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環境下,要求學生擁有優質語言素養、較強的閱讀能力,把握文章要義,更好地進行各項學習活動。文章梳理了小學語文低年段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以美學思想驅動學生閱讀鑒賞、合理選配閱讀素材、設定興趣閱讀的學習目標、構建興趣閱讀學習層級;探索了小學語文低年段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實踐路徑:結合學生語文能力差異進行閱讀鑒賞指導、開展學生喜好主題的閱讀活動、創建多樣性閱讀情景驅動學生閱讀等,以此顯著增強學生閱讀驅動力,使其熱愛閱讀。
關鍵詞:閱讀素材;興趣閱讀;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4-0032-05
一、 引言
語文課程是小學教育任務中的關鍵科目。進行低年段課程指導時,教師應明確設定閱讀目標、給出全面的閱讀方法、設定具體的閱讀量,以此逐步強化低年段學生閱讀能力。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低年段學生閱讀驅動力,作為興趣閱讀的指導方向,促使學生體會閱讀快樂,領會語言美感,解析詞句含義,分析作者情感。教師可對低年段學生進行閱讀量設計,開拓學生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二、 低年段課程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
(一)以美學思想驅動學生閱讀鑒賞
閱讀活動是指導學生利用語言文字解讀文本內容,提高學生語文審美能力,使學生、語文作品、文本思想相互作用。閱讀指導課程教師可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感受能力,使學生理解文本的具體內容,欣賞文本所描繪的場景,引導學生評價文章寫作手法。低年段學生識字數量較少,文本理解能力較弱,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使其形成閱讀驅動力。開展閱讀指導時,教師可采取作品鑒賞形式,構建飽滿的文本精神世界,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評價,促使學生形成優質的閱讀主動性。教學期間,教師可從美學思想視角,取得低年段學生對閱讀過程的認可,以此達到興趣調動目標。比如,在開展《春夏秋冬》課文閱讀指導時,教師可挑選四季風景圖,匹配文中優美詞句。春景圖展示“青草”、夏景圖展示“紅花”等,以自然美的圖文結合形式,增加學生閱讀驅動力。課程結束,教師可選擇相似風景作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以此強化學生對自然美文字表達的鑒賞,拓寬學生風景類文本的閱讀范圍。
(二)合理選配閱讀素材
課標要求學生擁有一定的閱讀量,低年段語文課程,應加強書籍選擇,豐富學生可選的閱讀素材,便于學生選擇喜歡的閱讀題材,有效增加學生閱讀量。對低年段學生,教師可選擇閱讀篇幅小、文字表達正確的文本,增強學生閱讀效果。比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以小篇幅故事形式,吸引學生閱讀;成語典故、神話傳奇等文本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促使學生積累文字素材,增強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加強課外文本推薦,與課內閱讀同步進行,順應低年段學生的閱讀需求。比如,教師選擇漫畫文本《大鬧天宮》,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說出文本大意,以此給出課外閱讀指導。
教師可開設“快樂閱讀吧”,每學期推薦一本書籍,組織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以此鍛煉學生的持續閱讀能力,使其形成較強的閱讀主動性。選擇書籍時,教師可選擇配有漫畫的書籍,比如《讀讀童謠和兒歌》《神筆馬良》等。利用圖文結合形式,保證幼小閱讀銜接質量。“快樂閱讀吧”活動中,教師推薦書籍后,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各類文本表達的結構,逐步練就閱讀技能。“快樂閱讀吧”活動發展至中后期,教師給出寫作背景,加強學生對閱讀書籍的了解,引導學生轉變視角,全面分析整書寫作內容,賞析詞句使用的優美性,準確解讀文本內涵。從寫作背景方向指導學生閱讀,以新的視角展示書籍內容,可強化興趣建設質量,促使學生自發進行深度閱讀,探究文本內容與背景環境之間的關聯,重新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設定興趣閱讀目標
