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慶媛
摘 要: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更加關注學校班級中文化的形成。而班級文化本身代表了整體的精神面貌和班級形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會產生積極作用。要實現小學生德育素質的提升,班級文化應該發揮更多功能,要促使精神文化建設更加完善,需要讓教師加強引導力。要關注每一學生的成長過程,積極開展合理的德育教學策略,構建好適合小學階段的班級文化,并做好各項工作的統一協調,促使德育工作更加平穩開展。
關鍵詞:班級文化;小學德育;影響策略
引言
班級文化作為價值觀的現實體現,擁有健康的班級文化會隨著時間加強讓學生感受到內在價值的認識,從而構建好學習的積極氛圍,對小學德育教學工作發揮這重要影響。但是,班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馬上就可以構建的,而是要通過教師對日常教學和學習思想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的。這種作用的發揮也不是立即體現,要在逐步實踐上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教師在構建班級文化中要不斷優化方法,創新德育教學手段,才能確保班級文化對德育教學起到積極作用。
一、樹立集體觀念,培養集體榮譽感
學生首先是個人,組織在一起才是集體。因此教師應該在他們心中灌輸集體概念,讓學生以集體為單位進行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導他們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概念,幫助他們權衡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例如在學校組織的拔河活動中,班級獲得勝利,在頒獎之后,可以由班主任組織一場講話,通過鼓勵,表揚整個班級的方式,讓學生慢慢理解集體的含義,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理解到班級榮譽也是個人榮譽的體現,為班級榮譽而自動、自覺地規范自身的行為,在活動中切實的把榮譽感和勝利感帶給學生。例如,教師可以將德育要求寫在紙上并貼到班級墻壁上,鼓勵他們以此為標準去規范自身的行為,幫助他們建立起這樣一個認知,自身的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不只是針對自己,也讓整個班集體受到懲罰。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羞恥感與榮譽感,讓他們主動去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在作出決定前,考慮這類行為會給集體帶來的后果,三思而后行[1]。
二、課堂教學中引入德育教育
課堂教育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展開教育的最佳途徑。在課堂上,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入的討論,通過學生自行討論課本中的人物行為,逐步在學生心中樹立正確的行為目標,掌握應有的德育道理。在歷史課和語文課上探討人物的言語行為,是否符合優良品德的要求,如果是學生自己面對這樣的情境,又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在體育課上,帶領大家做集體游戲,培養大家團結友愛,認真合作的品質。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情況,引導學生積極實踐,闡述道理的同時,用行為引導學生,讓其明白為什么去做,怎樣去做。還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其他人的行為做比較,思考他人行為與自身行為的區別,從而學習他人行為,彌補自身不足,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相互探討,相互教育,最終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三、構建班級環境文化
要促使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教師在構建班級文化中,要通過與學生合作,共同實現班級環境的創作,形成適合該階段學生的班級環境文化。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自己去制定班級的班歌、口號或者個人的成長目標。在班級墻壁裝飾上,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出專門的墻壁,用以學生自己作品的展示,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對黑板報進行創作。每個學期開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對所在區域的教師進行裝飾,從而達到美好環境的目的。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學生合作意識會被激發,主觀能動性增強,會促使責任意識產生對教室更加愛護,還可以在環境文化實踐中得到相應鍛煉。這種模式的開展,讓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以增強,主體地位提高,能夠清楚感知不同學生所更體現的優秀品質,實現德育素養的提升。
四、完善班級文化制度
德育工作在學校整個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在加強,需要獲得相應制度的保障,也要通過學校各階層的重視和關注。因此,學校結合本校情況制定合適的班級文化建立制度,要對德育的工作目標予以確認,要逐步實現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并促使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確保學生獲得德育素養。因此,教師應該實現德育工作方法創新,積極指導學生開展班級文化制度完善。但是,應該關注到不管是教學環節還是德育工作開展中,都要將學生作為中心。教師只有觀念上得以轉變,在指導過程預留充足時間,確保班級文化建立更加符合當前學生階段的發展。例如,開展班級小組競賽,增強學生合作。在德育工作也要發揮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長來帶動其他組員進行參與,實現德育教學的積極引導。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來制定屬于本班級的公約,并對違反和不遵守公約的行為進行處罰,也正確踐行公約的予以表揚,這樣的公約實施后,學生會更加遵守制度規定,將公約作為行為能力衡量的標準,從而逐步形成增強的價值導向,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實現德育成效。
五、推動班級讀書文化活動
人類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都不能脫離書籍而存在,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書籍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有重要意義。要促使更好德育效果發揮,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開展讀書活動。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方式來喚醒學生對參與讀書活動的興趣,通過開展讀書活動演講后者比賽等,確保學生在讀書活動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從而增強參與讀書活動的積極性。也要逐步構建班級讀書角,了解學生喜好后購置適合的書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化魅力。也可以開展各類主體讀書活動,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從活動中實現自身的成長,對學生擴展德育能力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重大推動作用。通過這樣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積極向上的態度,促使學生德育素養提升,保障德育工作的實現。因此,教師要分析學生對讀書活動的需求,通過知識競賽、主題活動等來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參會讀書活動的積極性,促使讀書活動得以開展,也確保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保障德育成效[2]。
結束語
基于上述對班級文化建立的措施,來不斷增強班級文化對學生德育素養能力的作用是明顯的。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應該明確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作用,通過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逐步構建學生的思想品格。因此,教師要切實從學生個性化發展中不斷分析,制定出適合小學階段可以實施的德育策略,促使學生可以在基礎階段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確保學生價值觀正確。
參考文獻
[1]岳丹丹.班級文化在中小學德育中的價值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10):57-59.
[2]高明忠.如何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發展德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005(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