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靖
摘要: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呈現出榜樣教育功能弱化和偶像崇拜過度的現象。本文從厘清榜樣教育和偶像崇拜的耦合性和差異性出發,分析新媒體時代下榜樣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站在新媒體發展的角度從榜樣教育的選樹、傳播、認同、評價和保護五個環節出發,探析榜樣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偶像崇拜;榜樣教育;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30
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具有超強的滲透性,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深遠。充分將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便捷性等特點與大學生榜樣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加強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引領,更能為榜樣教育提供可行的提升路徑。
1偶像崇拜和榜樣教育的概念及異同
榜樣和偶像是美好理想和全面發展的愿望的人格化、形象化的具體表現。通過榜樣和偶像的思想觀念、人格品質和行為舉止對崇拜者或受教育者的價值分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產生綜合的影響。因此,對榜樣教育和偶像崇拜的異同分析,是榜樣教育提升的前提。
1.1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概念
榜樣教育是政府等權威機構根據自上而下的選樹方式確立榜樣,并通過教育者對榜樣的事跡、能力和人格特質進行宣傳,最終獲得受教育者的心理認同和行為實踐。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人們的行為,實現社會向好向上發展。
偶像崇拜伴“是個體或群體對自我認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號所表現出的極度尊敬、欽佩、欣賞、喜歡和向往的心理和行為。”新媒體時代下,越來越多媒體和娛樂資本介入其中,偶像崇拜多指是青少年群體出于對娛樂圈的明星藝人的外貌或其他特征的崇拜、喜愛和追捧,表現出更換速度快、娛樂趨俗化等特點。
1.2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耦合性
在構成要素和作用機制的相似性。從上述榜樣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定義來看,無論是偶像的外貌或其他特征的崇拜、喜愛和追捧,或是榜樣的事跡、能力和人格特質的心理認同和行為實踐。偶像崇拜和榜樣教育可以劃分為主體、客體、載體、傳播路徑和外部環境五種因素。崇拜者或受教育者(客體),對榜樣或偶像(載體)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認同,最終表現為在行動上的模仿或踐行。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以及實踐行為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兩者在作用機制上體現出的高度耦合。
在結構和類型的聯系性,榜樣和偶像的類型之間幾乎沒有明確的界限。“偶像和榜樣既互相區別,又相互包容和轉化。”學者岳曉東將其劃分為純偶像、偶像型榜樣、榜樣型偶像、純榜樣四類。是個體或群體對偶像或榜樣特質的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屬,并且同客體本身的價值觀念融合并對其產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綜合作用。
1.3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的差異性
首先,學習的核心和動機不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在偶像崇拜和榜樣教育在崇拜和學習的特質上表現出較大的不同。一個是以人物為核心、以利己為動力的自發行為,一個則是以特質為核心、以利他和為公為目的的自覺行為。新媒體背景下,談到偶像崇拜多指對娛樂明星的崇拜,表現為模仿某位偶像的外形,盲目追求同款。《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等綜藝節目通過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各大平臺為養成系偶像投票。粉絲渴望與偶像建立一種擬親密的關系,表現為理想化、絕對化和浪漫化的特點。在榜樣教育活動中,大學生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以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作為行動的依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思想到行動的認同和踐行,表現出現實化、相對化、理性化的特點。
其次,傳播方式和次序不同。大眾媒體和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造星步驟表現為先判斷市場的需要,在確定偶像的“人設”,擴大了偶像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與偶像崇拜不同,榜樣教育是“確立榜樣在前,傳播榜樣在后”,以政府和各種社會組織的體制力量作為傳播的主體,樹立可感、可近、可學的榜樣人物,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情感認同和行為趨同,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榜樣教育弱化的表現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地榜樣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之一。因此,只有將大學生榜樣教育弱化的表現闡述清楚,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實現對癥下藥。
2.1榜樣教育的內容滯后形式單一
首先,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密度增強。但在榜樣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教育者信息更新不及時,信息不對等的現象。這會很大程度上削弱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權威性,進而削弱榜樣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傳統榜樣教育多以語言說教和課堂講授為主,同時主要通過學校的主題講座、懸掛條幅等形式進行榜樣事跡的宣傳。這種單一的傳統的形式已經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求新求異的追求。