教師在設計興趣閱讀方向時,會面臨多種教學問題。能力建設可從文字辨識、課文背誦、情感理解等方面進行。各類課程目標具有相互滲透性,閱讀目標的規劃,應放眼于學生整體的語文能力。教師應從識字積累、閱讀技能、情感體會等方面,逐一設定閱讀目標,以此保證閱讀指導質量,提升閱讀指導的指向性。較多的能力建設任務,會增加課程進展的困難性,要求教師前期進行興趣閱讀規劃,以興趣建設、興趣提升為中心,逐一設定各個教學任務,保證閱讀指導質量。
教師設定閱讀指導的方向時,應加強課程體系的優化,設定“識字積累”“文本理解”“作者情懷”三個閱讀目標,逐步完整閱讀教學工作,以此提升課程規劃的簡明性,增強閱讀指導關鍵詞的凝練效果,突出課程重點。比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課文時,課文內容篇幅較短,適合低年段學生閱讀學習。第一段介紹毛主席在沙洲壩居住過的事實,第二段講述沙洲壩無水井,毛主席帶人挖井,第三段講述雕刻石碑,感恩追憶挖井人。教師結合初期設定的“識字積累”“理解文本”“作者情懷”三個目標,讓學生找出文中需要積累的詞匯,指導學生進行段落與大意的連線,啟發學生思考課文的表達用意。識字積累包括“主席”“水井”“石碑”等。識字積累的閱讀目標,是引導學生積累所學文字,使其理解文字含義,提升后續閱讀的理解質量。落實識字積累教學時,教師可配合“造句”練習,鍛煉學生應用新詞匯的能力。比如,用“石碑”造句,“校園草坪處立一個石碑,提醒學生珍愛花草”。理解文本時,采取文意與段落的連線練習方式,可降低理解文本的難度,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判斷能力,促使學生形成閱讀意向,逐漸激發其課程賞析興趣。
(四)構建興趣閱讀層級
1. 一級興趣閱讀層級,體會作者思想
文本創作具體指作者使用恰當的語言文字,對目標表達事物進行書面化處理的過程。低年段閱讀指導,教師應有效解析文字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用意,提升文本賞析興趣的建設效果。以《靜夜思》課程為例,文中將“月光”與“地霜”進行相互比照,以“明月”與“故鄉”進行對應。對作者思想的引導過程,教師可利用文中的具體字詞,帶領學生進行簡單分析。夜晚的月光,看成地面的冰霜,是從月光顏色方面,使用地面冰上霜對月光進行比喻,是作者從月光視覺方向,轉變成作者主觀“結霜”感受的過程。此時,教師可書寫板書“月光(夜景),作者主觀認為是(地面結霜)”,以此引導學生對前兩句寫作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思想的變化過程。文本后兩句內容,同樣是從明月夜景,轉向至作者內心世界。作者遙望明月,回看“地面的霜”,想起故鄉。作者寫作中,進行了兩次思想的過渡,側重表達對故鄉的思念。第四句是以“地上霜”為“低頭”看的主體,融合作者情感,表達思鄉之情。教師以文本內容,指導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時,學生可能會有提問。比如,“如果不用明月,選其他物體,可寄托思鄉情懷嗎”等。應對學生提問,教師需積極給予回答,以此強化學生文本解讀能力。教師可選擇相關思鄉作品,推薦學生閱讀,以此強化學生對思鄉題材作品的理解。
2. 二級興趣閱讀層級,表達自我理解
二級興趣閱讀層級的創建,低年段教師應加強學生自主表達對文本的理解,以此增強學生閱讀自信。學生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時,與理解作者思想的過程具有相似性。依據作者對文本的觀察、意象理解,用詞賞析,逐一表達自身的見解,提出閱讀問題,促使學生與作者思想融合,順應課標要求,初步掌握文章大意,針對理解困難的問題予以表達。為此,此項閱讀教學工作,教師需從閱讀問題、閱讀見解兩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表達。表達閱讀問題前,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三遍。表達閱讀見解時,讓學生自主閱讀至少七遍,使學生反復閱讀課程內容,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文本含義,形成閱讀見解。
