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教評”一致性教學設計的名稱源自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思想。一致性是指目標、教學和評估之間的對應程度。整節課的教學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即“我要到哪里去”;第二,通過什么具體的教學活動完成目標,即“我怎樣到那里去”;第三,如何評估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即“我是否真的到那里了”。文章以“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課的教學為例,分析了高中歷史“學教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新高考;“學教評”一致性;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鄭麗華(198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
一、教學分析
(一)課程標準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1]。
(二)教學主題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展現了古代中國由三國以來的大分裂走向隋唐的大統一。從時空線索來看,本課講述了隋唐選官制度、中樞機構以及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突出其變革與創新之處,與整個中國古代史價值主線一脈相承。從單元內在邏輯來看,本課所講述的隋唐制度,是歷經魏晉以來多個朝代的創立、調整與繼承,到隋唐逐漸走向完備的成果,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繼續繁榮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對當下我國制度創新同樣有重要啟示,因此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時。
(三)教學目標
1.學生在掌握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等重要史實的基礎上,能運用有關史料,基于特定的時空背景對隋唐制度的變化進行客觀評價,能辯證分析各項制度的影響,從而發現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隋唐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兩稅法,認識它們在歷史上的重大作用,增強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涵養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與創新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科舉制的特點及評價;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模式及作用;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
難點:唐代賦稅制度的演變原因及影響。
二、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選官制度的傳承與創新
1.導入環節
導入導言中的唐詩《登科后》。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孟郊,大家還知道他其他代表作嗎?
設計意圖:《登科后》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唐詩,由此引出科舉制出現的背景,可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投影展示唐詩《游子吟》。
問題:孟郊年輕時家境如何,為何要出游?后來科考結果如何?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孟郊生活在魏晉時期,他有機會入朝為官嗎?為什么?作為隋唐最高的統治者,隋煬帝設立科舉制是基于什么考慮?是為了幫助像孟郊一樣的人改變貧苦的命運嗎?
設計意圖:科舉制是本課重點,通過分析以上問題,便于學生理解科舉制產生的特定歷史背景。
過渡:科舉制實行后統治者達到目的沒有?科舉制的實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問題與探究
材料1: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N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王定?!短妻浴?/p>
材料2:(科舉制)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問題:1.閱讀材料1并結合所學思考科舉制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2.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2思考科舉制的影響。
教師說明:明經和進士是唐朝常設的考試科目。明經科主要考查儒家經典的記憶和背誦能力,進士科主要考查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考試內容看,哪個科考試難度大些?前面提到的孟郊考進士考了3次,及第時已46歲,說明了什么?
3.歸納總結
1.科舉制的特點:社會地位高;考試難度大;公開、公正、公平;科學客觀。
2.積極影響:
(1)網羅天下才俊,擴大統治基礎。
抑制地方士族,加強中央集權。
公平競爭機會,社會流動進階。
提高官員素質,促進文化發展。
(2)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
(1)重文輕理,重視經驗,輕視實驗,造成中國近代科技的落后。
(2)明清時期發展成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與九品中正制比較),總結科舉制的特點和影響,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料實證、辯證思維的學科素養。
4.課后梳理
讓學生填寫表1。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以上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及時給予評價,體現“學教評”一致性。
環節二: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與創新
1.導入環節
投影展示圖1。
問題:表格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皇帝好了歌》淺顯易懂,通過對表格材料的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隋唐統治者面臨的統治困境—相權獨大,嚴重威脅到皇權。
過渡:隋唐統治者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2.問題與探究
投影展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及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圖。
問題:1.三省制開始于何時?2.三省六部制的權力運行機制是怎樣的?體現了哪些特點?3.各部門之間彼此制約有什么好處?4.相權對皇權是否有制約作用?5.觀察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圖,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學生可以找到三省六部制的源流、權力分配和特點,關鍵是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該制度是如何解決統治者的統治難題,削弱相權,進而加強皇權的。歷史地圖是重要的史料之一,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需要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對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圖的分析解讀,有助于學生理解在專制時代,距離皇帝的遠近往往能夠體現權力的大小。教師還可以提供其他史料作為旁證,涵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3.課后梳理
讓學生填寫表2。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第二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給予評價,體現“學教評”一致性。
環節三:賦稅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1.導入環節
投影展示《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問題:木蘭出征前為何要自備戰馬?木蘭家能買得起駿馬等作戰物資,至少說明了什么?這又與當時國家推行的什么土地制度有關?與該制度相應的賦稅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樂府民歌,由此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了解南北朝時期實行的軍事制度(府兵制)和土地制度(均田制)。
過渡:租庸調制為何到唐中后期實行不下去了?
2.問題與探究
材料1: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無復常準……至是,(楊)炎建議作兩稅法。
—《資治通鑒》
問題: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1思考,租庸調制為何難以為繼?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制度變遷背后的諸多人事因素,涵養歷史解釋素養,引出兩稅法。
合作探究互評:給學生1—2分鐘閱讀課文,全班分4組完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的表格,第一組回答后,第二組回答前先評價前一組的回答是否準確全面,依此類推,體現“學教評”的生生互評。
材料2: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
—陸贄《翰苑集》
材料3: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白居易集》
問題: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2、3,思考如何全面評價兩稅法。
設計意圖:結合兩位士大夫的詩文,引導學生從利弊兩方面分析兩稅法的影響,形成全面、客觀、長遠地看待歷史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
評價:
(1)將大歷年間收稅最多的一年稅收作為兩稅法的稅額,沒有減輕百姓負擔,反而有斂財的目的。
(2)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官員加征各種苛捐雜稅,加重了百姓負擔。
小結:
師:治理體制和治理行為主要體現國家的工具理性。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統治者一味強化、集中權力,而不考慮民權、民需??梢?,良好的國家治理,制度是決定性因素,只有創新制度,國家才更具活力?!吧僖恍┙y治,多一些治理”“少一些陳舊,多一點創新”,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三、教學設計反思
1.教師在講述本課時,每個制度的指向應有所不同,選官制度指向的是選拔人才如何既能選拔更好的人才又能更公平,三省六部制指向的是中樞機構如何既能強化皇權又能更高效地運行,賦稅制度指向的是收稅如何更合理、更規范,這樣才能把制度講到位。
2.歷史教學要有思辨性。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不應流于形式,每個成員都應該有學習任務,學習問題的設置應更具體化、開放化,真正引導學生思考、思辨和探究。教師應該常問自己: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有引發學生思想的交流嗎?有激發思維的碰撞嗎?有激發不同意見的交鋒嗎?只有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參與者、研究者,讓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探究—研討”教學法的提出者蘭本達教授指出:“一節課,你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活動,一半時間是老師活動,你是個及格的老師;如果三分之二時間讓學生活動,老師講解等活動只占三分之一,這樣的老師是優秀的老師;你要是把時間都給了學生,老師只是幾句話點到而已,最后來個小結,最多占十分之一,你就是特級教師?!闭嬲母咝дn堂,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權還給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節課教師講得過多,而學生思考和活動的時間過少,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值得每一名教師進一步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