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對地理教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僅給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以分層施教,實踐為抓手,對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效率等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高考;課堂教學實踐;思考
一、新高考背景下契合校情的選課走班實踐
(一)全面解讀新高考政策
根據2018年啟動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的部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制度從2020年實施。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即“3+1+2”高考選科模式從2021年實施,也即是說2018級學生進入高二學期后全面正式啟動選科走班制度,并完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進入高考新模式。
(二)契合校情,謀劃走班實踐
福建新高考的選科走班如何做到“走”而不亂,常見選課走班模式:“不走班”模式、“小走班”模式、“大走班”模式、“全走班”模式這4種。以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2018級學生為例,學校遵循三個原則:有利于國家人才培養戰略、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發展、有利于學校教學管理。充分考慮當前學校功能教室不足,實驗室大規模裝修,歷史、政治教師極其短缺又老齡化嚴重等情況,學校提供了12種組合供學生選擇,目前這12種組合都在實施,在保障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從模式上看,建陽一中2018級在走班模式上介于“小走班”模式與“不走班”模式之間,更接近“不走班”模式。從各科選考人數來看,選擇物理與歷史的比例接近2.2∶1,生物610人左右,物理540人左右,地理450人左右,化學380人左右、歷史260人左右、政治150人左右。“物生地”“物化地”“歷生地”“政史地”等組合人數都不少,相對于傳統文科,選擇地理學科的學生基本翻倍。在滿足學生選擇要求的同時,實施分層教學。根據“物生地”組合學生的整體選科情況及學習基礎分班情況,同時成立了1個A班與3個平行班。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選考地理的學生比重加大
從選考科目來看,這屆選擇地理的人數最多,接近450人,占比接近55%,地理教學班達到9個,地理教學任務重,既要面對選考物理這部分同學的地理教學,還要承擔選考歷史的一部分學生的教學任務,這也是之前未經歷過的。另一方面來說,選考地理的學生比重加大,從某種角度也反映了學科地位被重視。調查發現,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一部分學生是基于一直的興趣,一部分是在高一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的學科興趣與自信,這與我們高一年級有計劃地培養興趣、夯實基礎密不可分,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是為了逃避化學、政治等學科或者隨意選科[1]。
(二)分層施教,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不論以何種形式走班,都存在較過去更明顯分層教學現象。分層教學是基于學生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愛好制訂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這樣的教學方式考慮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優等生,教師能夠更好地挖掘他們身上的潛能。而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夠予以足夠的關注,幫助這些學生重獲學習的信心,進而使得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建陽一中2018級的模式下班與班的層次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分析選考物理的學生中“物生地”A班的學生學習能力自然最強。其次是“物生地”普通班及“物化地”的學生。選考歷史這部分學生當中同樣存在“歷生地”“歷化地”等組合學習能力依次減弱的情況,按照從強至弱細分幾乎可以達到4個層次以上,班與班的層次差異性更大。跟過去相比,地理教師不僅要應對選理科的地理教學工作,還要應對選文科同學的地理教學工作,這兩類學生在基礎知識、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對地理的興趣和愛好,對地理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如果采用統一的目標與內容進行,會出現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下”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為每位學生帶來個性化的教學體驗,使學生能夠逐漸建立起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具體可以有以下幾種做法:
1.研究新課標和教材,備課分層,明確教學方向
備課過程中要求教師進一步熟悉教材,由于本屆使用的是舊教材,所以要求教師參照新課標要求,從課標要求出發進行備課。備課過程中還需分析各班級學生情況甚至是班級內各層次學生的情況,研究制訂適合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課本內容根據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做相應的調整,落實到每節課、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在教學中無法過細地分層,主要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學生側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科學思維、求知欲等;B層學生強調夯實基礎,確保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課本習題,適度進行思維訓練,爭取能夠運用所學解決一些新問題;C層學生關鍵是夯實基礎,熟識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規律,能簡單地運用,解釋一些常見的現象,培養學習興趣。
對于A層次學生特別強調自學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學案、典型題例導學,同時借用校本微課平臺“涂涂地理微課堂”引導學生有效自學。學生預先了解知識內容與線索,分清知識的重難點,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有效抓住要點,為課堂學習做足準備。在自主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突破疑點,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深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如“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教材主要是要求學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進一步介紹了“城市化”及其發展的過程,說明了城市與城市化的關系,并通過具體事例闡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聯系。本章教材還通過問題探討城市和郊區選擇的關系,說明不同個體、不同組織、不同發展階段可能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選擇表現型。最后指出城市化與工業化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與發展、經濟、環境和個體之間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同時又緊密聯系。
對于B層次的學生,可在學生自主預習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討論,并繪制“世界城市化進程曲線”,解釋不同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可先通過多媒體演示不同國家的實例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城市化要經過的步驟,并輔以必要的講解,要求學生總結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標志三者間的關系,歸納出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教師再通過“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關系”及補充實例,說明在人與自然共生發展中、城市化進程中不僅在平整土地方面人類改造了自然,而且使整個四大圈層都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并且存在多種影響。