2.2榜樣教育的深度和持續性不足
將榜樣教育與實現“三全育人”相統一,才能夠助力增強榜樣教育的有效性。榜樣教育的持續性較弱,不能將全程育人與榜樣教育進行有效結合。要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將榜樣教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實現榜樣教育的具體化和個性化。同時,大學生榜樣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習榜樣具體的事件,更要善于總結榜樣的人格,將其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3偶像崇拜對大學生的吸附力增強
新媒體時代下,養成系明星、網絡明星藝人等多元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偶像形象層出不窮,更新速度異常加快。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勇于冒險、敢于創新并且追求時尚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在新媒體時代平等化和去中心化特點影響下,大學生看似擁有選擇偶像的權利,實質上這種快餐式的偶像崇拜很難帶給他們內在的深層次的吸引,因而呈現泛偶像化的現狀。這不僅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審美標準以及價值取向產生不良的影響,更加會造成大學生榜樣教育意識淡薄,漠視甚至詆毀英雄人物的現象。
3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榜樣教育弱化的原因
以互聯網為依托,數字化技術和各種媒體為支撐,具備開放性和個性化特點的新媒體時代,只有了解大學生困惑與渴望、特點與期待,才能實現榜樣教育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3.1受偶像崇拜的沖擊
新媒體信息的多元為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提供了諸多便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各方商業和資本力量不斷加入到偶像打造和宣傳環節中。加之,根據觀眾和粉絲的喜好“立人設”的模式,吸引很多大學生對養成系明星的關注。出現了粉絲追求“同款”,對偶像了解不全面就盲目跟風的現象。在一些商業利益和資本的裹挾和暈輪效應的影響下,大學生極易將自己的偶像想象的完美無瑕會將某一特征不斷放大,極易產生一種擬親密關系的浪漫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3.2多元文化的涌入
網絡媒體、數字電視媒體和數字電視媒體三種分類,體現出了新媒體的滲透性和全覆蓋性,加之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國文化和意識形態開始涌入我國。多元文化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了大學生的眼界。但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低門檻,也是文化市場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普世價值觀、歷史和民族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榜樣教育的認同度也有所降低。
3.3自主意識的增強
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的地位呈現平等化的特點,每個人都掌握著麥克風既可以是消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消息的傳播者。大學生是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分配給了社交媒體平臺。他們在互聯網的學習中,擁有更多自主性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此外,互聯網各大平臺更新信息十分及時,大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逐漸加強,并且可以從多個維度去分析問題這種超強的交互性和及時性讓大學生與新媒體的黏性增強。但是榜樣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師未掌握最新信息,知識更新不及時的問題,這會導致教育主體的權威性受損,造成榜樣教育有效性消解。
3.4榜樣教育自身存在問題
大學生榜樣教育存在形式化與運動化問題。大學生的榜樣教育僅僅提留在口號和標語上,在思想認同和行為實踐上體現的較少。在選樹榜樣環節,忽視大學生的個性化,榜樣類型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高大全”的問題嚴重。這種與榜樣的距離感和較弱的交互性,使得大學生并不能真正的從內心認同榜樣的人格,不能完全領悟榜樣的事跡和能力的精髓。同時教師未及時掌握最新信息,知識更新慢的問題,導致了教育主體的權威性受損,榜樣教育有效性減弱。
4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榜樣教育的提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因此新媒體時代必須能夠將網絡技術、媒介交互、信息交融通榜樣教育進行很好的資源整合,
4.1確立榜樣選樹標準,促進榜樣與偶像共同引導
首先,新媒體時代下榜樣教育的選樹方式應該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增近榜樣教育與大學生的親密感。就選樹標準而言,應該以榜樣教育的源泉和動力和中國共產黨人對榜樣教育的論述為依據,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同時在榜樣的事跡和人格是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體化、人格化、時代化的表現。
其次,倡導“偶像-榜樣”教育模式,讓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杰出人物,豐富大學生對于榜樣人物的認知,幫助大學生多元化地了解自己崇拜的偶像人物。通過對榜樣和偶像理性全面的認知,克服浮躁,潛心學習知識。強化對他們的理性認識和心理認同,調動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理性批判思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飛躍。幫助大學生擺脫偶像崇拜的暈輪效應,樹立可親可學的榜樣增加榜樣教育的有效性。