以《我多想去看看》課文為例,課文共有兩個段落,第一段表達“想去天安門看升旗”,第二段表達“想去新疆看雪蓮”。學生初次閱讀時,對兩段內容的理解不到位,會混亂兩個段落中“我”的位置,向教師提問。教師為簡化課程講解過程,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質量,讓學生將第一段的“我”改讀成“小紅”,第二段的“我”改讀成“小明”,重新閱讀。學生再次閱讀后,能夠總結出兩個段落的大意,第一段“小紅想去北京看升旗”,第二段“小明想去雪山看雪蓮”。學生掌握文本大意后,表達自身對課文內容的見解:兩段內容均是家長向子女描述出遠方景色特點,子女對遠方景色形成了較高的期待;兩段內容表現出“天安門”與“雪山”的特點,“升旗的莊嚴”對比“雪蓮的美麗”。學生表達出對課文的見解,教師給出認可,能夠顯著增強學生閱讀自信,形成較高的課文探究意向,達到興趣建設目標。
3. 三級興趣閱讀層級,聯系生活理解
三級興趣閱讀層級建立時,低年段教師嘗試從生活視角,增強學生閱讀主動性,培養對文本內容的解讀能力。比如,創作課本內容時,含有作者用意、創作背景、生活經歷等信息,可從多個層面理解課文內容。指導低年段閱讀時,教師可選擇淺顯的生活場景,增加課文理解的有效性,降低閱讀過程的枯燥性,促使學生聯系生活自主閱讀。以《四個太陽》課文為例,課文內容以學生繪畫視角進行表述,使用綠色太陽增加夏季的清涼性,選擇金黃太陽幫助秋收,繪畫紅色太陽給予冬季溫暖,設計彩色太陽提升春季美感。如果教師單從“四個太陽”視角進行閱讀講解,可能會增加課文講解的難度,部分學生無法理解太陽顏色與四季的配比形式。教師可融合繪畫情景,讓學生結合四季生活場景,進行太陽設計,以此引導學生從生活視角理解課文內容,相應鍛煉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促使學生喜愛閱讀。比如,教師以春天太陽為題,讓學生自主設計太陽色彩。學生會自主多次閱讀原文,找出色彩設計與季節的關聯點,結合自身對春季景象的生活認識,設計出春天的太陽的色彩。有的學生選擇白色,表示梨花盛開。有的學生選擇紫紅色,表示迎接萬眾花草。學生創作完成,會對課文內容形成深刻印象,熱衷于進行相關文章的閱讀,以生活場景設計閱讀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閱讀驅動作用,有利于顯著激發學生閱讀熱情。
三、 低年段課程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具體實踐
(一)編制興趣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閱讀
1. 考量學生閱讀差異,給予閱讀鑒賞指導
教師進行低年段閱讀指導時,應給予學生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自行理解文本內容。比如,教師課前讓學生預習讀一遍,課前導讀一遍,課中講解讓學生精讀兩遍。多次自主閱讀過程,可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使其逐步提升閱讀速度。整部書閱讀完成,教師可引入“制卡”閱讀方法,讓學生使用便貼制作各章節的閱讀指南卡片。以一年級下冊教材為例,第一章閱讀指南設計為“識字積累”,第二章閱讀指南主題為“生活小故事”,第三章閱讀指南內容為“生活交流”,第四章閱讀指南設計為“神奇小游戲”。教師采取章節內容“制卡”方法,提升學生整本教材內容的分類能力,使其明確各章節的主題思想,帶有目標進行重復閱讀。制卡指南使用后,學生會自主多次閱讀教材課文,促使學生思考閱讀問題,獲得新的閱讀見解。學生可結合各篇課文內容,做分級課文卡片,粘貼在課文的對應頁碼,以此形成課文指南,增加課文翻看的便捷性。利用制卡指南形式,增加書籍邊側內容指南的條理性,有助于促使學生自主閱讀,形成較高的閱讀意向。
2. 關注學生喜好特點,增加閱讀實踐項目
