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拜代·艾麥提 刁小衛
摘要:漢維動物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它所反映出的文化差異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呈現出一定的模式,即包括動物名相同,文化內涵完全相反;動物名相同,文化內涵一語獨有;動物名不同,文化內涵相同;動物名相同,文化內涵部分相同等4種類型。通過動物名詞及其內涵的研究,探索民族思維的歷史形成和現實特色。同時,分析它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促進漢維語對比和交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漢語;維吾爾語;動物詞匯;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H21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a)-0041-04
Comparison of Cultural Associative Meaning Between Chinese and Uygur Animal Words
ZUBAIDAI·Aimaiti1, DIAO Xiaowei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China; 2.College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and Uyghur animal vocabulary contains rich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reflects have certain regularity, showing a certain pattern. There are four types including: animal names are the sam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completely opposite; the same animal names hav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s; different animal names have the sam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imal names are the sam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the same. Through the study of animal nouns and their connotations, we explore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analyz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mparis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Uyghur languages.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Uyghur; Animal vocabulary; Cultural connotation
數千年以來,人們在對動物的狩獵、馴服及圈養的過程中,了解了動物的種種生活習性,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通常將動物引申為某種象征。漢語、維吾爾語及其他民族的語言都存在著將動物作為象征或者隱喻對象以此形容人的字詞。然而不同民族因為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有著一定差異,因此在用動物進行隱喻時,對動物的描述、聯想或者隱喻對象的含義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別。
1 漢維動物詞文化內涵比較
因為漢族和維吾爾族對動物的接觸、認知及用途等不同,致使漢語和維吾爾語中的動物詞含義有較大區別。
1.1 動物詞相同,文化內涵完全相反
盡管漢語和維吾爾語的字詞含義有著很多相通之處,但畢竟兩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動物名詞的內涵差異不可避免地客觀存在。特定的文化傳統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取向都是產生這些差異的根源。如:
龍(維吾爾語:εd?廾dihɑ):“龍”在漢族人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漢族人們認為可以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的神物。在其幾千年的演化進程之中,龍象征著皇權、九五之尊,地位無出其右者,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至高象征,和帝王相關的大量物件都和“龍”有關,比如龍體、龍珠等。龍的不屈和勇猛也始終為漢族人民所稱頌和尊崇,進而演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漢語中有大量關于龍的成語、詞語、歇后語等。如生龍活虎、望子成龍等。
而在維吾爾語中,“εd?廾dihα”則在一些場合中是一種十分暴戾、恐怖的巨獸,且破壞力巨大。“bu qo?蘩un dunjani jyrtidi?摜an εd?廾dihɑdεk bɑsturup k?蘚ldi”(這支部隊就像龍能吞食一切一樣,掃蕩了整個世界)[1]。除此以外,在一些維吾爾族的民族傳說之中,經常有勇士、英雄與惡龍相搏,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由此可知,在維吾爾族文化之中,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可怕的怪物,代表著邪惡與不詳。這與漢族文化中高高在上、尊崇吉祥的龍的形象有一定的差別,內涵也有所不同。現在“龍”則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喜鵲(維吾爾語:se?摜izχɑn),在漢族文化之中,喜鵲被稱為“報喜鳥”,民間將其作為吉祥與好運的象征,關于喜鵲有很多美好的民間神話傳說。人們經常將吉利、好運、大喜之事和喜鵲聯系在一起,比如詩詞中“喜迎春風暖融融,鵲鳴吱吱笑稚童。鬧聲喧語賞花去,梅蕊幽香蜂蝶涌”洋溢著春日的美好氣息。“喜鵲”在漢語中還象征著美好的愛情,人們通常用成雙成對的喜鵲圖,表達著對圓滿、長久愛情的向往。比如,有牛郎織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的美好傳說。“喜鵲”還象征著愛情的忠貞不渝,古時夫妻二人短暫分別時,他們會將鏡子分為兩半,如果雙方有誰不忠,那么他的鏡子就會化身為喜鵲,告知另一方。正是這樣,漢族的銅鏡之上,經常雕有喜鵲,一是作為祝福,二是作為警示。
然而在維吾爾語中“se?摜izχɑn”則不太討喜,甚至有較強的貶損意味。《突厥語大詞典》中提道,“se?摜izχɑn”是不祥之鳥。在維吾爾語中,它還指“嘮叨不休,十分啰唆”的人。比如有這樣的說法:“se?摜izχɑndεk u?蘩?蘩ɑq sθzlimεk。”意思是像喜鵲一樣絮叨,啰啰唆唆、沒完沒了。
1.2 動物名相同,文化內涵基本相同
自古以來,漢族和維吾爾族便交流頻繁,互通有無。從動物的固有屬性來對動物進行認知,所以會對其產生有相似的認知或者聯想,并賦予其相似的含義。比如漢語中“狐貍”常有“狡猾”的喻義,“狐假虎威”表示“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的意思。還有“滿腹狐疑”“狐疑不決”等與狐貍的性格屬性緊密相連;維吾爾語寓言故事“tylkini?耷 t?蘚qsimɑti”(狐貍分配食物)中狐貍奸刁狡詐的特性揭示無疑[2]。由此可知,“狐貍”不論是在維吾爾語還是漢語中,都隱喻著人狡猾奸詐,不可深交。再如,漢語中“像狐貍一樣狡詐”與維吾爾語中的“tylkidεk quw”文化內涵完全相同。
類似的動物詞還有:
綿羊與qoj都比喻為人溫順、老實。漢語中“小綿羊”比喻人逆來順受,維吾爾語里則說“u qojd?蘚k juwɑ?蘩 ɑd?蘚m”(他是個像羊一樣老實的人)。
烏鴉與qɑ?摜ɑ在漢維語中是傳遞噩耗的鳥(?蘩um χεwεr jεtkyzidi?摜ɑn qu?蘩),有“厄運”“倒霉”的含義。“烏鴉”不論是相對丑陋的外形還是難聽的叫聲都讓人難以對它們產生好感。黑色會給人灰暗、壓抑的感覺,烏鴉的叫聲更是讓人渾身不適,它們經常活動在墳地之間,很容易讓人和“死亡”產生關聯,視作不祥征兆。因此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都將“烏鴉”賦予貶義的含義。比如維吾爾語中mi?耷isini kɑ?摜ɑ ?誦oquwɑl?摜ɑn,表面意思是“被烏鴉啄了腦袋”,深層含義是“沒頭腦”。而漢語中,“烏鴉嘴”表示說的話不吉利;“天下烏鴉一般黑”,意思是各地的壞人都一樣的壞。
1.3 動物名相同,文化內涵一語獨有
因為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生存環境等有所差異,使得漢族和維吾爾族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觀察同一種動物。所以兩種語言中,有的動物詞在一種語言中內涵豐富,含有引申義,在另外一種語言中卻顯得淡而無味,毫無特色可言。這種現象在學界被稱為“詞匯空缺”。
1.3.1 漢語中獨具內涵的動物詞
在漢語中,蝙蝠被賦予幸福與吉祥的含義,這是因為“蝠”和“福”同音。而且蝙蝠睡覺時倒吊著頭朝下,因此“蝠到了”意味著“福到了”。在漢語中,但凡表示吉祥、祝福的含義都可以用蝙蝠來象征,比如,畫上兩只蝙蝠,意味著“雙福”;將五只蝙蝠畫在一起,象征著五福臨門:即善終、好德、康寧、富貴、長壽;將桃子和蝙蝠畫在一起,意思是“福壽延綿”;將銅錢和蝙蝠畫在一起,意思是福至跟前。漢族民間有這樣的古老傳說:蝙蝠活過千年,便會變為白蝠,如果有幸吃了這種白蝠肉,便可長生不老。而紅蝙蝠是吉祥的象征,“紅”讀音同“洪”,“蝠”讀音同“福”,紅蝙蝠象征著洪福齊天。但在維吾爾語中?蘩εpεrε?耷只有“蝙蝠”本身的意思,并沒有特殊的意味。
