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社會,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活動,結合小學生的發展狀態,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更好地發展和進步。文章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行探討,希望能給一線教育工作者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精神;培養研究
作者簡介:劉曉文(1976—),女,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實驗小學。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進步,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1]。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富有創意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培養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的能力。同時,要選用恰當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分享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新精神培養的現實意義
小學是學生心智發育的關鍵階段,也是打好學習基礎的重要時期[2]。數學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學科,它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的特性,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發掘和培育學生的個性,為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個性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撐。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完成課程教學目標,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水平和效率。同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數學課堂,參與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
(一)教學觀念陳舊,影響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未能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有些數學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所限,仍然使用“填鴨式”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有些教師秉持“師本位”的觀念,過分主導課堂,教學氣氛壓抑,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較遠,師生關系緊張,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只能機械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影響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二)教學目標定位存在偏差,培養效果不佳
有些數學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這主要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浮于表面,他們盡管可以解答特定的數學問題,但是不能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靈活應用。
(三)課堂模式單一,師生之間缺乏交流
有些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流,甚至忽視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課堂缺乏互動性,導致課堂氛圍壓抑,很難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那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也就無從談起。同時,教師的教學情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如果教師以積極、樂觀、激情的狀態來授課,那么學生就會被感染,從而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策略
(一)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
創造性與整體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索來理解“是什么”,還應該讓他們對“它還可以是什么”等問題進行思考,這樣,學生的思想就不會局限于一個固定的框架,他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知識,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和分析問題,找到多種解題方法,從而能夠運用數學觀點來認識事物。這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時,筆者先列出幾個算式,如4÷8,6÷12,3÷6,再提問學生:這幾個算式存在什么關系?可以用什么符號將它們連接起來?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充分發散思維——出答案,即這幾個式子的運算結果相等,可以用等號連接。最后,筆者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性質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以為后面的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教師可以根據以上計算題,追問學生:能不能將上述的算式改寫?它們的關系會不會改變?如何證明你的猜想?由此使學生從已學知識出發,進一步發散思維,不斷完善知識框架,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又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比的基本性質”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的基本知識?;诖?,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先引導學生回顧分數除法的相關運算規律,使學生感受除法運算、分數和比之間的緊密聯系,再讓學生思考“比”存在什么規律,讓學生聯系舊知識發散思維,在討論與探索中充分發揮自主性,提出創造性觀點,進而深刻認識和掌握“比”的本質。
(二)引導學生提出疑問
“提出問題”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上,一些學生不敢提出質疑或表達個人意見。這主要是因為部分教師未能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關系,沒有給學生提供自由發言的機會。對此,教師應該重視在課堂中提出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提問,還應鼓勵學生針對書本知識、課外讀物等,向同學、家人發問;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解放思想,突破思維定式;要教育學生既要尊重科學,也要敢于挑戰權威,堅持真理。同時,教師在回答學生問題時,應采取引導式教學,并給予學生鼓勵和贊揚,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才能。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敢于探索的精神,給學生創新的機會,鼓勵他們對老師、對書本、對課外讀物進行提問,使他們的才能可以被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我們教室的天花板需要重新粉刷,請同學們根據裝修公司的報價,算一算預算定多少合適?”這個問題就是一條主線,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會產生疑問,如“天花板的面積是多少?”“面積的單位是什么?”“怎樣才能節約材料?”等。想要給出教室天花板的裝修預算,就要先分解任務,上述問題能幫助學生一步步找到問題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時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還要提醒學生,在提出自己的結論時,要有理有據。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思維活力,逐步提升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精神。
(三)創設教學情境,拓展創新思維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僵化、枯燥,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同時,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也不融洽,學生思想會被進一步壓抑,自然很難提升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真正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解放學生的思想,就必須改變沉悶的教學氣氛。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知識內容,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自由和諧的教學環境與氛圍,使學生能真正在課堂中放松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探索,開拓思路,開發智慧,進而形成創新意識[4]。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13億斤大米能裝滿我們的教室嗎?”這個問題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在具體的計算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自己思考、自己研究,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分組討論,最后在教師的指導與協助下得出結論。學生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工具來進行測量計算所需的各種數據,聯系生活經驗進行猜想。在與同學、老師的討論與交流中,學生能夠不斷拓展思維,充分運用創新能力來解決生活問題。
又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圖例,進行具體的情境演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將自身的發現說出來。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的觀點有誤,教師不應急著去糾正,而是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合理引導學生通過反思或者與其他同學的討論來發現錯誤,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和數學能力。
(四)組織實踐活動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會隨著個人的成長從具象化思維轉變為抽象性思維,而抽象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之一。這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如“折一折”“量一量”“拆開—拼接”等,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實現多元感覺的和諧、統一。
比如,在講解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這一節中的“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就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底面積相同、高相同的圓柱容器和圓錐容器,在課上展示教具,并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工具來探索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體積關系。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對課程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使其能夠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好準備。學生們經過動手實踐,會得到多種測量圓錐體積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從而發現二者的關系。在學生推導和思考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和點撥,教授學生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水平,為他們未來成長為創新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何仿.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1(2):80.
杜嘉峪.談如何通過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學周刊,2022(3):85-86.
舒桂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2(16):67-69.
俞平.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1(6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