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晉
摘? 要: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對學生自身的發展意義深遠,教師亦能通過作文與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學生的感悟和喜悅。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仍面臨一些困境,包括教學模式固化、教學理念陳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不濃、作文東拼西湊、了無新意、缺乏真情實感等。而優化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為: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寫作教學思想,教導學生廣泛吸取信息、積累素材,做到言之有物、吐露真情實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教學理念
寫作能充分體現一個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語言表達能力。毫無疑問,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然而,學生的知識儲備欠豐,寫出的文章常常是詞不達意,致使教師批閱學生習作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揣摩學生到底想要表達什么。由此,探索小學作文的教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是擺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價值
在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中,如果學生想要寫一篇質量較高的作文,就需要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作文是小學生學業水平的整體體現,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智力發展的程度。
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以聽、說、讀、思等多個方面的整體提升為基礎,寫作能力的提升又能反過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思等能力。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對小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它也是衡量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指標。
(一)對學生自身的發展意義深遠
小學語文寫作是一個集結了多個方面能力的運筆過程,包含了思考、分析、組織等多項思維活動。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過程,可以不斷強化和訓練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在寫作訓練中,既驗證和鞏固了既往的知識,也豐富了語文詞匯儲備量,提高了知識儲備的實用性,這對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聽寫能力有顯著的幫助。小學生的身心依然處于發育的基礎初級階段,其語文寫作能力的發展,能給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也帶來默化潛移的影響。
(二)寫作可作為教師了解學生的載體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指導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寫作能力、整體學習能力。對學生而言,寫作是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展示自己表達能力的機會,是與教師、同學甚至筆友等進行有效交流的手段。文以載道,即使小學生在習作時,沒有意識到要滲透某種情感,但從他們提交的作品中,教師可以透過表面文字了解到學生近階段的思想動態。一方面,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出現了不符合其現階段的行為和思想,可以提前干預;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具有有趣的思想或天馬行空的想法,應從保護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出發,鼓勵他們不斷進取。
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十分重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邊遠的鄉村小學,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困境。
(一)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依然存在。即在部分寫作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主,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課。比如,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時,教師依然強調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結果等,反復用這幾點指導學生的寫作,了無新意。在習作批閱和點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干預過多,過于“手把手”教學,讓學生養成了寫作的惰性,進而影響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將“引導”教學變成了“主導”教學。
(二)寫作教學理念一成不變
現階段,國家倡導素質教育,但一些教師及多數小學生依然認為語文寫作是為考試而寫的,不理解習作教學的目的。部分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仍然圍繞著考試展開,功利性過強,這種功利性的目的反映到小學生身上,就表現為小學生的寫作不是為了感情的輸出與分享,而是為了其他一些目的。《論語·陽貨》中提到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在現在的功利氛圍中,已很難遇到了。
(三)寫作教學指導方式落后
寫作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反映。而小學生的認知仍在發展中,依然有很多不足。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指導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 命題作文中,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沒有從學生的實際經驗或興趣出發,忽略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時學生寫的文章,很多因為無實踐經驗而胡說亂道,學生也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2.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寫作教學應圍繞現代學校的整個教學體系加以科學改進。具體而言,就是寫作應當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即鮮明的思想、鮮活的語言和兒童的創造。而部分教師在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上,因為主觀或客觀認知的短淺,局限了自己,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3. 一些教師沒有利用好寫作評價,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沒有針對性和啟發性,評價表現出“蜻蜓點水”或形式主義,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的作用,以及忽視了新課標中“過程性評價”和“生成性評價”等的應用。
(四)部分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濃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興趣才能驅動學生對寫作的熱愛。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表現出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懼怕寫作。在這樣的背景下,調動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已無從談起,教師也深感寫作教學的艱難。或許,“學生怕寫,教師怕改”就是由此發出的感慨,也是一些學校寫作教學的真實寫照。如,有一年某班級安排學生進行春季活動,學生在聽到這個安排時都興高采烈,但聽到教師的下一句“咱們活動結束后,寫一篇文章分享一下!”時,學生馬上就表現出對春游不再渴望。