1.3.2 維吾爾語中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動物詞
維吾爾族男性大多非常討厭“斑鳩”(維語:pɑχt?蘚k),原因是這種鳥的叫聲和“χotundinqorqidu”(維吾爾語譯為:害怕老婆)聽起來非常相似,所以他們極不情愿聽到這種叫聲,很擔心別人誤認自己害怕老婆,因為在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害怕老婆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除此以外,在維吾爾語中,“pɑχt?蘚k”還形容雪非常大,如“sirttɑ qɑr pɑχt?蘚kt?蘚k je?摜iwɑtidu”(外面大雪紛紛)。而在漢語語境中,斑鳩僅僅意味著動物本身。
1.4 動物名不同,文化內涵相同
動物名不同,在漢語和維吾爾語兩種語言中有時候卻有著非常接近的含義,即是兩種語言表達同一種意思,可能會運用不同的動物隱喻,盡管兩者表達不同,但他們的寓意卻是相似的。如:
形容膽小的詞語,漢語用“膽小如鼠”,而維吾爾語說toχo jyrεk(膽小如雞);形容著急,漢語用“熱鍋上的螞蟻”形容,維吾爾語則說puti k?覬jgεn toχodεk(燙了爪子的雞);形容力氣大,漢語用“氣壯如牛”,而維吾爾語用ɑttεk kyt?蘩i bɑr(力大如馬);形容蠢笨的詞語,漢語用“豬”,維吾爾語則說e?蘩εk(驢)[3];形容夫妻恩愛、天生一對的詞語漢語用“鴛鴦”,維吾爾語則用kɑkkuk z?蘚jn?蘚p(杜鵑與布谷鳥);形容勇敢的詞語,漢語用“虎虎生威”,維吾爾語則用ɑrislɑn(雄獅)。
2 漢維動物詞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分析
由于受生活地域的影響及文化習俗的不同,對于某些動物詞,漢維兩個民族所理解的文化內涵也不同。
2.1 受生活地域的影響
維吾爾族早期生活在邊疆地區,靠近大山、森林、荒漠,在漫長的生產、生活的歷史實踐中,與當地種類豐富的動物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對動物的依賴、了解和情感,在語言中都有反映[4]。如維吾爾語中關于“駱駝”的詞匯非常豐富,在維吾爾族生活的區域,如果沒有駱駝,那么人們就難以在沙漠中前行,更別說在其中居住、生存。在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貿易、交通、生活均與駱駝息息相關。所以,“駱駝”一詞在維吾爾語中隱喻著人踏實勤懇、任勞任怨。比如“tθgidεk bir-birbesip mεnzilgε jεtsε xop bolur”意思是像駱駝一樣砥礪前行。“tθgε botilisɑ yn-tynsiz,toχo tuχum tu?摜sɑ qɑqɑqlɑr”,意思是雞下蛋時會大聲叫喚,人盡皆知;而駱駝生育時默默無聞,無人知曉。除此以外,因為駱駝身形高大,所以在維吾爾語中也有“高”和“大”的意思,比如“tygmini dεp tθgidin quruq qɑlmɑq”,意思是為了得到紐扣而使駱駝丟失,深層含義是因小失大。維吾爾族對于駱駝有著比較深厚的感情,因此有大量贊美駱駝的文學作品,源自駱駝的諺語、俗語更是隨處可見。比如“tθgini ?誦?覬my?蘩 t?蘚 su?摜ɑr?摜ɑndεk”表面意思是用瓢給駱駝喂水喝,深層含義是杯水車薪,沒有太大效果;“jenidɑ bir pu?耷 pulijoq,tθgini?耷 t?蘩i?蘩ini sɑnɑr”,表面意思是身無分文,看看駱駝的牙齒,深層含義是沒錢就別買東西了。而“駱駝”一詞在漢語中就沒這么豐富的內涵了,大多情況下只意味著駱駝動物本身,偶爾會用它來形容人持之以恒、任勞任怨的優良品質[5],當然也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種說法。
在四川、陜西、貴州、云南等地野生猴很多。因為猴子相對于其他動物智商極高,體型和人類最為接近,猴子最主要的特征便是機靈、聰明、好動。猴子經常模仿人,做出一些動作,甚至產生一定理解,所以在漢族文化之中,猴子象征著智慧、聰穎,廣受人們的喜愛。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猴子多以機靈、聰慧過人的形象出現,神話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齊天大圣孫悟空”。
高官厚祿是猴子的另外一個重要隱喻,漢族人們大多將猴子視作吉祥物,因為“猴”和“侯”讀音相同,因此,在不少藝術作品中,猴意味著封侯拜相。如猴子騎在馬背上,含義是馬上封侯;猴子在樹上掛印,含義是掛印封侯。該意象經常出現在民間的木雕、石刻及建筑之上,深刻表達了古人對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追求及美好愿望。
猴子還有一個象征意義是活潑好動。因為猴子天性頑皮,難以馴服,所以意味著調皮好動,難以自持。與此同時,猴子聰明,極善模仿,所以經常用以嘲諷貪慕虛榮等惡習。在有關猴子的古文化中,有一種現象耐人尋味,原本人和猴子是相對接近的物種,人應該不會厭惡猴子,然而在俗語、諺語及成語中,對于猴子的貶損意味明顯大于褒獎。比如: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沐猴而冠:表面意思是猴子打扮得和人一樣,具體含義是徒有其表,毫無實質,只會溜須拍馬,趨炎附勢;猴頭猴腦:形容和猴子一樣好動,過于浮躁,不夠穩重。這些含“猴”成語中大多為貶義。而新疆地區因為氣候條件不適合猴子生存,所以維吾爾語關于猴子的文化象征意義極少。
