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教育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輔助。“雙減”背景下,教育內卷現象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情緒,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其一大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校共育,有助于促進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使學生健康成長,最終實現“雙減”政策減負增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雙減;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問題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3-0007-05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家長拼盡全力為孩子買最好的學區房,為孩子挑選最好的學校,甚至千方百計要把孩子送進最好的班級,找最好的老師,這種教育內卷在社會上屢見不鮮,殊不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
一、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終其一生要經歷三個教育階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出現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是其他兩種教育的基礎,但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學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也是所有人最重視的教育,具有專業性、規劃性、全面性等特點。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必要補充。三種教育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哪一種教育缺失都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每一階段的教育,我們都應該重視。
二、 初中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單靠學生自身的發展是不夠的,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輔助,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反之如果沒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輔助,學生的成長就容易遲緩或行為偏差,甚至造成學生終身的遺憾。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的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從近幾年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玉、《歡樂頌》里的樊勝美、《我的前半生》里的羅子君,再到現實生活里的發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的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無不體現出家庭教育的偏差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深遠。所以很多教育問題看似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卻在家長。英國教育學家泰曼·約翰遜說:“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庭教育造就失敗的孩子。”我們曾經在學校初中部做過問卷調查:83%的初中生認為自己的性格在形成過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所以說家庭教育對初中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本領的地方。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里接受專業性、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所以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每天都在接受新的知識,成長很快,更需要重視學校教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啟蒙讀物《三字經》又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初中學生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說到學生的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剛剛實施的“雙減”政策和《家庭教育促進法》。
三、 “雙減”政策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簡介
2021年7月24日,為了持續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國家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落地讓部分家長和老師開始焦慮起來。家長擔心學生的知識能不能有效掌握,學習成績是不是容易下降。俗話說:關心則亂。家長還擔心自己的焦慮會傳染給學生,無形當中增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激化家庭內部矛盾,更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擔心教學壓力增加,能否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能否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家長和教師的顧慮固然有道理,但國家肯定是經過一系列科學嚴謹的調查研究和深思熟慮之后,才做出“雙減”如此重大的決策。國家政策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新的變化,那么我們就應該與時俱進,竭盡全力去適應政策帶來的新變化,尋找新的應對策略,以期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為了響應“雙減”政策的落實,2022年1月1日起國家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成果,孩子的言行舉止和性格品德都受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尤為深刻。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那么對孩子的傷害最大也最直接,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變成問題學生。
四、 問題學生的定義和分類
(一)問題學生的定義
在“雙減”背景下,教育內卷現象明顯,加重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情緒,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智還不太成熟,易受外界影響,容易出現偏離常態的行為,其表現五花八門:有的迷戀手機或游戲;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愛說話,做小動作;有的自制力不夠,經常遲到;有的欺凌同學,頂撞老師……因此根據產生偏差的主觀根源,文章把初中的問題學生分為以下幾類:
(二)問題學生的分類
1. 認知和行為偏差的學生
根據認知和行為的相互關系,行為有一定的認知根源,認知也可導致相應的行為。問題學生由于心理認知和思維的偏差,行為出現偏差,或喜歡撒謊,或經常犯小錯誤,或有偷竊行為,或熱衷“追星”,或迷戀手機,或迷戀游戲等。特別是現在信息化時代,媒體多元化,信息資源豐富,良莠不齊,初中學生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容易受網絡、手機里不良信息的影響,容易模仿,因而誤入歧途。
