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生英語寫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迫在眉睫。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高效的思維工具,圖文并茂、層層遞進地激活學生生活體驗,引導有序思考,促進自我評價,全面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創新性和批判性。
【關鍵詞】思維導圖;英語寫作教學;思維品質
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模式的自我革新以及現實生活對活用語言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從單純教單詞、講語法的教學轉向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文化品格的塑造、核心素養的提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高效的思維工具,圖文并茂、層層遞進地激活學生生活體驗,引導有序思考,促進自我評價,全面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創新性和批判性。
一、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寫作思維品質的可行性分析
1. 小學英語寫作與思維品質的關系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將思維品質列為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體現其在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水平和特點,通過概括、推理、創新、分析等方式呈現。
寫作是思維的外顯,思維是寫作的先導。流暢、生動的書面表達依賴于思維的靈活性、完整性、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有序、全面、真實地進行文字表達,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因此,對于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教學,教師不能僅僅停留于積累語言要素、模仿語言表達上,更應該以思維訓練和活動設計為抓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2.思維導圖對提升學生寫作思維品質的促進作用
東尼博贊提出的思維導圖以其圖文并茂的表現形式、清晰簡潔的關系表征、左右腦共用的訓練模式,受到小學生的廣泛歡迎。其包含的線條、圖片、色彩、關鍵詞等都能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有效調動其左右腦機能參與思維記憶。
腦科學理論表明,思維導圖與神經網絡突觸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兩者都是運用想象和聯想的工作方式從中心點向外層層擴展。這將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其次,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思維導圖是由學生自我規劃、設計、調整而成的,是自主建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得到開發。因此,借助思維導圖能厘清寫作思路,引導深度思維,多維度發展思維品質。
二、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寫作思維品質的有效策略
1.聯系生活體驗,激發表達興趣
真實的語言必須和日常生活情景相聯系。僅有寫作主題卻缺乏語言支撐,寫作會顯得空洞、單一;有了豐富的語言卻缺少真實的生活體驗,也很難促使學生主動表達和思考。現行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圍繞某一話題組建單元內容,以形式多樣的文本、生動活潑的語言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模仿的基礎。教師可以從復習story time中的目標語言入手,跳出文本,聯系學生生活,深挖話題背后的生活內涵,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寫作主題由基于文本轉向基于個人生活體驗,學生才能身臨其境、產生共鳴、有話可寫。
【片段1】筆者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的writing time時,通過free talk了解學生的上學出行方式,以動畫形式呈現違反交通規則的危險行為,學生舉起“Yes/No”進行主觀判斷。隨后自然過渡到story time,復習涉及到的交通規則,鞏固目標語must/mustnt ...,以思維導圖呈現文本脈絡。
教師創設“南京爭創文明城市,人人遵守社會規則”的真實情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將話題從遵守道路規則拓展到遵守城市規則的方方面面,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見圖1)。
2.引導有序思考,培養邏輯思維
小學階段的英語寫作除了要格式正確、單詞拼寫準確、語意連貫外,還應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搭建整篇文章的思維脈絡。語文寫作強調“鳳頭、豬肚、蛇尾”,對應的就是開頭、中間、結尾。大部分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body部分,而忽視了beginning和ending部分,使文章結構不完整、思路不清晰、重點不突出。因此,教師借助靈活多變的思維導圖,羅列各部分的關鍵信息,幫助學生在寫作時做到開頭直接明了、直奔主題,中間全面具體、關注技巧,結尾簡明扼要、首尾呼應。
【片段2】筆者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的writing time時,通過“找茬游戲”復習好習慣和壞習慣,隨后口頭介紹好朋友的習慣并進行評價。在正式落筆寫作前,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文章結構。
教師呈現一篇介紹朋友習慣的范文(見圖2),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出開頭、中間、結尾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出其寫作結構和寫作要求(見圖3)。
3.鼓勵多元設計,發展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思維品質的核心要素。創新突破,首先需要教師對常規化的寫作訓練模式作出改變。教師應跳出作文必須在作文課上完成的誤區,實行常規寫作和周記相結合、線上線下寫作相承接的訓練形式。學生結合一周的所見所聞所感,突破文本和常規主題的限制,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下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寫周記的形式,不僅可以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單詞和句型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需要掌握但未能掌握的知識進行探索學習、自主積累的意識。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四年級接觸寫作時就準備一本精美的日記本,鼓勵孩子每周末結合一周的學習主題或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繪制思維導圖進行自由創作。一位學生在日記本第一頁寫下:My lovely animal. I have a lovely animal. Its cute and white. It can run and jump. It likes fish. It makes sound like Miaow. 隨著不斷的積累,教師還可以鼓勵孩子們在暑假寫下旅行計劃、旅途游記、暑期感悟等主題各異的周記,通過全新的寫作方式保持思維的靈活度,抒發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情感。
4.倡導多元評價,提升批判思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日常教學中的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寫作教學應采用真實、有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寫作成果。這就需要依托科學、有序的評價體系,既關注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又抓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評價和諧統一。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符合學情、全面具體的寫作評價體系,從寫作結構、寫作技巧、寫作規范、寫作態度四個方面對作文進行批改、修正、提升和反思。教師應允許學生對寫作評價體系主動質疑、批判,以便及時做出調整。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多維評價。自評環節是自我反思、靜心沉淀、對標找差的過程,學生發現自己作文里的優勢與問題,辯證看待自己的寫作能力。學生互評環節是自我補充、相互交流和提升的過程。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是培養思維方式的重要方式。同伴之間送上修改建議,通過思維碰撞、熱烈探討找到最佳表達方式,學習他人優秀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生在評價中相互激勵、共同成長。師評環節,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寫作內容、技巧進行評價,還應對學生的寫作態度、參與度、興趣等有所關注。學生在自我批判、調整、提升中重新認識一個不斷努力、逐漸進步的自我。最后,家長參與學生寫作的修改與完善,并持續追蹤指導,增進親子關系,實現家校共育。
小學是學生打下良好語言基礎的關鍵時期,更是思維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寫作作為英語五大技能之一,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只有將培養寫作能力與提升思維品質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思維活躍、勇于創新的新型學習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