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科教育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成長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中堅力量。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及“四史”教育的定義和重要性,這給了歷史學科教育者新的啟發。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四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學策略,通過相關教學案例討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四史
作者簡介:陳清(1986—),女,福建省連江市華僑中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構成的“四史”。加強“四史”教育,有利于學生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應將“四史”教育內容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幫助學生理清“四史”主要脈絡,把握其歷史規律和本質。
為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如采取多媒體互動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組成小組合作探究、設置情境進行歷史場景重現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增加“四史”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歷史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中學階段打好基礎,使其構建正確的歷史認知,在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的前提下,全面而客觀地學習歷史知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四史”教育,帶領學生了解中國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規律,可以讓學生從歷史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棟梁。所以,將“四史”教育引入高中歷史課堂,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1]。
(一)新課改的要求
第八次新課程改革的試行綱要中就已提出,要以“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培養目標。近年來不斷更新的新課改方案也提出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為貫徹這一教學理念,教師需將歷史課堂變成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堂,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思維認知,從歷史的角度關注中國未來的發展以及世界的發展。
但是,倘若教師的教學方式或教學評價過于單一,學生難以提高對歷史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那么歷史教育的作用也就難以發揮出來。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歷史綜合素養,高中歷史教師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應貫穿五大核心素養,結合“四史”教育內容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此外,如果高中歷史教師要想培養學生,使其具備較強的時空觀念,就需要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時間線中,再進行詳細講解[2]。
(二)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
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部分高中生尚不具備充分的對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行科學分析、合理判斷的能力,這些學生容易在多元的社會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而將“四史”教育與歷史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國情,讓他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相聯系,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在多元的社會中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當然,為使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以及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教師還需在開展“四史”教育時引導學生掌握社會發展規律,使其在未來學習或生活當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3]。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四史”教育教學策略
(一)課前備課:尋找內在聯系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初步接觸高中歷史時,可能會對嶄新的學習內容感到興奮、好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對內容繁多的歷史知識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影響其下一步學習。高中課堂中的“四史”教育同樣會面臨這一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高中歷史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從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線索、歷史結構等方面,逐步尋找各類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將“四史”教育與已知的高中歷史知識聯系起來,構建清晰的知識框架。
同時,教師在備課時,還需要對中國共產黨黨史內容進行整合。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將黨史分為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三個時期。在介紹改革開放時期的黨史時,教師可以通過梳理改革開放歷史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并滲透黨史教育。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介紹改革開放的背景: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工作重心轉移的戰略決策。其次,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改革開放的影響,讓學生意識到改革開放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近些年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授課:運用輔助教學工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學習知識,他們既可以通過課本以及課外讀物學習歷史,又可以借助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通過觀看視頻等方式了解不同時期我國發展狀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教材內容,深挖教材知識所蘊含的深意,還需要適當運用輔助教學工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四史”教育的教學內容龐雜,教師難以在短時間內為學生講解全部的知識。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應重點把握每節課的內容主旨,適當利用微課等輔助教學工具,在呈現教學內容的廣度的同時,展現教學內容的深度,讓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并對相關歷史知識感興趣。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這本教材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教師應考慮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是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更需要讓學生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向社會主義過渡這兩個時期的歷史事件[4]。為呈現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維導圖、PPT和微視頻等,讓輔助教學工具發揮作用,使學生順利理解相關內容。
(三)活動探究:適當的情景再現
高中歷史教師應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提供歷史資料,選擇歷史學界認可的視頻資料再現歷史情景,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歷史,尊重歷史,防止學生因認知偏差對我國歷史產生錯誤的初始認知。此外,情景再現的方式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表演某個歷史片段,再現歷史事件,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教材內容,感受歷史故事的張力,使其學會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在排演關于我國革命時期的話劇時,學生會在一遍遍朗讀臺詞的過程中,感受到革命時期愛國主義先烈大無畏的精神。
三、對“中國共產黨黨史專題”教學案例的分析
筆者所在學校采用的教材為人教版高中教材,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這本教材中,“四史”教育相關的內容貫穿了全書,因此教師可將其作為“四史”教育活動的開端[6]。
(一)教學設計
本次專題教學活動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將《中外歷史綱要(上)》這本教材中“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四個章節中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自我國新民主主義時期以來的成就。課程最后,學生需要根據自己對教學活動的理解,進行思考、討論,歸納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
本次教學的方法主要是講授法、情景再現、小組討論以及問題教學法,該教學活動的難點在于,教師需要串聯教學內容,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專題講授
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同學展示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以及南湖紅船的圖片。隨后,教師向學生依次提問:“上述圖片與我國哪一歷史事件有關?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優越之處表現在哪?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又進行了哪些努力?”通過與學生一問一答,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努力,推動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借助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困惑以及學生的收獲,并且這樣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討論的力度加深了,學生對“四史”教育內容的認知也會深化。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以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利用唯物史觀學習“四史”,對我國歷史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7]。
(三)課堂總結
上述教學環節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總結,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隨后,教師通過板書對“四史”教育內容進行整合,利用時間線深度剖析“四史”教育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以唯物史觀看待我國百年歷史,以提高學生的歷史解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8]。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落實“四史”教育,是我國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且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學習“四史”,學生不但能夠提高對民族的認同感,還能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王世恒.“四史”教育融入“綱要”課教學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3):50-52.
[2]葛京淳.《覺醒年代》:“四史”教育影像化的優勢探析[J].傳播力研究,2021,5(32):40-42.
[3]何鳳英,田玉芳,王玲玲,等.普通高中學生歷史時空觀養成特點研究:基于貴陽市四校1017名高中生測評數據分析[J].教育科學論壇,2021(13):78-80.
[4]奚紅蓮.探析高中歷史教學中文化自信的融合[J].散文百家,2021(18):114.
[5]劉輝.高中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特點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2):226.
[6]張振圖.基于實踐的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問題分析與路徑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8(02):44-45.
[7]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02):44-49.
[8]徐妍,顏晶晶.歷史時空觀念四維度教學目標之探析[J].魅力中國,20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