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也同樣在革新,比如,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知識”的這一傳統(tǒng)模式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通過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自主活動、發(fā)揮主體作用,個性探索與合作探索進行有機結合,整個過程也恰恰形成了有效的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科學運用,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加強對物理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教師要讓小組合作成為初中物理課堂亮麗的風景,從而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切實提升全體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物理;小組合作;高效課堂
引言:
近年來,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各大課堂上的應用較為廣泛,其主要是以合作學習小組作為基本形式,而各小組中具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形成系統(tǒng)性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從而在共同的努力和提高中達成教學目標[1]。合作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學習效果。從當前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的合作學習,發(fā)現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通過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以此更為深刻地認識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不斷優(yōu)化物理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一、科學合理地建立合作學習小組,為有效開展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至關重要的就是要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在成立合作小組學習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和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個體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學習水平與能力、性格特點等具體的現狀,以組內的異質與組組同質作為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原則。每一小組的人員構成為四五名,對小組中進行人員責任的明確劃分。其中包括組長、操作員、記錄員、觀察員等,對每一名成員所承擔的角色講明各自的職責與分工。同時,在一定時期后對各小組組內人員進行一次角色的輪換,保持一學期內調整一兩次的頻率[2]。
二、小組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有效的課前預習,能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習的物理定理、定義和公式內容。課堂上,學生已經對學習內容了然于心,所以他們就會與教師以及小伙伴進行積極的互動。傳統(tǒng)模式下的課前預習就是學生自主瀏覽教材內容,然而有的學生學習認知能力強,有的學生學習認知能力欠缺,所以瀏覽教材內容的方式并不能讓每一個學生收獲較好的預習效果。而小組合作的預習方式,能引導小組學生之間加強互相督促與幫助,比如,有的學生不理解某一概念或者定義,那么他就會請教小伙伴,被請教的人就要組織好語言,與請教者進行分享交流,進而每個學生都會在課前加強分析與思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前預習,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3]。
例如,在教學“電流的磁場”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導學案,包括奧斯特實驗過程及其結果研究安培定則實驗,也包括與電流磁場相關的問題:“條形磁鐵能吸引大頭針,但是打開的手電卻不能吸引大頭針,為什么?如何根據小磁針靜止時指針的指向判斷出電源的正負極”等。與此同時,導學案中還可以呈現如下習題:給出判斷通電螺線管極性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一手部圖形是正確的?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要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導學案內容進行知識內容的構建與習題練習。緊接著,學生就要分享自己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互相做出安培定則相關的手勢,必要時可以運用細線纏繞圓珠筆的方式來進行輔助,互相查看各自解答的習題內容等。小組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初步的預習與交流,教師再引導小組代表將其分享給班級學生,從而讓班級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經歷知識點的探索構建和運用過程,并在教師和小伙伴的引導與幫助下改正錯誤的思維,提升自身的物理能力。
三、在小組合作中充當指引和幫助的作用
學生在開展小組活動時,因為自身的物理知識水平不足常常會陷入迷茫與不解之中。因此,教師在學生開展小組活動時應當充分指引和幫助學生,充分關注各組成員的學習進展情況,對于小組內受到冷落的學生充分鼓勵,同時也要避免小組成員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比如:干閑事,說閑話,相互打鬧等。
在進行“浮力”的探究中,對于這種較為抽象的概念,教師在講解概念時應當充分結合案列或者實驗來講。比如:為了說明浮力以及影響浮力的條件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盆水,一只空的瓶子,先將空瓶放入水中讓學生們觀察記錄結果,然后在依次加入適量的水后在讓學生記錄,通過對比觀察,來讓學生獨立思考,實驗完畢后,還可以讓學生親自來動手實驗,另外還可以在水中加入鹽,在瓶子灌入其他液體等不同條件下,水對于瓶子的浮力情況,讓學生充分觀察,細致記錄,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通過相互交流啟發(fā)他們對于相關知識的融合與物理思維的建立。
四、合作拓展,強化學生的探究能力
“雙減”政策背景下,各個學校提供了課后延時服務,且規(guī)定課后服務時間段內不得出現講授新課的情況,學校方面可以結合相應的環(huán)境資源,組織學生開展社團活動,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練習與合作交流。而且,隨著生產技術的發(fā)展,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物理習題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也越來越密切。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拓展,從而在強化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提升他們的物理素養(yǎng)。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服務時間段展開生活化的物理實驗。雖然部分實驗需要借助專業(yè)的實驗器材和實驗環(huán)境,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實驗只需要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即可,且對實驗環(huán)境沒有要求。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小組學生在課后服務時間段內借助常見的物品展開生活化的實驗探究。如電路圖的設計、組裝與實驗研究,小組學生就可運用常見的電池、小燈泡、電線以及簡易開關和電阻等展開。
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要通過有效又可行的策略實施,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科學素養(yǎng)。同時,也要通過教學模式的變革,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的提高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楊玉梅.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物理,2020,41(04):70-72.
[2]糜尹紅.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科幻畫報,2020(10):140.
[3]孫建平.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