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君 鄭一鳴
摘要:2021年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國風節目的成功,與其圍繞“互動”進行的敘事傳輸密不可分。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敘事利用虛擬現實進行人機互動,打造觀看節目的臨場感;憑借經典創新與受眾實現認知互動,激活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依托構建立體傳播體系拓展跨屏互動,強化受眾對節目的情感共鳴。河南衛視通過探索一系列互動創新舉措,開辟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傳播新路徑,并有效促進民族文化認同。
關鍵詞:河南衛視 傳統文化 互動 敘事傳輸
2021年河南衛視推出中國傳統節日系列國風節目,“河南衛視出圈”、“國風復興”等話題在網絡熱議,每期節目全網點擊量均突破十億,其成功與圍繞“互動”進行敘事傳輸密不可分。敘事傳輸(Narrative Transportation)由美國學者Green和Brock提出,釋義為“將認知、情感、想象傳輸進敘事世界”,即受眾以沉浸式體驗改變認知與態度的過程,會產生負面認知反應減少、對主角喜愛和認同、臨場感的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等作用?;訑⑹轮甘鼙姴⒎侨鐐鹘y敘事對象般被動接受,可以“選擇、反饋”等互動性介入影響故事進程及走向,提升參與度與體驗感,如“數字敦煌”、“數字供養人計劃”等互動敘事活動,使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煥發時尚魅力。河南作為文化大省,以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推動樹立“文化河南,華夏之源”的新形象,其文化敘事中的人機互動、認知互動、跨屏互動,與敘事傳輸效果存在一一對應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國風節目近年屢見不鮮,其與現代文藝節目的區別往往僅在于服飾、動作、配樂等古典特征,常帶給觀眾有時代距離的程式化美感。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橫空出世,消弭了表演者與觀看者的空間距離、儀式距離乃至身份距離,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與心理沖擊。
1.由舞臺感到生活感。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人機交互技術,打破了傳統文化節目靜態的敘事空間設計局限,為河南衛視國風節目打造出逼真的敘事情境,使故事敘述做到移步換景;也讓觀眾情隨景動,其所見不再是局促的舞臺表演,而是一幕幕古代宮廷或民間生活畫卷。
令人耳目一新的《唐宮夜宴》,一隊三彩樂舞陶女俑從博物館醒來,化身活色生香的宮女唐小妹,在璀璨的星空下、靜謐的湖泊邊、金碧輝煌的宮殿前再現大唐盛世的宮廷文化。AR增強現實使觀眾情隨景動,唐小妹臨湖照影理妝戲水,綠波微漪、水珠飛濺等還原度極高,VR虛擬現實情境中的兒女情態也顯得天真自然。自《元宵奇妙夜》起系列節目更進一步,摒棄傳統舞臺改以文化遺跡為舞臺,由唐小妹作為“導游”,游覽路線、風景、歷史文物或為遺址寫實;游客與卡通唐小妹互動示意,宇航員也化身唐小妹感受盛唐氣象,虛實結合的場景帶來時空交錯的奇妙觀感。
2.由程式化到個性化。綜藝節目通常具有固定的節目流程,如室內綜藝多以歌舞開場,以全體演員合唱謝幕;室外綜藝常由游戲規則介紹、分組、競賽、頒獎等環節構成。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打破了這些程式化設定,每期節目流程設計各不相同,能展現出各節目獨特的個性。
系列節目的開場就各具匠心,將觀眾帶入不同意境?!对婷钜埂芬圆┪镳^保安笛聲驚醒三彩唐俑開場,在蓮鶴方壺、武則天除罪金簡等國寶引領下穿越時空,與觀眾同賞古今元宵佳節盛景。《清明奇妙游》則以卡通唐小妹在畫卷間進行古今穿梭為開場,向觀眾展示河南的地理形貌及清明人文。
此后的端午至重陽奇妙游節目,其開場、結尾、節目銜接等,無不表現出由程式化向個性化的突破。在引發熱議的舞蹈《唐宮夜宴》中,演員動作表情各異,不同于傳統舞蹈動作的整齊劃一;唐小妹們笨拙的舉止使隊形常顯凌亂,并不符合傳統群舞對舞蹈隊形整齊變換的要求;但角色個性與情感得以突出表現,看似不同以往的形式卻成為節目的記憶點。
3.由主持人視角到劇中人視角。通常認為,“主持人是綜藝晚會中不可或缺的搭橋者,在將各個節目有機串聯的同時,也促進演員和觀眾臺上臺下交流,起到承上啟下、傳情達意的作用”。主持人引領觀眾認識節目,其在節目前后的介紹與總結以及情緒和態度都會影響受眾。因此,主持人是受眾觀看節目的橋梁,也可能造成受眾與節目的距離,無形中限制對節目的獨立感知與全面剖析。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對主持人角色嘗試改革,不再設傳統意義的主持人,改以“網劇+網綜”形式推進,由劇中人將觀眾自然地引入綜藝場景,依托劇中人的行動軌跡串連節目?!短茖m夜宴》以唐小妹們集合列隊、臨湖理妝、殿前候演等一系列邏輯連續的動作串連全場;《元宵奇妙夜》則從唐小妹視角呈現行之所至、目之所及的中原文化元宵節習俗;之后的清明至重陽奇妙游節目,延續了唐小妹的節日游劇情,邀觀眾隨她們一道回到唐宋,步入洛邑古城、金明池、嵩陽書院等地感受古時節日景象。