教師可參照學生的閱讀喜好,為學生選擇對應的閱讀素材,如故事、童話、寓言等多種類型的閱讀素材,擴大書籍閱讀范圍,增加低年段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可選擇多種課外書籍,切實激發學生閱讀潛能。選擇閱讀素材時,教師應控制文本內容難度,開創多種閱讀實踐項目。在“快樂閱讀吧”活動之外,增設多種主題式閱讀活動,以此順應學生閱讀喜好,增強學生群體共讀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樂于閱讀。例如,教師選擇《水滸傳》進行整書閱讀指導,選擇漫畫類書籍,保證書籍閱讀的順暢性。教師可進行英雄分組,讓學生從力量型、智慧型、管理型、技術型等多種視角進行英雄分類。教師讓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英雄類型,共讀漫畫書籍,找出相應的英雄角色。比如,有小組選擇力量型英雄主題,進行整書閱讀找英雄活動,閱讀到“武松打虎”“魯智深拔柳樹”等情節時,認為此類人物屬于力量型英雄。找到英雄后,讓學生摘抄相關的段落,加以說明。此種找英雄閱讀實踐項目,可顯著激發學生的整書閱讀主動性,以英雄類型作為閱讀主題,形成明確的閱讀指導,有效驅動學生高效閱讀,形成較高的閱讀探究興趣。
3. 創建多種閱讀情景,喚醒學生閱讀潛能
采取多樣性情景創設形式,驅動學生自主閱讀,喚醒學生閱讀潛能。教師可采取朗誦情景創設方法,利用朗誦的語調變化,吸引學生關注。以《樹和喜鵲》課文為例,進行閱讀情景創設,以此增強閱讀指導效果。課文開篇講述一棵樹、一只喜鵲,引出了“孤單”詞匯,對“樹”“喜鵲”進行了擬人化處理。后續描述中,表示多棵樹、多個鳥窩,使用“鄰居”“快樂”兩個詞匯,表示雙方和諧相處。課文內容自帶情景,教師可進行課文朗讀,突出情景內容,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課文中,多處使用了疊詞,會增加學生閱讀困難,使其無法把握文章主題內容。教師可對疊詞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疊詞用法的認識。比如,“嘰嘰喳喳”用以表示鳥叫聲的混亂性、聲音效果的嘈雜性。教師可對疊詞創設新的情景,增強學生對疊詞含義的理解。比如,“夜晚時,各家熄滅了燈,安安靜靜地準備睡覺”;“夏天時,小朋友嘰嘰喳喳地成群奔跑,感受陽光的沐浴”。創設差異性的情景,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兩個疊詞的用法,使學生重新解讀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課文教學時,除創設朗讀情景,教師也可創設視頻情景,選擇與教材圖畫相近的素材,制作成短視頻,以音頻形式同步播放課文內容,可提高課文情景創設質量,利用短視頻播放的1分鐘時間,促使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形成較高的閱讀賞析意向。
(二)開展文本填寫教學,激活學生閱讀潛能
在教材設計中,各章節均有“語文交際”活動,以此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選擇文章的“空白”內容,讓學生自主進行內容填寫,增加閱讀活動的開放性,促使學生參照原文內容進行續寫,加深對原文內容的理解,進行課文聯想。以《彩虹》課文為例,第一段講述雨后天邊出現一道彩虹,第二段講述“我”將水壺放在彩虹上,澆水成雨,第三段講述“我”將鏡子放在彩虹上,變成圓月,第四段講述“我”將秋千掛在彩虹上,飄成彩云。課文內容具有豐富的聯想,將“水壺”“鏡子”“秋千”掛在彩虹上,進行了各種聯想創作,以此側面表達彩虹景觀的美麗。文章使用了多種“×來×去”的詞匯組合,比如“蕩來蕩去”“跑來跑去”等。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空白續寫,從“妹妹”“叔叔”等人物常用物件方向,使用“飛來飛去”“飄來飄去”等詞匯,進行彩虹創作,以此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使其形成賞文興趣。比如,有學生空白填寫的內容為:“我將妹妹的洋娃娃掛在橋上,洋娃娃的頭發飄來飄去,帶來陣陣芳香。”借助空白填寫活動項目,促使學生深入閱讀原文內容,使其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練習,可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使其形成閱讀與寫作的轉化思想,以此激發低年段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三)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創建閱讀交流圈
