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憲榮
摘要:研學旅行是旅行和學習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培育和提升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文章從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研學旅行活動與其他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研學旅行基地、研學旅行中融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創新研學旅行教學形式和活動形式等方面,對研學旅行中融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進行探究。
關鍵詞:生物教學;研學旅行;創新;形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2-0130-03
2016年,教育部聯合十一部委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到中小學課程體系。各地從事研學旅行實踐的教師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嘗試把研學旅行與具體學科相結合。實踐證明,在研學旅行中融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能有效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研學旅行中融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進行探究。
研學旅行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組織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注意收集各類文化宣傳報道的特色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同時,要做到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PPT為學生播放與生物課程相關的視頻、圖片等,創造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可以利用QQ、微信、釘釘等網絡平臺,圍繞研學主題,推出更多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為研學旅行做鋪墊。
研學旅行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組成部分。學校將研學活動納入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一安排,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在制訂研學旅行課程計劃時,要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納入研學旅行課程計劃,依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標統籌安排,讓研學旅行與自然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等實踐活動課程有機融合,為學生研學旅行提供豐富多樣的生物體驗項目主題內容。例如,孟良崮戰役紅色教育基地的研學旅行課程計劃除列入參觀孟良崮戰役紀念塔,進行紅色教育主題外,還要將孟良崮山地丘陵植物種類調查、名貴樹種觀賞、當地生態觀察等主題納入研學計劃,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融入其中。
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研學旅行基地,有助于落實生物核心素養的培育。研學旅行要以基地為依托,把研學旅行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懷。日照擁有省級研學基地多處,如萬平口海岸金色沙灘廣場、日照國家森林公園、日照海洋館、莒縣浮來青旅游度假區、山東黑虎山生命安全教育基地、日照博物館等。各景區內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學生親近大自然、認知生命提供了有利條件。研學旅行基地中豐富的生物及其自然環境是培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絕好教育資源,有豐富的生物資源。
1.加強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研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基地資源加強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生命觀念,教育學生尊重、熱愛和敬畏生命。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開展生物調查,進行科學探究,融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學生在理解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觀、適應觀等,并能夠運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日照地域遼闊,生物資源豐富,學生走進大自然,能拓展知識,開闊眼界,構建生命觀念。比如,教師可帶領學生游覽日照萬平口沙灘廣場、日照海洋館、日照植物園麋鹿養殖場,讓學生零距離觀察海洋魚類、藻類、銀杏、水杉、松柏等多種動植物,體會生物的多樣性,豐富生物知識。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實地勘查挖山、采石等現場,讓學生目睹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現象,深刻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指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我們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習主席的講話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類必須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2.注重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調查研究是生物學科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生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了解一個地區生物的種類有哪些,適合生物生長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探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能拓展思維,形成科學思維。比如,教師可帶領學生游日照五蓮山、九仙山,這里風景優美,植物種類繁多。學生走進九仙山大峽谷,趟溪流、觀瀑布、探山洞,思維更加活躍,并展開多項研學探究。有的小組探究為何九仙山上杜鵑花繁多,生長茂盛,而周圍山上沒有;有的小組探究五蓮山上為何還能見到小蜥蜴、坡兔、松鼠等小動物,而其他山上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影。學生通過訪問,做調查記錄,寫調查報告,討論交流,探究其中的原因。
3.確定研學主題,強化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
研學旅行中,學生要運用學習過的知識開展實踐活動,需要確定研學主題。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生物、地理資源信息及社會報道的“熱點”問題等,綜合考量,篩選出符合學生特點的研學主題。學生通過系統化探究,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提出的問題,并以此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形成關鍵能力。比如,日照五蓮九仙山海拔697米,四周群山環繞,每年五一前夕,九仙山上杜鵑花盛開,一叢叢,一片片,紅綠相間恰似一幅美麗的畫卷。在旅行研學中,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九仙山上生態系統組成要素有哪些?為什么這樣的環境適合杜鵑生長?學生根據學過的相關知識作出假設,再通過實地勘查、訪問、網上查詢,討論交流,最終弄明白九仙山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相互間的關系。首先,九仙山土壤類型主要是棕壤土,土層厚度多數在99厘米以上,含氮0.11%,含磷0.4%,速效鉀大于119毫克/千克,土層疏松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合杜鵑生長。其次,潮白河貫穿于該區域,有豐沛的水資源。再次,五蓮縣地處山東半島西南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歷年平均降水734毫米,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最后,此地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秋長于春,夏季來得早。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449.3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169.3天,5月上旬平均氣溫在15℃~23℃,相對濕度在55%~70%,這有利于杜鵑綻蕾開放,生長季節有充足的光照和積溫,有利于杜鵑花養分積累。
