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視域下,幼兒園要推進教研深度,剖析幼小銜接的內涵;利用多元化活動,減緩幼小銜接坡度;借助幼小結對,構建幼小銜接的機制;實施家園協作,形成幼小銜接合力。幼兒園要通過重體驗的歷行課程,為幼兒做好心理、能力、習慣等方面的準備,在幼小雙向銜接的機制和家園共育的合力下減緩幼小銜接的坡度,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從幼兒園升小學的階段。
關鍵詞:核心素養;幼小銜接;歷行活動
作者簡介:張慧煒(1977—),女,江蘇省南通市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
幼兒核心素養主要指幼兒在3—6歲階段應具備且能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終身發展需求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更應聚焦幼兒“入學適應”的相關能力的培養。歷行活動,從字面本身闡釋,“歷”即經歷、親歷、體驗、閱歷、研究,“行”即行為、活動。歷行,強調一種過程,是尊重體驗的學習方式,是以親歷為本的活動形式。科學的幼小銜接歷行課程,具體為聚焦幼兒入學適應能力培養的探索親歷式課程。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對以往的經驗進行重新梳理和研究,對幼小銜接歷行活動進行了再思考。
一、推進教研深度,剖析幼小銜接內涵
筆者與其他教師一起學習了虞永平關于“幼小銜接,怎么做才科學?”的講座和李季湄關于“核心素養和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講堂,還閱讀了程雪琴的作品《放手游戲 發現兒童》。在一起共讀與研討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明確未來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現在的兒童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在顛覆傳統觀念的同時,逐漸樹立了新的兒童觀和課程觀。根據研討內容,我園教師組織集體備課教研,集大家智慧,梳理幼小銜接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和歷行活動的開展方式,形成具體的、可實施的、有特色的園本課程,如培養幼兒自我意識的“成長課程”,培養幼兒人文修養的“濠河課程”,培養幼兒擔當責任的“畢業課程”。在共同探討中,我園逐漸明晰幼小銜接不僅是大班的課程,還應該是整個學前階段的教育任務。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應該貫穿整個學前階段。幼兒園應以引領式的教研活動,讓教師了解相關的理論,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實踐活動,為幼小銜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1]。
二、多元化活動,減緩幼小銜接坡度
幼小銜接是指小學與幼兒園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過程,是兒童從備受呵護、關注的幼兒階段邁出步伐走向小學校園學習和生活的第一步,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期。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這意味著國家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往的幼小銜接課程是從認知和習慣兩方面對幼兒進行培養。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思考,孩子在從幼兒園過渡至小學的過程中,面對生活、學習、環境的重大改變,他們會有怎樣的心理需求,又會面臨怎樣的心理體驗和壓力?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園從幼小銜接的心理準備、能力準備和習慣準備三方面入手,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歷行活動。
(一)心理準備方面
我們開展了“小學是什么樣的?”“參觀小學”“小學的哥哥姐姐說……”等系列歷行活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由于疫情管控,幼兒無法進入小學進行歷行活動。但我們堅定地認為,一定要讓孩子直觀地了解小學。為此,我園決定用“云參觀”的形式開展歷行活動。幼兒園經過與孩子們商量,確定云直播的主要內容如下。
(1)幼兒通過直播同步參加小學的周一升旗儀式。
(2)直播小學學校環境,向幼兒介紹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
(3)直播一年級小學生的課堂,帶領幼兒直觀了解小學生是怎樣學習的。
(4)現場連線小學老師,在線答疑解惑,回答幼兒園小朋友想了解的關于小學的問題。
(5)直播小學生課間十分鐘如何合理規劃時間,完成生活活動,參加游戲活動。
(6)直播曾經從我園畢業進入小學的哥哥姐姐對幼兒的祝福語。
