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競 石應洪 何伊麗
[摘 要]職業教育法修訂之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但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尚存在諸如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偏離、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脫節、教學理念與方法陳舊過時等問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職院校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無縫銜接。文中以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為例,探討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解決當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大數據;財務管理;人才培養
2023年6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達到50個左右,試點城市的突破和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和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健全完善,各類資金渠道對職業教育投入穩步提升,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逐步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
格局[1]。
由此可見,產教融合不僅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原則,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更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務必要順應新形勢、新要求,深化產教融合,鞏固產教融合,有效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將產業與教育相結合,通過產業需求驅動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其所涉及的不僅是人才培養,更包括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等多個方面。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實現產業與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校企之間的緊密合作,將學生的學習與實際崗位需求相結合,提供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實踐性教育和培訓,極大地縮短企業再次培訓的時間與成本。
(二)產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是產業即教育。產業界和教育界共同承擔產教融合發展的責任,在制度上、利益上、責任上形成高度聯結的產教融合共同體。二是企業即學校。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師資聘用、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環節能夠充分地實現“引企入校”,讓產教融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場所,拓展育人空間。三是生產即教學。在產教融合導向下,職業院校將教學場所由校內轉移到企業,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為核心進行實踐教學,圍繞生產實踐,對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做出相應的設計和優化。
二、產教融合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聯系和交流活動的重要途徑。通過產教融合,學生可以走進企業,身臨其境了解工作崗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強化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生產流程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認知,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崗位實踐有機結合,為今后的工作積累寶貴的經驗。產教融合在企業和高校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為企業儲備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優化教學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有利于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社會生產力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一方面產教融合有利于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優化整合。學校可以將企業需求納入教學過程,為企業“量身定制”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效縮短人才培養周期,為企業提供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產教融合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研發能力,推動技術創新。通過與高職院校合作,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技術發展趨勢,制定技術創新戰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產教融合背景下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
當前,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大數據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勢不可擋。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方面面,傳統手工做賬和會計電算化早已不適應財務管理崗位的發展和需求,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應由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向“培養數字能力、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轉變[2]。當前,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財會專業理論課程為主,實驗實訓課程不足;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案例相對滯后,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大數據應用與財務理論知識之間交叉融合不突出,重財會理論知識、輕大數據應用現象普遍存在,難以培養出既具備較強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又具有扎實財會理論功底的高級財務管理技術技能型人才,專業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
(二)產教融合配套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雙師型”師資匱乏
產教融合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更為重要的是要具備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近年來,雖然各高職院校加大了對“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但效果不盡如人意。首先,學校大多財會專業教師無企業從業經驗,財會理論扎實,但不了解當前企業對財會相關崗位的實際需求,教學局限于書本,實踐經驗匱乏,教學觀念陳舊,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根深蒂固,欠缺大數據分析與處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其次,企業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實操能力強,但理論教學水平不高,不利于學生專業理論體系的構建;再次,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訓條件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跟不上招生規模的擴張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無法滿足高質量實踐教學的需求;最后,“師生比”不達標,專職教師數量不足,高學歷、高職稱的骨干教師更是缺乏,使得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三)產教融合配套制度與機制尚不完善
