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玲
摘 要:閱讀材料具有綜合性、體系化、滲透性、問題導引及“以學生為本”等特點,對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認知,滿足學生多元需要,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本教材;閱讀材料;作用研究
科技與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下,傳統教科書已經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達不到學校的教育目標。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重新編輯了高中數學教材,對內容和結構都做出了更完善的調整。社會的發展對我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質量要求的教育不僅需要高中生牢記數學基礎知識,還要從真正意義上了解數學的背景和現況,清晰地知道數學的新應用和新價值,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念。新教材能夠幫助學生從數學知識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樹立良好的創新精神,提高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這對高中的教育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數學新教材中閱讀材料的特點
(一)閱讀材料綜合性、體系化
新教材打破了之前傳統的教材編寫體系,在原來代數、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等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補充了相關的閱讀材料,材料本身符合高中生的認知規律。被綜合分析并分類編排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體系結構,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被選中的閱讀材料便是編輯者精心挑選并綜合分析的結果。教材整體采用螺旋結構形式,數學知識與閱讀材料連貫銜接、緊密結合。知識內容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閱讀材料從始到末清晰明了,兩者相互螺旋式上升,有著深刻的邏輯性和關聯度,適應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閱讀材料的滲透性
數學課堂不僅針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將數學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使其學會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而閱讀材料的增添使教材更富有滲透性,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也可以輔助教師的課堂,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具體來說,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除了讓學生背誦記憶,更要注重他們的知識滲透情況,閱讀材料的加入補充了許多與數學起源和發展有關的文獻,增強了知識的滲透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和運用。新教科書的每一篇章節基本都包括導論、正文、參考文獻、探究性思考、討論、習題、本章小結等基本內容,最后用閱讀材料將這些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且有序的知識體系。每章數學知識內容的開頭都有一段閱讀材料,我們稱之為前言,它使我們明確本章的教育目標和教育重難點,使學生大體了解本章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在每一章末尾也有一段閱讀材料,稱為章末總結,有利于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重點,建立本章的知識結構圖。另外,回顧與思考的閱讀內容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本章學習內容,開發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1]。
(三)以實際問題為導入或拓展
新教材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問題為知識導入或者課外拓展,用生活中的問題貼近課堂,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幫助學生增添學習趣味性,新教材運用了問題導入法,開頭使用生活實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探討,問題拓展加大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了數學的應用性。例如,引言通常都是從實際問題導入,從而引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相關的數學知識,綜合檢驗高中生數學運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新教材還添加了探究性內容,即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來探究,也是運用問題拓展的一個舉措。以問題為切入點的新教材有助于創設知識探究氛圍,幫助學生代入學習情境,激發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四)新教材的“以學生為本”
傳統教育方法以教師為主體,但真正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新教材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增添閱讀材料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供較大的數學發展空間,提高每一位學生的數學素養。新教材還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度,為了實施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新教材每一篇章前都準備了富有趣味性的引言,并在正文中伴隨著形象生動的插圖,給予我們視覺沖擊,幫助我們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二、新教材中閱讀材料的價值作用
(一)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新教材兼具基礎性和綜合性,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習心理特點相符合,能有效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可以靈活運用新教材的突出優勢,使用閱讀材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獲取知識。新教材的豐富性和邏輯性,非常便于學生提前預習,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閱讀數學發展歷史可以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知識,逐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基本素養。因此,針對新教材的重大價值,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教材,在課堂中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通讀課本內容,明白知識的起源、發展和應用,有利于知識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新教材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自己探索出的知識總是比被動接受的記憶深刻。新教材中富含數學基礎知識和文化底蘊,可以滿足學生的自學標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文字表達能力,比如文字、符號的規范使用,因此教師利用好新教材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2]。
(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給人留下的總是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納,但它作為主要學科,一直深受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新教材改變了之前固定的知識結構,在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增添了輔助材料和圖畫,為枯燥的知識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動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靈活掌握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比如,數學教材必修 1 的“歷史上數學計算方面的三大發明”內容,里面有大篇幅的三大發明介紹,其中,三大發明之一的十進制是我國重要的發明,學生閱讀十進制相關材料后有助于從中了解我國古代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發明家或數學家的介紹也有利于給學生樹立榜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奮斗。
(三)加深對數學抽象概念的理解
其實生活中處處存在知識,學習數學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數學運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們未曾細心觀察和發現。華東師大版《數學》教材的閱讀材料就貼近生活實際,教材的編寫和組織結構充滿生活性,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數學抽象知識,更有利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理解數學概念。教材還有許多探究性的設計,對學生提出有趣的問題,引導他們從生活中探索答案,幫助他們使用通俗的言語、動作理解數學概念。例如,引言通常都是從實際問題導入,從而引發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相關的數學知識,綜合檢驗高中生們數學運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新教材還添加了探究性內容,即學生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來探究,也是運用問題拓展的一個舉措。以問題為切入點的新教材有助于創設知識探究氛圍,幫助學生們代入學習情境,激發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四)滿足學生的多元需要
舊教材的編寫偏于嚴謹,內容枯燥繁雜,對于學生吸引力不強,而新教材除了對舊知識進行調整和修改,還增添了輔助材料,用簡單生動的插畫、淵博的數學發展歷史點綴課本,為學生理解數學枯燥繁雜的知識減少了些許負擔。其中還有一些復雜的常用定理也通過有趣的閱讀材料解讀并呈現出來,有利于滿足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遇到學習瓶頸的學生的需要。另外,總會有一些富有探索精神和挑戰精神的學生,新教材的編寫也考慮到他們,在每一章內容后總會有探究性的知識拓展,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開發想象空間,在具體探究實踐活動中,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教材的補充內容都有一定的目的,滿足了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要。
(五)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新教材加強了數學各個知識點的相互聯系,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改變了之前各學科獨立學習的現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教材學習中你可以發現其他學科的知識痕跡,能更好地將數學抽象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現實中的問題往往都是復雜的。華東師大版《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有效地論述了數學理論框架和思維結構,有助于引導學生接受數學思維方式,理性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正確分析問題的解決措施。總之,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有著重要的引導、控制和教育意義,教師如果可以領悟編輯者的意圖,靈活運用閱讀材料便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豐富自己的教學課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他們樹立自信。
除此之外,有些“閱讀材料”還出現了大學領域的知識內容,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也便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一步挖掘自身潛能,提高數學知識深度。還有些“閱讀材料”與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緊跟學生發展規律和身心特點,在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心理特點,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挑戰精神,把握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挖掘他們的最高學習潛力。新教材的有些“閱讀材料”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建設思想、開發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也有些“閱讀材料”蘊含的問題有助于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觀察能力、思考水平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3]。
參考文獻:
[1]廖運章,張銘慧.高中數學新教材“同一個函數”的教學重構研究[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10).
[2]劉榮娟.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好地滲透數學思想[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10).
[3]王道勇,周遠利.“有理數及其運算”的教學啟示——從一個優秀初中畢業生的求助談起[J].中小學數學:初中版,2021(1).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