要的紀念日和重大節日都是中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好環境和時機,這需要我們思想政治教師合理引導,抓住時機進行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八一建軍節”時,讓老一輩的革命軍人給學生講解建軍節的來歷,給學生講述革命前輩的愛國故事,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現在幸福生活的珍貴,感受到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
結束語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是形成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應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立足于教材、課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陳質穎,劉建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現代交際,2020(22):134-136.
[2]彭民.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147.
[3]方百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