唐小妹穿越的劇情,既便于蒙太奇敘事,又利于消除觀眾與主持人及節目間的距離感,使觀眾進行角色代入,強化對節目、主題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安煌乃囆问皆诓煌母兄I域里,均能產生相似的代入感,但互聯網卻加強了這種感受。網絡媒體以高仿真的聲、像構造虛擬在場,使身體出席之外的另一種‘真實’體驗更容易獲得人們的理解和接納?!?/p>
傳統文化想要被當代人接受并理解,單向的宣介推廣已難有實效,越來越需要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引導受眾愿意去選擇、接受、理解傳統文化并自覺參與互動式傳播。河南衛視正是通過對經典加以形式創新,才使全國乃至海外觀眾借助新媒體進行認知互動,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1.形式創新激活文化記憶。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將傳統文化從抽象的概念活化為具象的人物場景。在此過程中,我們所讀過的古典詩詞、聽過的典故傳說、去過或神往過的名勝古跡,全都沖破塵封的記憶鮮活地出現在面前,建構起節目與觀眾的認知互動新模式。
在《唐宮夜宴》這場國家級文物盛宴,14位唐小妹以博物館中唐三彩女俑為原型,服飾妝容完全再現了盛唐潮流;《簪花仕女圖》、《搗練圖》等傳世名畫作為背景壁畫,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文物錯落分布;美輪美奐的國寶展映射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引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興趣及民族文化認同。《唐宮夜宴》播出后引發熱議并持續發酵,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民族審美等議題層出不窮,拓展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與廣度。
元宵至重陽系列節目,則均是文化遺跡及節日習俗的展演。如元宵夜唐小妹穿越到洛陽應天門看煙花、進隋唐明堂大殿看舞蹈《芙蓉池》、在登封觀星臺看武術表演《斗轉星移》、入開封清明上河園看戲,豐富的觀光活動展示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也吻合元宵節熱鬧喜慶的過節習俗。
《清明奇妙游》則重在節日民俗介紹,分“緬懷先烈、踏青游玩、書生苦讀”三個版塊分別展現清明節蘊含的文化意義?!渡倌辍贰ⅰ毒覉髧返雀枨曰ヂ摼W思維告慰先賢,踏青、投壺等游樂活動是民間習俗的表達,《紙扇書生》以舞蹈形式表現學子苦讀的報國志趣。這些節目是節日科普、民俗科普,更是傳統文化內涵科普,憑借對傳統文化符號的創新傳播同觀眾進行認知互動,從而激活民族文化記憶。
2.評論互動促進意義交換。傳統文化符號傳播的形式創新能夠激活觀眾的文化記憶,而視頻播放時的彈幕評論與熱搜話題互動,則能有效強化相關信息的交換與傳播,逐漸形成更多元形式的認知互動。
傳統文化的復興不僅表現在主流媒體的宣傳與博物館的興建,開設主題公園以及自媒體傳播的常態化也是傳統文化普及的重要路徑。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的討論熱度,比其收視率更顯亮眼。
正是通過新媒體的評論互動,受眾了解到節目中博物館保安吹出的笛韻竟然來自九千年前的賈湖骨笛、《蘭陵王入陣曲》如何演繹“流行-被禁-遠渡重洋-重歸祖國”的音樂文化史及社會變遷史等拓展信息。有效的評論互動,既有助于信息的傳受雙向傳播,也促進了觀眾之間的意義多元交換。
3.參與互動構建公共意義空間。詹金斯強調“參與式文化”注重關系建立與身份認同,評論互動引發了受眾對節目及群體的情感共鳴,進一步建構可共同參與的公共意義空間:一方面,它可以使成員關系超出虛擬層面;另一方面,節目影像孕育的意義空間具有公共性,交流互動能呈現出成員間的關系價值。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注重受眾參與,提出了“網民制造、網民指導、網民至上”的創作宗旨?!抖宋缙婷钣巍分刑菩∶糜扇寿感蜗髶Q為鄰家小妹,在經歷“全網征名、演員海選、劇本征集”之后,四位唐小妹在網友見證下脫穎而出,帶著大家繼續傳統文化之旅。
這一過程就像身邊的朋友帶我們開啟中華傳統文化卷軸,親切、新奇與期待感交織,唐小妹從“素人”變“明星”的參與式互動效應,能引導網民建立身份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觀眾的全程參與帶來對節目的熟悉及親切感,也自然而然地開辟出社會共通的意義交流空間。
互聯網的出現凸顯了傳統電視難以實現有效互動的短板,這曾使電視一度陷入發展困境;隨著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的普及,跨屏互動彌補了這一缺陷,使電視邁出了新時代的發展步伐??缙粱邮峭ㄟ^移動互聯網建立的屏與屏之間的連接和交互,移動端用戶可通過掃一掃、彈幕等形式參與電視節目,在跨屏互動場景使電視具有可交互的雙向傳播功能。