特別是近幾年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上網課成了日常的必需。為了方便上網課,初中學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網絡。加上家長忙于上班,沒時間陪孩子,不得不讓學生獨自居家學習,缺乏對學生手機的監管和使用指導,從而導致學生迷戀手機。初中學生對使用手機功能的錯誤認知,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出現迷戀手機的行為偏差。
現在初中生追星現象十分普遍,追其原因,他們正處于人格的形成期,為了尋找精神寄托,又受到網絡、電視等媒體宣傳的影響,容易被偶像光鮮亮麗的外表和“光環效應”所迷惑,產生幻想和崇拜,甚至為盲目追星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如2020年3月江蘇15歲女孩為追星,通過微信、支付寶和銀行卡等多種方式轉賬,3天被騙12萬,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三天多次轉賬,家長竟然沒發現,放縱學生使用巨額金錢,這是家長監管的失誤和家庭教育的失敗,也是學校消費觀念教育的失敗。這種對偶像和金錢的錯誤認知,導致學生盲目追星,甚至被騙的行為結果。
2. 行為和習慣不好的學生
行為經過日積月累,變為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家庭是初中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呵護,更需要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諸如良好的行為習慣:禮貌待人、謙虛誠懇等。《孔融讓梨》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謙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但現實生活中長輩出于對晚輩的疼愛,往往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漸漸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所有好東西理所應當他獨享,久而久之,形成霸道、自私、不懂得謙讓的行為,甚至升級為欺凌同學,頂撞父母。這種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很普遍,主要表現為經常遲到、喜歡做小動作、做事磨蹭等不良行為習慣。初中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會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的無法償清的債務了。”《三國志》中劉備也曾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的行為錯誤沒有及時糾正,日積月累就會變成不良的習慣。學生在家里跟父母頂嘴,父母沒有加以糾正,到課堂上學生也容易跟老師頂嘴;學生在家里坐沒坐相,動不動就“葛優躺”,家長沒有加以糾正,那么到課堂上也容易出現趴在桌面上或坐不住等現象。當學生首次出現行為偏差時,家長沒有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成為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行為習慣偏差。
3. 情緒和心理偏差的學生
雙減政策和中考普職分流政策的實施,讓無數家長寢食難安。升學的壓力讓學生和家長的焦慮情緒不斷蔓延,易導致家庭氛圍變得不和諧,有的學生變得郁郁寡歡,有的變得脆弱,甚至出現過激行為。
教育初中階段的問題學生,就猶如糾正一棵長歪了的樹苗,家長和老師需要有耐心,需要有愛心,需要有決心,更需要有教育的智慧去幫他們改正錯誤,使他們健康成長。俗話說: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初中生出現這么多的教育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除了自身生理發育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成長道路上家庭教育缺失的影響。
五、 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
一個家的溫度,往往能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父親通常是家里的頂梁柱,父親的偉岸和堅強,給孩子最真實的安全感。如果家庭教育中沒有父親的關愛,那么孩子可能比較孤單,性格偏內向,沒有安全感;反之如果家庭教育中沒有母親的關愛,那么孩子可能性格不平和,較缺乏愛心。因此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到學生性格乃至人格的形成。
現實社會中很多家庭由于工作原因出現了夫妻異地而居,父母一方長時間掉線而產生家庭教育缺位。根據我們在學校初中部做過的問卷調查,76%的初中學生由媽媽主要負責陪讀,爸爸長期不在線或當甩手掌柜,缺席對學生的家庭教育。
因此初中階段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五花八門,但其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人格平等的缺失
一些家長經常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面對孩子,經常說:“你還小,懂什么?你應該……”更有甚者說:“不聽我的話,我揍你。”家長全然忘記了孩子已經是中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他渴望被尊重,被平等對待。特別是關于手機問題,很多家長想管控學生的手機,讓學生專心學習,卻經常在孩子面前看視頻、刷手機,這樣“雙標”的做法如何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呢?兩代人的人格不平等,便容易激發家庭矛盾,甚至引發“家庭戰爭”。
(二)勞動教育的缺失
現在家庭條件越來越優越,家里的孩子較少,家長和長輩都比較溺愛孩子,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很多孩子只懂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行。某次學校舉行研學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自己做飯,發覺全班會做飯的學生屈指可數。
(三)情商教育的缺失
孩子受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會把父母的人際互動慢慢內化在心里,甚至不知不覺反應在自己的人際關系中。例如父親性格比較暴躁,一生氣容易砸東西,那么孩子被潛移默化地影響,容易形成暴躁或膽小的性格。他在學校與同學相處時,同樣也容易出現類似砸東西的行為或易被欺凌。家長平時的待人接物等人際交往,都展示在孩子面前,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
(四)學習教育的缺失
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注重孩子的成績,但是往往只是口頭上重視,而把學習的責任推給學校。當教師反饋作業問題時,家長只是口頭催促一下,然后就不了了之了。一旦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只會火冒三丈,不能理性地看待成績、看待學習,導致雙方容易出現教育焦慮,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家長的工作。
(五)品德教育的缺失
一些家長重成績,輕德育,對孩子品德上的錯誤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加以糾正,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的品德。比如孫小果做錯事,總是有媽媽幫他兜著,逐步養成他飛揚跋扈、有恃無恐的性格,最終自食惡果。再比如學生在考試中作弊,被老師發現后批評教育了一番,并反饋給家長,而家長未及時加以引導,那么孩子就會心存僥幸心理,漸漸地就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像守株待兔里的農夫一樣,越變越懶,最終學習退步嚴重。
