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
【摘要】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發展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生之所以邏輯思維能力弱,根本原因是在進行每個單元數學知識學習的時候只把學習重心放在了獨立的知識點和概念上,使得當前學習的知識內容無法和之前的知識點進行合理聯系,缺乏整體數學體系構建的邏輯思維和能力.面對新時代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雙減”政策的執行和“立德樹人”的要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構建單元整體結構化課程設計,實現教學模式優化,從知識為核心轉變到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均是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文章基于小學數學高年級的課本知識,從相關例題、解決方法、解決思路、結構化體系構建入手,思考如何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更深層次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邏輯思維能力
引 言
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看重整體教學目標的完成,而現今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教師對于整體數學知識單元的劃分不夠詳細,對其結構化的認知不夠完整,只知道根據教材的知識順序循規蹈矩地開展教學,致使一些數學知識彼此孤立,加大了教學的難度.另一主要原因就是教學沒有以學生為主要對象開展,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自我學習方法的建設.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一個好的數學知識體系結構可以幫教師快速表達所講授的課堂知識和內容,而不好的知識體系結構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想法,降低整體的數學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質量.下面就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的準備和具體實踐進行研究分析.
一、開展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所需的準備
所謂單元整體結構化就是基于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對所有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結構上的劃分,以方便教師更具條理性地教學,學生學起數學知識來也會更加連貫和輕松.對于所需的相關準備,教師首先要把每個數學單元的知識點歸納總結出來,再根據不同類型進行結構化的分類,最后通過數學邏輯將各個知識點進行串聯,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單元整體.
二、數學單元知識的具體整合
(一)根據知識組成結構,實現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

(二)根據方法組成結構,實現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
教師在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時要多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不能單獨看重單元體系的建設,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思維,讓學生領悟學習的真諦.比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多邊形面積”時,由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多種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點,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和組合圖形等,并且不同圖形面積之間的計算互有聯系,為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總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需要先找到一個突破點,就整體知識來看,三角形面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平行四邊形可由兩個三角形構成,而推導梯形面積公式時也用到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因此,通過三角形面積知識點衍生到其他多邊形面積知識的學習思路是合理且有效的.例如: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停車位,它的底是7m,高是5.5m.很多學生會說我只會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不知道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把平行四邊形拆分成一個直角梯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接成一個長方形進行計算,得出停車位的面積為7×5.5=38.5(m2).在滿足已知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通過拆分出的三角形面積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續的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思考通過不同的圖形拼接還可以進行哪種圖形面積的計算,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進而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根據主題教學結構化,實現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
主題教學主要是通過不同的主題,將數學問題作為分支,課堂案例作為主干,由不同的解題手段完成最終的學習任務,其可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如上面講到的“多邊形面積”,教師可以“幾何圖形”為主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求相關的案例,如課桌平面的面積、筆袋側面的面積等,使學生通過不同方式進行測量、計算等,觀察不同方式計算的結果是否一致,當然,具體主題活動的舉辦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來開展.主題教學活動可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關聯知識單元構建的整體設計
(一)根據不同數學元素,實現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
不同數學元素的整合可以很好地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幫助學生從淺層的知識學習進入深層學習.比如,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圓”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不同的數學元素加強學生對圓的認識和學習.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使用圓規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形,然后把圓形用剪刀裁剪下來,之后讓學生把圓形紙片對折,可以先橫著對折,再豎著對折,再讓學生用尺子測量每個折痕的長度,最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測量情況,學生會發現每個折痕的長度完全相同.教師適時講解,這就是圓的直徑,而半徑就是直徑一半的長度,用這種實際操作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圓的直徑、半徑等相關知識,再把整個知識串聯起來,構建完整的體系.
(二)整合理解方法,實現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
(三)根據數學本質開展教學活動,實現結構化單元整體設計
學生只有了解數學的本質,才能更快地掌握解題思路,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掌握數學知識間的本質變化,結合課堂實際,幫助學生尋找數學知識單元中的規律和聯系.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負數”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把課本知識與學生現實中的事物聯系起來設計問題,如:哈爾濱冬天某天的氣溫是-18℃,海口某天的氣溫是8℃,哪個溫度更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鮮明地感受到兩者的差別,教師可以準備一張-18℃下水的狀態圖片,將其和8℃下的水狀態圖片進行比較,從而學生會更清晰地明白-18℃比8℃溫度更低.采取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會積極主動地了解和思考問題,從多個角度探尋解題的辦法,最后實現對知識點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提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
(四)調整教學順序,實現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
教材中的知識點有很大一部分雖然互相關聯,但是并非排在一起,教師可以先對所有的數學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后根據其關聯性總結出一個合理且實用的教學順序,讓學生建立連貫的數學知識體系.教材內容總的可以分成圖形和幾何、統計和概率、綜合和實踐、數和代數等,教師可以由易到難地進行講授,以加快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比如,分數這一類知識就包含“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分數的減法”“分數的乘法”“分數的除法”,分數學習結束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吸收情況安排綜合練習,加強學生的記憶.如此有體系、有邏輯的知識點學習順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輕松.同時,這種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中,要想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就要從知識結構、方法結構、主題教研結構、數學元素、理解方法、數學本質、教學情境、知識點順序入手,再結合數學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與應用,以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率、數學思路這些客觀條件進行數學知識的結構化設計,全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解題方法、學習積極性,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實現以單元整體結構化設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宏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5):59-61.
[2]鐘旻琦.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促深度學習”的思考[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22(Z1):21-22.
[3]鄒偉.重構小學數學結構化單元整體教學的路徑:以“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J].遼寧教育,2023(1):17-21.
[4]方建榮.基于單元整體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J].天津教育,2022(33):13-15.
[5]高寶霞.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以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數的認識”整體單元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2(1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