4.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研學旅行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區,考察農業生態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比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親臨華東野戰軍指戰員戰斗過的地方,緬懷革命先烈,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學生參觀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能體驗孟良崮清新的空氣,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參觀兩城農樂園,訪問蔬菜大棚種植基地,探究大棚結構特點與蔬菜生長有何聯系,學習科學種植方法,體會生物知識在現代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參觀太空種子植物區,這里有太空種子植物,如太空紅栗、太空鵝頭葫蘆、太空辣椒、太空絲瓜等。學生探究的項目主題:何為太空種子植物?太空種子植物有什么特點?太空種子植物與轉基因植物有什么區別?它們安全嗎?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了解,并結合學生已有知識進行適當拓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通過進一步探究學習,很想親自種植一株太空黃瓜或太空辣椒。為滿足學生的心愿,教師可請園林師傅指導學生進行種植,并讓學生各自帶回,觀察其生長過程,了解其與一般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對人類有哪些益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加深了對太空種子植物的認知,了解了太空種子植物的特點和社會價值。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學生既對農耕知識有了深刻的認知,又在勞動中踐行了自己的責任,培養了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1.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適應新時代教學需要,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開展情境教學、自主探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雙向交流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以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交流,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邀請參加抗擊新冠疫情的醫護人員做報告,致敬逆行者,敬畏生命,守護生命;可邀請生物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介紹學習經驗,幫助學生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可邀請社區人員講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可邀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游學,參加各類體驗式活動,培養學生團隊意識,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2.創新活動形式
研學旅行是參觀性探究學習,隨著綜合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教師要不斷創新,開發出多樣化研學形式,以激發學生的研學旅行興趣和內在的求知欲。比如,在研學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在農場認養一只山羊,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可讓學生在農場喂雞,種植菠菜,采摘藍莓,享受勞動的樂趣。
3.做好安全工作
在研學旅行中,教師一是要協調好學校與方方面面的關系,保證研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顒由婕敖逃?、文化、旅游、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教師需要與相關政府部門、旅行社等機構進行密切合作。二是由校方和公交公司或相關旅行社進行溝通協調,按照有關要求,由他們負責學生的接送工作,簽訂安全合同,制定研學旅行安全手冊。研學旅行基地要做好接待、登記、導游等工作,協助學校開展好研學活動。研學帶隊教師要時刻有安全意識,乘車前務必清點人數,了解有無特殊學生。要講清安全要求,排查每一個環節存在的安全隱患,備有解決預案。尤其要擬定好適合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研學旅行內容和實施方案,準備好研學所需生物學方面的器材,建設好生物探究團隊,確保生物研學旅行合規、高效進行。
總之,研學旅行是旅行和生物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培育和提升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將研學旅行活動與其他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研學旅行基地,在研學旅行中融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創新研學旅行教學形式和活動形式,提高研學旅行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吳穎惠,宋世云,劉曉宇.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21(03).
[2]郝琦蕾,王寧寧.中學生物學科研學旅行的實踐、問題及建議[J].教學與管理,2021(03)
[3]王麗,孫婷.抓住研學旅行契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陜西教育, 2019(01).
[4]蘇芮.研學旅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課程[J].湖北教育,2018(09).
[5]殷世東,湯碧枝.研學旅行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J].東北師大學報,2019(02).
[6]白稚萍.基于研學旅行視域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8).
[7]吳支奎,楊潔.研學旅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0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of Integrating Biology into Research Travel
Bu Xianrong
(Rizhao Youth Comprehensive Practice Base, Shandong Province, Rizhao 2768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travel is a new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travel and study. It is an extens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biological core literac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biology in research travel from the aspects that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 integrate research travel activities with other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develop research travel base in combination with local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biology into research travel,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and activity forms of research travel.
Key words: biologyteaching;researchtravel; innovation;form; 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