首先,資源投入不足。公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股東投入,辦學經費投入相較于專業建設發展需求顯得不足。其次,企業積極性不高。產教融合需要校企合作企業在前期建設過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由于見效慢、短期收益低,導致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再次,缺乏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當前,對高職院校專職教師的考核主要體現在授課情況、科研情況和競賽獲獎情況,對教師的實操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考核力度偏弱。對學生的考核側重于理論課程,對實踐課程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產教融合出現“兩張皮”現象。最后,激勵政策不到位。從學校層面來看,專職教師的工作大多是圍繞著“職稱評定”展開,注重對自身教學能力、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大多高職院校未將專職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納入職稱評審條件或考核比重偏低,且缺乏配套的激勵政策,使得專職教師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從企業層面來看,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資金規模、融資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偏弱,由于產教融合前期投入較大,投資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再加上政府配套激勵政策缺乏,企業與學校權責利不清晰,影響了產教融合的效果。
四、產教融合背景下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一)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大數據與財務管理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礎。隨著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財務相關崗位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大數據應用早已融入財務工作的各個環節,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除了應具備扎實的財會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外,更為重要的是應具備應用大數據分析、處理財務相關問題的能力,這無疑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鑒于此,高職院校應及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陳舊過時的課程體系,深入調研行業、企業對財會人才的具體需求,從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符合數字經濟發展要求的全新課程體系。一是對標企業對財會相關崗位的具體用人標準,全方位構建以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目標“崗、課、賽、證”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二是增加大數據應用、計算機語言、信息共享、“互聯網+”等課程的學時占比,并注重其與財會理論課程的交叉融合,重點培養學生應用大數據分析解決財務問題的能力;三是將部分專業理論課程,如“財務報表分析”“審計學”等調整為“理實一體化”課程,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著重培養學生應用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3]。
(二)深化教學改革,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已無法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高職院校必須緊跟時代需求,針對大數據與財務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特點,深化教學改革,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一是在理論教學中,改變過去以書本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以企業實際案例分析為主,重點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在實踐教學中,高職院校應與合作企業聯合設置實踐教學課程,讓企業教師深入到實踐教學的一線,時刻啟發學生與相關理論知識相聯系,達到對理論的認知在實踐中升華的效果;三是校企合作企業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真實的行業、企業及崗位,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后更快適應工作。
(三)深化產教融合、打通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任督二脈”
1.建立高效的校企溝通合作機制
高職院校與校企合作企業可以組建產業學院,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并聯合制定產業學院規章制度及人才培養方案,確保產業學院的正常運行。校企共建共享技術實踐資源,協同進行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建立合理的科研獎勵辦法,優化內部機構設置,建立多元聯動的產教融合保障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出臺科研獎勵條例,提高教師科技服務水平;優化機構設置,提高管理效率與服務能力,促進產教融合的進一步發展[4]。
2.加強校企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平臺
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應加大共建教學實踐平臺的建設投入,探索建立實訓平臺市場化運作機制,形成內生良性發展循環。校企雙方應充分溝通,科學論證,設置科學、合理的實訓項目,切實提高學生實踐水平而不是流于形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降低企業再培訓成本,實現校企雙贏。
3.加強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高職院校應加大對高水平“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引進力度,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待遇,并且在職務和職稱晉升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建立科學的 “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對于不滿足“雙師型”教師要求的專業教師,合作企業應提供相應的培訓項目和實踐崗位,對于教學能力不足的企業教師,高職院校應提供相應的培訓項目,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四)深化產教融合,加大制度與經費保障力度
政府應出臺政策,將產教融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支持和引導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育人,為社會培養更多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一是政府應完善校企協同育人制度,明確學校和企業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中的權責,促進校企合作長效有序進行;二是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產教融合的資金支持力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三是地方政府應支持高職院校針對當地產業特色和企業需求,在產業園區內建立專業人才培訓基地[5]。
結束語
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舉措,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而深化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和企業應“雙向奔赴”,不斷完善產教融合機制,消除產教融合發展的障礙,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精準服務國家與地方社會經濟及產業發展戰略,為我國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馮燕春,薛曉宇.網絡安全人才職業化培養的創新與探索[J].中國信息安全,2023(6):28-30.
[2]袁曉華,張淼.產教融合視域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35(10):19-21.
[3]潘麗華,王莉莉.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郴州市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6):234-236.
[4]王君君,朱曉培.深化產教融合的路徑與探索:以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農機,2022(4):99-100.
[5]賀佳婕.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上海商業,2022(10):170-172.
作者簡介:葛競(1981— ),男,漢族,重慶人,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正高級經濟師,碩士。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宏觀經濟。
石應洪(1986— ),女,漢族,重慶人,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正高級工程師,碩士。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財務管理。
何伊麗(1990— ),女,漢族,重慶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