1.臺網聯動形成立體傳播體系。媒體融合是近年傳統媒體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河南衛視主動對接網絡新媒體平臺,構建“大屏+小屏”的話題立體傳播體系與“直播+點播”的多媒體內容播放渠道。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屬于電視綜藝,但網絡在其策劃、制作、傳播的全過程發揮了重要作用?;ヂ摼W從眾多歌舞綜藝節目中發掘出《唐宮夜宴》的獨特之美,也幫助河南衛視找到破圈之路,成為臺網聯動的范例。系列節目依托電視臺原有班底,又借助網絡力量共同打造——從節目策劃、劇情走向到角色選取乃至舞美細節,都悉心聽取網友意見,如前述的唐小妹海選、劇本征集等活動均為線上進行,再如《重陽奇妙游》采納減少特效、增加慢鏡頭特寫等改進建議,都使網友感到互動有效并被尊重,不僅能提升其對節目的觀感,也讓互聯網受眾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在線討論與轉發分享。
在節目播出方面,河南衛視提出“移動優先、互聯互通”的傳播理念。2021年河南春晚與快手、大象新聞客戶端合作,移動端比電視提前半小時開始直播。這一創新方式收效甚佳,河南春晚一開播就沖上快手熱搜榜第一名,兩天內全網關注度超3億人次。初見成效后,河南衛視愈發重視跨屏互動,運用“開播前全網造勢、直播時聯合錯峰、播出后花樣點播”等傳播策略探索臺網聯動。例如,網絡點播短視頻就分為完整版、純享版、拆分版等形式,體現了河南衛視對網友們差異化需求的重視,也獲得了豐厚的流量回報。
2.借助大數據聚合并傳播話題。由跨屏互動實現的立體傳播,便于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情況,將節目內容或信息更精準地向目標受眾推送。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受眾會更愿意參與話題討論甚至自發進行傳播分享。
河南衛視經過精心選擇,決定與快手和大象新聞客戶端合作直播春晚。快手的短視頻平臺社交功能,便于信息的分發傳播,其“同城”功能可精準鎖定本地觀眾;大象新聞客戶端是地方新媒體平臺,在沉淀本地流量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作為地方臺,河南衛視的跨屏合作選擇與其定位合乎情理。根據節目內容,快手設置了“河南衛視春晚開播”、“唐宮夜宴”、“白衣執甲”等話題,由于吻合國潮的文化熱點與年輕觀眾的審美觀,迅速在國風圈、舞蹈圈等被聚合并形成在相關圈層的自發傳播。
自發傳播可以跨越單一平臺實現多社交平臺的信息共享,更能突破個體社交圈形成裂變式傳播,河南衛視因此成功出圈成為全網“文化審美期待”。春晚后的《元宵奇妙夜》選擇擅長于小圈層話題傳播的B站進行直播,正是基于核心圈聚合話題繼而多圈層突破、多平臺傳播的考量。
3.集體歡騰構建起民族精神場。當節目成為全民關注參與的熱點,如前所述會形成意見交匯的公共空間,并對節目角色形成情感共鳴,對節目內容生發出民族文化認同。
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國風節目中,引發爭論最多的當屬《七夕奇妙游》的舞蹈《龍門金剛》。時值河南面臨水災疫情雙重考驗,這臺七夕晚會引發災難當前媒體如何應對的熱議。河南衛視借此解釋了金剛與七夕的聯系:金剛是頑強精神的象征,蘊含辟邪與守衛一方的意義,恰與儲七夕水辟邪的節日習俗相對應;七夕的節日內涵不只是愛情和浪漫,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折射出勇毅、自強的民族文化精神?!洱堥T金剛》在網絡爭議中登上微博、B站、快手等平臺熱搜榜,《七夕奇妙游》網絡點播量三天破25億——大家沉浸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震撼于現代科技的驚艷特效?!爸袊绕稹薄ⅰ按竺廊A夏”等話語不斷刷屏,激發起廣大網友的愛國熱情。
當人們集聚起來共同參與某一活動時,知覺和行為會相互感染交織,形成集體歡騰的濃烈情緒氛圍,并因意見交匯而產生情感共鳴。在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國風節目引發的集體歡騰中,我們因中華悠久燦爛的文明而自豪,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而欣喜,從而通過創新的互動敘事傳輸,持續生發出對民族文化更多的自信與認同。
作者閆文君系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鄭一鳴系河南衛視助理編導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傳統文化IP開發的符號生產與認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9BXW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Green M.C.,Brock T.C..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persuasiveness of public narrati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05).
[2]甘露.試析主持人在綜藝晚會中的角色定位——以“央視春晚”為例[J],視聽,2019(04).
[3]許苗苗.代入感運用為網絡文藝增添蓬勃生機[N].人民日報,2020-06-03.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