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憲聰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自主學習;活力課堂;《圓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3-0066-03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自主學習是指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學生得到持續發展。它提倡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發現、探索,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筆者學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快樂做主人”理念下的“數學活力課堂”,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小學數學學科內容特點、課程目標等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構建自主學習的活力課堂,主要體現在誘發學生的求知活力、啟發學生的建構活力、開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激發學生的樂學活力等四個方面。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怎樣建構數學活力課堂。
要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學習,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就要求教師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之前,筆者就布置學生嘗試畫圓,課上直接引導他們展示交流成果。
1.自主畫圓
師:課前大家都嘗試了畫圓,是怎么畫的?
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借助圓形物體畫圓、繩筆畫圓和圓規畫圓。
師:你會用圓規畫圓嗎?自己試著在白紙上畫一個圓,比一比,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2.交流畫法
師:老師發現大家都畫得很好,誰愿意上來和大家分享下你的經驗?
生:我是這樣畫的,先固定好針尖,再定好針尖和筆尖之間的距離,最后把手柄順時針旋轉一圈,就畫成了一個圓。
師(出示不成功的圓):猜一猜,這位同學畫圓的時候可能哪里出了問題?
生1:可能是針尖動了。
生2:可能是旋轉手柄的時候沒抓好。
師:大家觀察得非常仔細,老師也想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誰愿意做小老師來教我畫?
3.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小結:看,剛才畫圓時針尖固定的這個點就是圓心,一般用字母O來表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也就是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就叫半徑,一般用字母r來表示。
師:你能在這個圓上畫出一條半徑嗎?能介紹一下什么是半徑嗎?
師:圓中除了圓心和半徑,還有什么?(直徑)你能在這個圓里找到一條直徑嗎?誰愿意上來找一找、畫一畫?
小結:直徑就是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
4.再次畫圓
師:現在,你能畫一個半徑是2厘米的圓嗎?在圓上找出圓心、半徑和直徑,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生(上臺演示):我是先找一個點作為圓心,再畫一條2厘米長的線段作為半徑,把針尖對準圓心,兩腳之間的距離作為半徑畫一個圓,這就是半徑,這是直徑。
師:太棒了,掌聲送給他!剛才畫圓有問題的同學可以自己修改一下。
上述教學,讓學生通過不斷畫圓形成對圓的直觀感受,初步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形成畫圓的基本技能。學生在自主畫圓的活動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1.自主研究
師:到底什么是圓?圓里面還有哪些秘密?下面,我們就自己來研究研究,請看研究提示(如圖1)。

2.匯報交流
師:都好了嗎?誰來匯報你們的發現?
【第一組:有無數條半徑,而且都相等】
生1:我通過畫一畫發現有無數條半徑,通過量一量發現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生2:我通過折一折發現有無數條半徑,都能重合在一起,說明長度都相等。
生3:我通過想一想發現,在畫圓的過程,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半徑)沒動,所以有無數條半徑都相等。
生4:圓上有無數個點,每一個點到圓心的距離(也就是半徑)都是一樣的。
【第二組:有無數條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對稱軸)】
生1:我通過對折,換一個方向再對折,發現有無數條直徑。
生2:通過對折,我還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直徑所在的直線,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生3:我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發現有無數條直徑都相等。
生4:我發現直徑是由兩條半徑組成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
【第三組:直徑是半徑的2倍】
生1:我通過對折知道直徑是半徑的2倍。
生2:我通過測量知道直徑是半徑的兩倍。
生3:我發現直徑是由兩條半徑組成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
把學習任務統整于學習單上,讓學生自主揭示數學認識發生與發展的內在結構和基本過程,連接各種知識,能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數學活力課堂的活力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上,課堂的活力從根本上講是學習主體的活力,是創新性數學學習活動的活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嘗試。
1.總結研究
師:同學們太棒了,發現了圓的這么多秘密!仔細觀察,能把這些發現整理一下嗎?同桌相互說一說。誰愿意上來分享你的成果?
學生上臺整理。(如圖2)

2.回顧比較
師:想一想,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
生1:圓是曲線圖形。
生2:圓是中心到邊上的每條線段都相等。
師(出示圖3):猜一猜,老師為什么把圓放在最后一個呢?

生:因為越來越接近于圓,而且相等的線段也越來越多,直到圓,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師:你們真了不起,和古時候墨子的發現是一樣的。你們知道什么是“一中”嗎?“同長”呢?
生:“一中”指的是中心,“同長”指的是中心到圓上的半徑都相等。
在匯報交流環節,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的發現和想法與大家一起交流,圓的基本特征也就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一一揭示出來。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生動活潑,改變了“我說你聽”以知識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起學與教動態平衡下的數學活力課堂。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生活與數學建立起聯系,引導學生學會靈活地運用知識。
師:圓的這個特征早在生活中就被廣泛應用了,你能舉一個關于圓的例子嗎?
學生舉身邊的例子加以說明。
師:窨井蓋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籃球場上這樣爭球公平嗎?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圓的相關知識來解釋嗎?
…………
師:請用一句話來說說你對圓的認識。
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學生看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還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圓是最美的平面圖形。
總之,數學活力課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變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讓數學學習過程成為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生命發展過程。
(作者單位:南京市瑯琊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