在近距離直接或者間接的互動中,幼兒逐步了解小學,為進一步適應小學生活提前做好準備。兒童心理的發展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但是其階段性特點的變化是逐漸發生的。幼兒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有一個過渡階段,兩個階段的特點并存、交叉。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正處于自身兩個階段發展特點交替、轉化和升華的過程。幼小銜接相關活動的開展,能夠協助幼兒完成入學前的心理和能力的過渡。
(二)能力準備方面
關于幼小銜接的能力準備,幼兒園應給幼兒充分的游戲體驗的空間。學者華愛華認為,學習品質培養比知識儲備更重要。知識在不斷地更替,因此獲取知識的能力才是關鍵的,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尤為重要。幼兒階段的思維發展規律決定了幼兒需要在游戲中進行學習。從思維發展規律來說,幼兒的思維發展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到形象表征思維,再到邏輯、抽象思維發展的歷程。對幼兒來說,其積累的是感性的經驗,適合進行游戲這種基于直接經驗的學習活動。幼兒早期的感性經驗越豐富,其后期與理性思考的銜接能力就會越強。比如,幼兒在“娃娃家分碗”游戲的過程中習得了數與數字的對應關系;在準備運動場地的歷行活動中了解了測量的方法;在對游戲表征后的描述過程中鍛煉了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和想象的豐富性;在冒險和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體驗了合作解決問題的快樂。不同于顯性的課堂學習,通過游戲,幼兒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是生動、長效、持久而深刻的。在幼兒進入小學后,這些經驗會無數次地從幼兒記憶庫里被提取出來,使幼兒更具自信心[2]。
(三)習慣準備方面
幼兒的習慣培養一般分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兩大內容。對于生活習慣的培養,教師重點開展了“整理好習慣”“時間能管理”等系列活動。如在“整理好習慣”活動中,教師從班級游戲材料的整理入手,向幼兒分享整理的經驗,教授整理的好方法。在課程活動中,教師讓幼兒了解書包的“秘密”,學習整理小書包,開展“整理書包比賽”。通過家園合作,幼兒將“整理好習慣”活動延伸到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整理。這些整理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感,使其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入學做好準備。再如在“時間能管理”系列活動中,教師則開展了“我是準小學生之做時間的主人”活動,讓幼兒從認識時間、挑戰時間、計時、時間計劃四個方面展開探索。在這樣的系列活動過程中,幼兒逐步形成的時間觀念,并養成了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在歷行課程中,幼兒會自己制訂一日活動的計劃,結合時間的管理經驗安排好自己的一日活動,做他們想做的事,并學會反思自己的一日活動,分析計劃的合理性,進而調整自己第二天的活動計劃,讓計劃變得可以實施和實現。這些習慣和能力讓幼兒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從而更好地進入小學的校園生活中。
三、幼小結對,構建幼小銜接機制
2021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小學與幼兒園雙向銜接的目標,明確了雙向銜接的要求和任務,為幼小銜接工作的科學開展進行了指導。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期,能夠指導幼兒順利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對兒童的可持續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意義重大。幼小雙向銜接,首先體現在課程理念的一致性,即“發現兒童,關注學習”。教師在理念的引領下不斷開創幼小銜接工作的新思路[3]。
2021年,我園與鄰近一所小學成為首批市級結對試點園校,共同推進幼小雙向銜接工作。園、校兩方以“聚焦核心素養,科學幼小銜接”為主題,舉行深度教研及課程調整工作。一年級教師團隊走進幼兒園大班進行每月一次的“歷行活動”觀摩,了解幼兒游戲的價值。幼兒園對接小學,打破教室內排排坐的桌椅擺放方式,把座位擺成了利于小組合作的圍合式,便于幼兒交流討論。此外,該小學在校園空地、走廊和教室角落開辟了一些幼兒能夠自由參與的空間,如讀寫區、飼養區、運動區、寫生區、種植區、科學區等,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探索。小學教師也適當調整銜接階段的集中上課時間及課間時間,并且邀請各科教師進行每日陪伴,并由多到少逐步遞減陪伴時間;班級或者年級經常組織開展一些社團活動,增加師生互動機會,從而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人際交往環境。幼兒園教師也會前往小學,了解小學的常規和標準,站在兒童的立場進行調研。幼兒園要重視幼兒的常規,對小中大班的幼兒,要以不同標準的常規進行培養,從量變到質變,把幼兒培養成有準備的幼兒,把園、校變成有準備的園、校,緩解幼兒的心理焦慮,減緩幼小銜接的坡度。