課文學習完成,教師可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創建班級內閱讀交流圈,促使學生相互交流閱讀觀點,構建濃厚的閱讀賞析環境。教師可結合課文寫作特點,給出具體的交流方向,促使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給予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使其學習其他學生的閱讀見解,對課文形成新的認識。以課文《端午粽》為例,課文內容講述了外婆制作粽子的外觀、原料、清香、口感等內容,文章結尾增加了節日的文化內容。此課文大篇幅展示外婆粽子制作的精良、國內節日文化的悠久,文章末尾引入了“愛國詩人屈原”,以此升華端午節的內涵,表達對屈原的追思。教師在設計交流問題時,可采取生活話題與節日文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問題設計,提升學生交流的有效性。問題一:“生活中是否有文中外婆包的粽子?”問題二:“端午節的其他習俗。”交流問題一時,學生之間表現出較高的表達興趣,如紅棗味、豆沙餡、咸蛋黃餡各類粽子,氣氛較為熱烈。部分學生表示喜愛的粽子口味,延伸了原文內容,形成了濃烈的交流氛圍。有的學生表示:“一口粽子比較好吃,不帶餡,一頓能吃好幾個。”學生交流期間,結合生活粽子與文章內容,加深了對原文外婆粽子的印象。交流問題二時,有的學生表示有“喝雄黃酒”,有的學生表示有“掛艾草”“賽龍舟”等。教師參照學生回答情況,讓學生以其他節日物件,進行《端午粽》的仿寫,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文本探究興趣。
(四)舉辦群文閱讀競賽,加強閱讀競技性
教師可舉辦群文閱讀競賽活動,塑造班級內學生的文本閱讀競技思想,使其形成快速閱讀、對比閱讀的認識。比如,教師以一年級教材為例,選出《春夏秋冬》《四個太陽》《彩虹》等景物敘述文章,進行群文對比閱讀比賽。比賽題目一:找出各篇文章寫作的共同點。題目二:說出各篇文章寫作的不同點。題目三:景物敘述文章的寫作手法。題目四:景物敘述文章的閱讀方法。采取小組競賽方式,讓學生對比多篇文章,逐一回答四個問題。回答較為準確的小組獲勝,教師向班級學生分享答案,讓學生自行對照。此種群文閱讀的競賽活動,以教材文章為主,可強化學生對教材文章的深度閱讀能力,使其從群文對比視角,重新進行文本閱讀,對文章表達、思想內涵形成全新解讀。在群文閱讀競賽后,教師可重新選擇幾組相同的文章,讓學生課后自主進行群文對比,以此延伸課堂,引導學生從多篇文章視角,橫向對比文章的寫作特點,逐步培養低年段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形成較強的閱讀內驅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作為低年段語文課程指導的重要任務,可有效強化學生思辨能力,增強學生文本聯想能力,使其樹立合作意識,積極探究課程問題。教師可融合興趣指導、整書教學、群文對比等方法,設定明確的閱讀量、給出閱讀指導,全面落實興趣閱讀教學工作,以增強學生閱讀驅動力,使低年段學生擁有較強的閱讀技能,順應社會對學生閱讀素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煉.小學語文低年段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研究[J].新課程,2020(16):19.
[2]梁棟.低年段小學語文“快樂閱讀”的教學策略探究[J].科幻畫報,2020(3):184.
[3]王超.小學語文低年段閱讀教學與有效指導方式探尋[J].新課程(綜合版),2019(5):56.
[4]張竣.小學語文低年段課外繪本閱讀指導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3):15-16.
[5]鐘秋燕.小學語文低年段閱讀教學的有效指導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9(2):31.
[6]羅芳.試論小學語文低年段開展閱讀教學的意義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9(1):41.
[7]劉媛.小學語文低年段閱讀教學的課外作業設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8(8):70-71.
作者簡介:高紅華(1975~),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海澄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