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對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教育生活化的說法,為當代小學教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一種熟悉的學習氛圍,同時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語文;綜合素養;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4-0194-03
Talking about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under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concept
WANG Li? (Chengbe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people's needs for talent training have changed, especially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life-oriented education, which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ontemporary primary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theor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reate a familiar learn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Keywords】Life education;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novative thinking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應用,是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時也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將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概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積極意義、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陶行知生活理論的實際應用等方面進行相關論述。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概念
所謂的“生活即教育”指的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強調現實生活與教育內容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內核就是生活,教育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處處體現教育的價值,因此,現代教育應當是服務于日常生活的。教育的目的與生活離不開關系,在生活教育理論中,生活不僅是教育的起源,同時也是教育的素材,生活的變化引起教育內容以及目的的變化,而生活本身就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教育應該以生活變化為基礎進行調整。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對生活形成指導,同時體現在生活的過程中,生活與教育是相互影響與包含的關系,只有重視生活中的教育,發揮生活實踐對教育的引導開發作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同時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其健康成長。
2.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略個體差異
小學生在家庭環境、教育經歷、學習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等各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但目前小學教育受限于教育資源和教學技術,難以實現個性化教學。尤其是在語文課程中,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認知不足,采取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缺乏學生自主探究與展示的機會,導致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了解不足,這樣就更加難以實現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意識到學生的差異性,但在開展差異化教學時遭遇了較多困境,目前還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很多學校存在個性化教學形式化的問題,并未真正落實個性化教學,不僅會浪費教師的時間還會影響最終的教學質量。盡管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然而仍有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習作教學的目標認知存在偏差,認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積累和記憶各種理論知識、學習語言表達模式、掌握各種寫作技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會直接讓學生進行閱讀總結與模仿寫作,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習作內容的安排。這樣過度的理論指導會扼殺學生的自主思想與創造力,更加會限制生活教育理念的發展和運用。當前部分教師對個性化教學理念的認知不夠充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強調理論教學內容,最終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
(2)教學實踐不足
部門語文教師對語文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認知不足,認為語文知識屬于靜態的知識,并不需要開展實踐教育。因此,部分教師只專注于對課堂教材內容的研究,導致教學內容遠離現實生活,嚴重限制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長此以往,還會影響學生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缺乏文化沉淀,難以開展文學藝術創作,失去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思維。語文教育應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課堂教學也應當與實踐探究進行融合,以此賦予課程新的生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3)學習環境受限
由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時間有限,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還需要學生增加課外閱讀的數量,要求學校與家庭教育形成配合與互補的關系。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大多數家長比較看重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情況,并不重視自身對孩子的教育引導作用。這樣會導致家長不能全面地看待孩子的發展,只是盲目地按照教師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忽略了課下閱讀能力的培養,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積極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育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及其最終目的,將生活元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創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往往以知識掌握、成績提升為教學目標,將小學語文教學成果進行量化評價,對學生學習表現以及思維的形成不夠重視。而這樣單一化的灌輸式語文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堂中缺乏個性發揮與思維發散的機會,會限制學生思維的形成,降低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最終降低語文課堂的效率。生活元素與語文教學材料的融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入感受文學作品的情感與藝術魅力,自然而然地領悟語文知識。聯合生活元素開展語文教學并提出引導型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營造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學生的思維將會產生碰撞,進而交流思想,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2)加深學生知識理解
無論哪種學習方法,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生活化的教學思想能消除學生開展語文學習的恐懼感,教師能帶領學生從真實的生活理解語文知識,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文章事物以及情感聯系起來,這樣能深化學生對作者情感的認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自身生活經歷與語文閱讀內容的聯系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實際生活與語文寫作內容的聯系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發現身邊的美,啟發學生開展文學創作,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育之前,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發展需求,這樣才能提升生活化素材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使用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設計教學,這樣才能發揮生活教育的價值。
(3)培養良好品德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專業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與創作方面的能力,同時還應關注文學作品對學生個性以及價值觀的影響。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中包含更多德育思政教育素材,能在語文教學中傳遞出更多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有效引導作用。另外,語文課程也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基地,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育人責任,堅持立德樹人,開發閱讀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導向、德育等相關素材內容,為學生講解人生哲理與寓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品德與價值觀更多地體現在日常生活與行為中,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教師應當落實生活化教學,將學生的日常行為代入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加深學生的優秀文化與價值理念的認知。人類社會的延續離不開道德與行為標準的限制,小學語文教師應融合生活德育元素,發揮語文的人文教育作用,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在傳遞語文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社會培養出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
(4)加強創新思維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不夠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生活化教育理念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能發散自己的思維,形成創新探索的意識,獲得文學創作的靈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性的思維。比如,有的學生在寫作課上往往難以發散自己的思維,不知該如何下筆,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熟悉的場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進而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斷豐富寫作的內容。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1)聯系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都是教育學家提出的教育理論,以上理論均肯定了興趣和熱情對學習效率的顯著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專注力不足,因此,對多變的、熟悉的、新奇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教師如果能通過生活化素材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就能加強學生學習的驅動力,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創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比如,當教師在進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畫楊桃》一文的教學時,可以先充當“美術教師”的角色,帶一個真實的楊桃到教室,讓學生現場畫。教師可以模仿課文的情境,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的形態并進行具體描述,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楊桃的繪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同學能畫出不同形態的楊桃,在這樣貼合生活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不難發現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取決于其看待事物的角度,由此,學生就能深刻理解課文的內涵。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創新思維
要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主動結合現實生活,探究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同時提高課堂知識的應用性,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及探索意識,讓學生主動探究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突破傳統課堂教育的局限性。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融合能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有趣的學習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想象力。尤其是對農村的小學生來說,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更加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大自然元素開展語文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當教師在進行《落花生》課文教學的時候,可以提問學生:“知不知道花生的樣子?”針對這樣簡單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就能回答,這樣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之后教師再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大家是否知道花生是生長在地上還是地下?”學生基于對大自然相關的經驗與認知將會回答花生的生長狀態。最后教師再提高問題的難度,提問學生有關花生生長的時間。這樣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提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同時還能提升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激發其創造性思維。
(3)聯系生活經歷,激發創作欲望
文學創作應當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那么現實生活就成為啟發學生開展創作的地方。對此,語文教師在設計寫作題目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歷代入寫作主題框架中,給予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強化學生對寫作題目的認知,提升學生的創作熱情。比如,當教師在進行《燕子》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在課程引入環節為學生播放有關燕子的動態視頻,播放小燕子的歌曲,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視聽感受。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回憶燕子在自己印象中的樣子,強化學生對燕子外形、特征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燕子開始拓展動物的類型,詢問學生最熟悉、最喜愛的小動物,并讓學生講述自己與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在分享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之后布置“喜愛的小動物”的主題寫作任務,提升學生的創作水平。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主動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將其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去,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給予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探索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紅.陶行知生活教育對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芻議[J].學周刊,2020(31).
[2]魏勝利.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J].天津教育,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