當年9月,園、校共同組織安排了“幼兒園教師走進一年級課后延時服務課堂”的雙向銜接特色活動,以豐富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期的課后學習生活。幼兒園教師來到小學,在一年級課后延時服務課堂里,圍繞國慶節主題,為一年級各班的小學生舉辦了創意美術體驗活動。該活動受到了一年級學生的歡迎。小學一年級的老師也表示課后藝術活動的開展符合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
學者虞永平曾說:“從幼兒園到小學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幼兒園和小學雙方以浸入式體驗活動為契機,圍繞“新生入學適應狀況、入學適應期適宜性課程及‘雙減’政策下如何豐富課后服務活動”等雙向銜接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這個活動一方面開拓了幼小銜接工作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對一年級新生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跟蹤了解,有助于幼兒園進一步完善幼小銜接園本課程建設,幫助每一屆的大班幼兒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學習生活。
四、家園協作,形成幼小銜接合力
教育生態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教師樹立兒童觀以及開展相關活動,還需要多方合力。在大班幼兒的下學期階段,家長常會擔心自己孩子的能力跟不上小學教學的要求。家長的焦慮、擔心具體針對哪些方面呢?對此,我園對全園家長進行了調查,繼而了解到,家長在幼小銜接方面,關注比較多的是幼兒的學習方面。那么,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第一,不僅僅是在臨近大班幼兒畢業時,在整個幼兒園階段,教師都應讓家長明白一個核心問題:一個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只提前在知識和技能方面對幼兒進行培養是不全面的。孩子的發展不能局限于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養成伴隨終身的能力和習慣。為此,我們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依據,分三個年齡段召開了家長會,結合對《指南》的解讀,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尊重幼兒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幼兒園組織家長入園觀摩幼兒的半日活動,并在觀摩結束后,現場組織家長會,向家長分享幼兒這半日活動的視頻和照片,并根據《指南》的相關目標解讀幼兒的學習及游戲的意義。家長在教師的解讀中了解了幼兒的學習情況,能深刻理解在幼小銜接階段應該發展孩子什么樣的能力。此外,我園在幼兒園的公眾號推送《幼小銜接,我們一直在路上》《幼小銜接:以科學的視角,與成長相遇》等文章,讓家長聆聽“幫助孩子邁好小學生活第一步”“深度陪伴——迎接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等專題講座,以便家長了解專家的策略。
第二,讓家長參與歷行活動的組織和研討。例如,在中班“毅行濠河”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園讓家長出謀劃策,共同參與。濠河是南通的母親河,是得天獨厚的區域資源,可原創生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歷行課程。在活動中,幼兒自己研究地圖、計劃線路,在“六橋”打卡。該課程凸顯了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體現了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在推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該課程積極發揮親子活動的優勢,為原本單一的親子活動賦予了生命,通過“大腳小腳親子毅行活動”丈量母親河,使幼兒親近自然、親近社會,同時也促進親子關系。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家長們能看到孩子的生長點,感受到孩子的耐力、合作、耐挫、堅持等品質的發展,從而糾正了自身在幼小銜接階段的一些短視心態和功利行為。幼小銜接工作不僅是針對幼兒在知識內容上的接軌,還是幫助幼兒在習慣、能力、心理方面進行的長期準備。一個孩子能進行長期良好發展的前提是具備良好的學習品質,如良好的專注力、習慣、興趣、合作能力、受挫能力等。家園攜手共育形成合力,是幼小銜接的關鍵,也能為幼兒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著課題研究進程的推進,幼兒園的教師在不停地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幼小銜接的歷行活動,在行動上真正遵循幼兒發展的規律,通過歷行活動,做充滿人性光輝的教育。
[參考文獻]
虞永平.科學的幼小銜接 關鍵是什么[J].幼兒教育,2016(16):4-5.
陳雪琴.放手游戲 發現兒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羅紅輝.堅持雙向銜接是幼小科學銜接的關鍵[J].湖南教育(A版),2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