4.2優化榜樣教育傳播氛圍,充分整合社會資源
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成為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要提升大學生榜樣教育傳播效果,要從網絡治理以及營造和諧干凈的網絡空間入手。加強網絡治理,持續的推出相關的規定和政策,對于一些不正當的言論以及容易對大學生思想觀念造成不好的言論進行及時干預。同時要堅持黨管媒體,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抵制普世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
不僅要及時辨析和糾正錯誤思潮進行,更應該通過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弘揚主旋律倡導正能量。在榜樣教育的宣傳內容上,注重真實性,從榜樣的事跡出發客觀的宣傳榜樣,讓平凡的事跡發出不平凡的光亮;在榜樣教育宣傳形式上,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利用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以及通過智能手機的多元化的平臺對榜樣人物進行宣傳,在豐富榜樣教育形式的同時增強榜樣教育的滲透性和強交互性。將顯性教育同隱形教育相結合,實現榜樣教育對大學生有效地引導。
4.3豐富榜樣教育機制,增強價值觀引領
社會群體的共同的價值觀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共同標準和調節手段。榜樣教育就是以某一特定階層共同認可的主流價值觀為導向,將榜樣的事跡和人格特點與外部環境和傳播媒介相結合來引導個體或群體向榜樣學習。
新媒體高速發展背景下,媒體、社會、學校和大學生自己都要正確認識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是網絡世界還是現實世界,大眾媒體和自媒體都掌握著麥克風,要明確認識到肩負的社會使命,要做到真實的宣傳榜樣事跡和人格,充分發掘身邊值得學習榜樣,為榜樣教育提供多元、親近、真實的榜樣案例。學校與教育者應該發揮榜樣教育的主體功能,將榜樣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學活動中。加強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與學生進行溝通,借助榜樣的力量實現價值觀的指引和規范。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必定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下規范行為,提高媒介素養。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勉勵自己,扎實學習理論知識,將榜樣的事跡、能力、品格與自身特點和優勢相結合實現內化,同時也要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4.4拓展榜樣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
新媒體作為人們了解社會的主要工具之一,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多路徑,帶去了諸多轉變。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平臺實現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幾乎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同時,新媒體的開放和共享為大學生的交流和學習提供了契機。榜樣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博等大學生使用率較高的社交平臺,為同學們提供精神源泉和智慧寶庫,更可以成為同學們交流感悟的圣地。
另外,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從榜樣的選樹、傳播以及教育等環節入手實現官方媒體、大眾媒體與自媒體的聯動發展。官方媒體可以利用新聞聯播、公眾號等權威渠道發布榜樣的事跡和精神;大眾媒體充分利用多種途徑通過手機、網絡和電視三種類型實現全覆蓋,達到無處不在。
同時,各自媒體平臺和賬號從不同的角度對榜樣事跡、能力和品格進行分析。以此,實現榜樣教育的多維度立體化開展。
榜樣教育是一套邏輯嚴密、布局精細的系統工程,新媒體時代下,要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榜樣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各環節內部有序進行,各環節之間實現有效銜接。不僅要確立選樹標準,建立有效地傳播機制,更要贏得大學生的心理、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同時處理好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發展,才能確保大學生榜樣教育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彭懷祖.和諧社會視閾下的榜樣與偶像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1).
[2]何小忠.偶像亞文化與青少年榜樣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2).
[3]岳曉東.論偶像—榜樣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09):21-24+62.
[4]朱晶璇.“互聯網+”語境下95后大學生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21(36):33-36.
[5]張家斗.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榜樣教育研究[D].西華大學,2016.
[6]張海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榜樣教育機制探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02):5-8.
[7]史宏波,李文杰.重要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范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5):29-34.
[8]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新湘評論,2019,(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