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經讓問題學生產生各種各樣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的偏離,長此以往會影響到他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人類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響信念。”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可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健康成長,反之不好的家庭教育觀念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嚴重者容易激化學生與家長、學生與學校、家長與學校教育的矛盾,不利于學生的教育。
家長教育觀念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家長重視學習成績,輕視品德教育,重視學習結果,輕視學習過程;②家長不尊重學校和老師,隨意吐槽學校和老師,使學生不信任學校和老師,不服從學校和老師的教育;③家長把教育責任推給學校,認為學校對孩子負有主要責任,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才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④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嬌慣孩子,包辦孩子的學習生活,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機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的內驅力;⑤家長不尊重孩子,一旦孩子犯錯誤,就開始一味指責,甚至出現語言暴力,缺乏平等對話,不懂得換位思考;⑥家長威脅孩子或用金錢等方式鼓勵孩子,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或錯誤的消費觀念;⑦家長認為只要媽媽陪讀就可以了,殊不知家長缺位教育,容易使孩子產生認知行為的偏差,甚至誤入歧途;⑧家長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沒有注意到孩子個體的差異和內在的需求;⑨家長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⑩家長喜歡攀比,強烈的虛榮心扼殺了孩子的潛能。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既生養了孩子,就應該主動承擔起教育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人處事的道德要求,更是國家法律對家長的要求,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不僅要重視學校教育,更應該重視家庭教育,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轉變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家校共育,共促學生健康成長。
六、 “雙減”政策下家校共育的應對策略
“雙減”政策讓教育回歸常態,走向科學化。《家庭教育促進法》就是教育家長,讓家長做教育的明白人,拓展教育的外延。家庭和學校是初中問題學生生活的兩大主陣地。家校共育是必然趨勢,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港灣,學校是專門教書育人的地方,除了日常的教學以外,更應該加強家校合作,共促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家校共育是學校和家長教育的內在需求。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家長信任學校,信任老師,才能讓學生親近老師,信任老師,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育。家校共育才能使家長和學校的合力發揮最大的效益。
“雙減”背景下,面對紛繁復雜的初中問題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加強家校共育?
從方式上看,有以下幾種:
1. 召開家長會,學校向家長匯報近期學生學習情況,介紹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措施,家長也可借此機會和老師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學校管理問題,為學校的建設獻計獻策。
2. 建立微信群、QQ群、公眾號、視頻號、校長信箱等,拓寬家校的交流渠道,提高家校溝通交流的時效性,便于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家庭教育觀念,及時幫家長解惑。
3. 進行家訪,老師與家長面對面交流,使得教育更直接,更有親和力,更有針對性。
4. 建立家委會,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輔助老師管理班級,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
從內容上看,建議教師和家長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平等地對待孩子。家長應該把家庭當成一個團隊,孩子就是家長的同伴,尊重孩子,凡事多與孩子商量,通過協商方式處理家庭事務。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如果孩子需要,家長可以從旁協助;如果孩子不需要,那么家長也不用著急,讓孩子獨立處理困難,給他成長的機會。教師平等對待學生,賞罰分明,不宜偏私,要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
2.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經過反復練習,才能逐步形成。家長可以通過親子共讀、共練等方式,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 重視學生的特長培養。“雙減”政策讓廣大家庭真正重新反思教育立德樹人的內涵,科學合理使用家庭教育投資。家長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重視學生藝術和體育特長的培養,讓孩子有一技之長傍身,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身體素質。
4. 重視勞動教育。中學生的身體發育日趨成長,家長和學校應從生活入手,讓孩子參與日常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值日,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與生活能力。
5. 理性對待學習。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讀書并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徑,家長和老師要理性地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只是代表某一方面某一階段孩子的表現,并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6. 多表揚閃光點。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影響孩子的情緒,影響孩子的表現。家長和老師應該多關注孩子整體素養的提高,多發現他的閃光點,多給予表揚,讓他變得自信,增強他的內驅力。
綜上所述,問題學生產生的根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雙減”背景下,應家校共育,促進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共促學生健康成長,最終實現“雙減”政策的目的——減負增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胡雅情,韋雪艷.青少年問題原生家庭的教育分析及其干預策略[J].校園心理,2021(6):525-527.
[2]趙剛.教子要有平常心,教育需要大胸懷[J].教育家,2021(42):1-2.
[3]蕭楓,姜忠喆.讓問題學生不再成為問題[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作者簡介:戴智華(1982~),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