動物的地域分布及其與民族的關系,使得在民族的語言詞典中,不同動物名詞的比重是不同的。在沒有牦牛的南方地域,語言中就不會或很少出現表示該動物的詞匯;同樣在北方語言中,也不會產生孔雀、大象等動物相應的詞匯。即使有文化交流引起的語言借用,其數量也是有限的,其內涵也相對單一。
2.2 文化習俗的不同
由于語言與文化、語言和思維的密切關系,語言、文化、思維三者構成了密不可分的參照系。語言不但承載著文化,同時又作為工具與思維運用;思維和語言協同誕生了文化,而文化又反作用于思維和語言,促進其發展。因此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對思維和語言的發展產生影響,才能利用語言中的動物詞匯在民族思維中的廣泛應用,探究民族思維特點,進而了解民族特色文化。
在漢族傳統文化之中,四靈(麟、鳳、龜、龍)都是祥瑞的象征,其內涵深厚,意義非凡[6]。而在維吾爾族的早期文化中,曾經的圖騰崇拜是“狼”,狼是祥瑞之兆,意味著英勇、勝利和吉祥。
在漢族文化中,牛是農耕時代的象征,也是古時候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因此牛對于漢族人們而言意義重大。比如:“老黃牛”在漢語中代表著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形象;“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年青人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勇氣和精神。但在維吾爾族早期文化中,卻正好相反,“牛”基本代表著貶損。比如:“d?覬t kɑlɑ”意思是愚蠢;“kɑlɑ hεlεp jegεndεk”表層含義是像牛吃草一樣快,深層含義是大快朵頤、饑不擇食;“oruq kɑlini?耷 poqi jo?摜ɑn”表層含義是瘦牛拉大屎,引申為信口開河、說大話。
3 結語
學習語言時,不對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就難以切實提高語言水平,實際運用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甚至出現誤解。深刻了解掌握語言文化的最有效方法是對兩種語言的內涵以及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對比,得出漢語及維吾爾語的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差異與共通之處,對于進一步加深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素秋.漢、維語中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與差異[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4(5):55.
[2] 努爾斯曼·阿卜萊提.漢維語系中動物詞語文化內涵及翻譯方法討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6):60-61.
[3] 買買提吐爾遜·阿布都拉.漢維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及差異[J].語言與翻譯,2005(2):21.
[4] 韓旭陽.民族語言中動物名詞的文化功能[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7:8-22.
[5] 駱惠珍.維漢動物名詞的聯想與比喻[J].語言與翻譯,2002(3):1.
[6] 卡依沙爾·艾合買提,開塞·阿布力米提.漢維動物詞的文化意義比較及其翻譯[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9(70):47.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大學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疆高校維吾爾語言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研究”(項目編號:YDYL2020YB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祖拜代·艾麥提(1999-),女,維吾爾族,新疆哈密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通信作者:刁小衛(1971-),男,河南南陽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郵箱:11448723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