對于C層次學生要充分運用資料分析,引導其從資料中分析、獲取信息,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發展。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書本實例理解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標志三者間的關系。教師最后通過“世界城市化的進程”這一事例,說明不同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特點,使C層次學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城市化進程特點等。
2.作業分層,強化思維訓練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作業與課堂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這種選科走班學生層次更為明顯的情況下,教學目標與內容分層,作業也要體現層次性,體現不同的難易度,設計難易的延伸訓練。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不可能做到不同層次的班級教輔材料各不相同,但務必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前要先將作業備清楚,自己要先做,然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篩選,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布置分層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自信,逐步提高成績,形成良性循環。
3.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考卷、回答問題,要采用不同標準的評價。特別是日常試卷,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一般都會有針對性地命制兩套卷,進行不同水平的評價。這樣做能夠讓學生看到自己獲得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體驗到成就感,這對于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適應新高考的要求
新高考地理的考查將以單科的形式進行,對知識點將考查得更加細致、能力考查得更加全面,對于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建立正確的地理學習思維,改進傳統以背為主的學習方式,真正地做到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
目前為止,學生知識的獲取主要源自于課堂,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應用,只有立足課堂,優化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獲。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教學思路更清晰,使學生真正理解地理課堂的核心內容,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在每周集體備課時,教師必須首先明確每堂課的主線、重點、難點,特別是舊教材在新課標背景下,務必要求教師對照課標有效備課。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地理教學面臨的問題與思考
(一)師生對新高考缺乏深入了解。學生對高考改革的了解大部分來自于教師,而大部分教師中對新高考了解得較少。再加上2019、2020這兩屆用的是舊教材,未來要面臨新高考,高考的單科試卷題型如何?除了以往的單選題、非選題,會不會像江蘇、浙江等省份出現不定項選擇題,目前沒有明確的指示,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茫然性。
(二)“3+1+2”模式下,語、數、英大三門及物理或歷史以對應的原始分計入,學生學習重點和時間分配集中在語、數、英大三門及物理或歷史上,地理等科目通過高二兩次期末考試的賦分體現,學生發現這些科目經賦分轉換后經常出現差距變小的情況。更使得地理等賦分科目的被重視程度有所下降[2]。地理教師如何進一步積極進行教學探索,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應不同學生學習,以及學科發展的需要是我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學生對于地理學知識的掌握還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新高考背景下更加注重學生的知識體系,注重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如何更有效地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需要進一步探索。
面對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在高三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實現教學目標,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與實踐。如何進行科學備考、高效備考,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提升課堂效率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從原本的單一化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地理轉變為三大模塊,并且結合實踐教學內容,配置相關的選修內容,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較強的高中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有效整合各個模塊中的教學內容,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以符合新課標的各項要求。
結合教學實踐,具體措施涉及如下方面:①結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不同模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有效地將各個模塊地理教學內容連接在一起,更好實現整合的目的;②結合知識類型特點來開展整合,特別是涉及的人文類和人文地理知識進行整合處理;③整理相關的邏輯思維性內容,相關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內容,使三方面的知識有效整合。
2.立足教材,構建知識網絡
教材與課標是命題的主要依據。基礎知識與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仍然是考試的重點。在復習中,需進一步研讀教材,梳理核心概念,熟記教材中專業術語與結論性語句。突出學科概念的理解和辨識,以核心概念帶動一般概念,重建學科知識框架,注重知識間的整合,形成知識網絡,將知識融會貫通。
3.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科素養的培養
復習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關注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熱情與興趣,重視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實驗思想、方法的指導,發掘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在平時的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加以理解,對知識的規律性總結和生理過程的演示都由學生來發現,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看法和觀點進行了解與更正,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更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快速提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上,要能夠有效解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積極的采取相應措施,不僅要做好課堂教學,還要合理設計作業,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更好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水平,幫助學生能夠有效的掌握地理知識,從而滿足新高考模式要求,讓學生能夠在新高考模式下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代路.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D].遼寧師范大學,2018.
[2]吳海燕.新高考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4):19.
作者簡介:涂忠彬(1982— ),男,漢族,福建建甌人,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