(五)學生的寫作內容缺乏創新
寫作是語文考試中的重要一環,在古代的八股文考試中,“假”“大”“空”就是代表。部分小學生在寫作實踐中,無話可說,有話也寫不出來,無從落筆。筆者在平時修改作文的過程中,就發現不少小學生寫作都是模仿或參照一些陳舊的作文參考書的例文。這些學生提交的作文,其內容空洞、虛情假意、高度雷同、缺乏獨創性,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毫無幫助。比如,在以“難忘的一天”為題的習作中,學生提交的作文千篇一律,即使有一些讀起來還算精彩的句子,也是從其他作文參考書上抄寫的,無創新性可言。
(六)習作缺乏真情實感
文章的內涵和情感是文章的“根”,那些模仿和拼湊的習作,僅僅算是完成一次作業。究其原因,其一是小學生缺乏充裕的詞匯儲備量,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的詞匯運用就是重復堆砌,這樣的文章在情感表達上會給人一種不真誠的感覺;其二是學生沒有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沒有寫出自己的真實經歷,這種沒有用文字表達自己對某件事獨特感受的習作,何談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有一種體會,小學生雙方打架時,受委屈的一方寫出的檢討書,條理清晰,夾敘夾議,充滿了真情實感,這其實就是不錯的習作。生活中到處是美,缺少的可能只是尋找美的眼睛。
(七)鄉村小學的客觀因素限制
在鄉村小學的背景下,還有客觀困境不能忽視,那就是教育資源、家庭背景等,如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其爺爺奶奶或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認知的差異可能也會讓小學生的寫作面臨更多的困境。
三、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優化策略
(一)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寫作教學模式
“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根本上制約了寫作教學的發展。教師應把寫作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寫作教學體系。南宋末年著名詩人謝枋得曾在他的《文章規范》里提到,寫作初期應該以“放膽文”為主,后期再逐漸過渡到“小心文”。謝的觀點,大體意思就是在最初的寫作階段,文章應該不拘一格,不要有任何束縛。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再結合對學生的觀察及學生的天賦、習性加以指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樹立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寫作教學理念
在教學模式轉變后,作為教師,需要轉化自己的教學理念。通俗而言,就是從目前依然大行其道的“為了考試”等功利性寫作,轉化為“為了人文”“為了工具性”等統一進行寫作教學,其目的是讓一個個學生個體在這種教育下實現綜合發展。教師應長期并堅持樹立語文教學的大課堂觀和大閱讀觀,讓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能真正走出小課堂的局限,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不斷積累文學、生活實踐等素材,徹底擺脫“無話可說”或“有話說不出口”的困境。
(三)寫作命題應從實際及學生的興趣出發
我國著名的現代教育先驅葉圣陶在他的《論寫作教學》中曾提到: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由此可見,在寫作教學中,關鍵就是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致,讓學生在寫作的第一步時,就能克服寫作恐懼。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接觸到新鮮事物或本人感興趣的,如新聞、童話故事、動畫片時,總會情不自禁地分享出來,作為教師,就應該利用小學生這部分特點,嘗試從學生現階段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以及興趣或新近聽到的新聞故事等出發,在寫作命題階段,將單獨命題與學生的共創命題結合起來。因為寫作命題的首要條件就是讓學生覺得有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在初始階段克服恐懼,同時才有了表達、分享的欲望。
(四)教導學生廣泛吸取信息,積累素材
在教師有正確的教學觀,學生又有了寫作興趣后,如何寫好就是教師及學生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作為教師,需要更加積極地干預學生吸取信息、積累素材,特別是在鄉村小學中,家校結合可能不如城市。
在這一背景下,主要可以考慮以下幾種途徑:其一,良好的寫作基礎是閱讀,學生還是要從閱讀中吸取信息。唐朝大詩人杜甫在他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師將其落實在教學中,就是要牢固地樹立閱讀是為寫作服務的思想,無論是在教低年級的看圖說話,還是教高年級學生寫一篇相對完整的作文時,在這些難度依次遞進的寫作訓練過程中,始終堅持與閱讀教學的緊密聯合;其二,建議或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實踐是寫作的源泉,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寫作亦如是,只有留心日常生活,才能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如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科技的進步、體育賽事、國際大事、街道的變化、建筑的變化等,學生都可以考慮當作寫作材料,學會用自己的雙眼細心觀察生活,善于發現,習慣思考。
(五)建立科學、有意義的評價體系
寫作完成后,教師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評價和指導,優秀的寫作指導教師需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寫作變化,評價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并與每個個體的情況相匹配,而不是應用白話或套話。那些為了評價而評價的言論,一方面浪費了指導學生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打消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教師應做到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此外,寫作教學的策略還包括教師與家長加強配合,鼓勵并支持學生寫作,創設情境、開展第二課堂、示范優秀范文、善用多媒體資源等,這些亦是非常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文寫作對學生的成長及學習至關重要,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較多的困境。教師應該在分析具體困境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更新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從教學模式、教學目的的更新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努力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愿意寫、寫得好,享受寫作。
參考文獻:
[1]王銘. 談小學作文教學理念的轉變[J]. 課程·教材·教法,2006(11):39-43
[2]鄭旺盆. 當前小學寫作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11):109+122.
[3]王秀碧. 小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途徑探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2(12):117-118.
[4]王玲. 寫作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與應對措施[J]. 作文成功之路,2023(30):71-73.
[5]趙行龍. 淺談提高偏遠地區小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策略[J]. 知識文庫,2023,39(14):35-37.
[6]劉立武. 激發小學生寫作興趣的策略探索[J]. 新課程研究,2023(19):105-107.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