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嵐
【摘? 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已經成為各學段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強化與各學科的協同教育效應,充分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而中小學音樂課程作為美育的重要科目,也應充分擔當起全面育人的重要責任,不斷升華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為此,探究中小學音樂課程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開發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成為當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關鍵課題。文章將著重圍繞中小學音樂課程教育展開分析,梳理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價值,并論述具體的實踐原則和實踐策略。
【關鍵詞】 中小學;音樂課程;思政教育;以美育人;評價體系
音樂這門美育學科,已然成為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重要組成科目,擔負著培養學生藝術素養以及各項未來發展所需關鍵能力的重任。尤其在新時代下,課程思政理念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并提出了與學科教育相融合的要求,音樂學科也應堅持貫徹落實思政教育理念,升華以美育人的總體目標,落實立德樹人重任,為健全學生人格及品質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主動探究中小學音樂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入原則、融入策略勢在必行,這是深化學科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
一、中小學音樂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
(一)豐富學科教學內容
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之中,大多從教材出發,篩選優質教學內容。而隨著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對音樂學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僅僅依靠教材開展教學活動,不僅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容易局限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隨著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充分打破傳統教學的困境,豐富學科教育教學內容,尤其思政教育內容較為廣泛,能將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其他先進文化類型,滲透其中。而且教師還可在融入思政教育內容時,適當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或其他先進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能帶來更為直觀,更為新穎的學習感受。
(二)升華以美育人目標
思政教育走入中小學音樂課程,還將進一步升華音樂學科,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相較于單一的音樂課程教學而言,適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思維智慧。尤其諸多音樂曲目,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道德智慧,學生在開展學習的活動中,將漸漸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達到精神及素養的綜合提升,漸漸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少年。這樣一來,原本單一的音樂教育活動,在思政元素的滲透下,猶如注入了新的靈魂和生機,煥發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活力,提高了整體的教學價值,實現了對學科育人價值的升華目標。
(三)落實立德樹人重任
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已不再單純停留在智育層面上,更應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影響價值,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方能適應社會提出的更高要求及標準。音樂學科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科目之一,擔負著美育的根本重任,其內部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融合思政教育的良好切入點,更是落實立德樹人重任的關鍵教育路徑。為此,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首當其沖,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充分運用音樂教育課程資源優勢,完成與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目標。同時在音樂學科的思政教育融合背景下,還將充分培養學生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將立德樹人重任貫徹落實到底。
二、中小學音樂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在中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科教育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遵循主體性原則,即使是融入思政教育,也仍充分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一切教學活動,從學生基本學情出發。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重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喜好,主動挖掘教材中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要素,并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音樂和思政教育的距離。而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中,也應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以更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入手,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此外,教師應在音樂課堂上,重視為學生預留獨立的思考和交流探索空間,讓學生能夠認識自身,發掘自身的潛力和優勢,在與其他學生交流之中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樣能達成的融合教育成效自然事半功倍。
(二)適度性原則
除主體性原則外,思政教育的滲透也應遵循適度性原則。中小學音樂課程作為重要的美育科目,在教學目標上與思政教育有一定的重合,但二者的差異仍然存在。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遵循適時適度原則,融入思政教育,既要保證音樂學科的教學成效,也應堅持有效滲透思政元素,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培養。一方面,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選擇合適的時間段或合適的切入點,引入思政教學內容,讓學科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另一方面,教師所選取的內容還應充分與學科教育相融合,不能生搬硬套,隨意選取,反而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觀感受所能達到的融合教育成效將大打折扣。
(三)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是指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課程的教育過程中,仍然要始終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為導向,所開展的各類教學行為,均要為達到這一目標所服務。而思政教育的滲透和融入也要具有一定的目標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便應充分考慮整體教學的安排,思考課上教學需要達成的整體目標和成效,這樣才能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時,循序推進思政教育的融合開展。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也應重視以目標性原則為主,合理滲透過程性評價,逐步評估學生在課上的學習表現,進而調整課堂教學策略,確保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實現音樂素養及思政品質的全面提升,為學生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所需的優秀青少年夯實根基。
三、中小學音樂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立足音樂教材,深挖融合教育資源
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先要深挖融合教育的資源和素材,為教師課上開展教學活動提供重要依據。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材已然成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一切教學活動應堅持從教材出發,立足教材挖掘融合教育的切入點。且重新修訂過后的音樂教材內部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且與學科的融合度較高,能巧妙畫出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心圓”,提升音樂學科的育人功效。
例如,音樂教師在學期初試便仔細研讀音樂教材,從中篩選出適用于開展思政融合教育的音樂篇目和素材,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建立思政融合教學資源庫,將每一個音樂篇目與思政教育融合點清晰羅列出來,并配以相關的教學素材。如在《牧童短笛》這首曲目教學中,教師通過學情調研發現學生多數了解此首作品,并且還能隨著伴奏哼唱,但對曲目的整體認知度仍然有限。為此,教師從前期預設的教學資源庫中,篩選出該首曲目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性素材,將其作為課上教學設計的關鍵要素,設計關鍵教學活動,活動一:以鋼琴曲A部的主題樂段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細心聆聽,體會讀譜畫譜等操作,對我國的五聲音階有所掌握;活動二: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探究本首曲目的旋律節奏,感受我國對唱演唱的形式特色。活動三:了解曲目創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該首曲目的創作背景。如此,通過立足音樂教材,教師從不同曲目中挖掘與思政教育可以相融的切入點,能夠激發起學生對音樂曲目的熱愛之情,形成藝術創作的工匠精神。
(二)品讀歌詞文本,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音樂學科的教育中,很多音樂曲目蘊含了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師可堅持帶領學生一同深入品讀音樂文本,感受其內在豐富的精神內涵。尤其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有諸多音樂篇目,適用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情澎湃的曲目類型,能在無形中激發起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喚醒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教材,并在進行相關篇目的授課時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目標。
例如,在小學音樂教材之中富含諸多歌唱祖國發展的音樂作品,如《東方之珠》《我的中國心》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祖國發展的繁榮昌盛,這對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樹立文化自豪感,具有極大的價值,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切入點。為此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一同品讀其創作的歌詞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傳遞到情感。如在《我的中國心》曲目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歌詞隨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歌曲中反復演唱的是哪個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而學生在品讀歌詞文本后,能輕松回答教師,歌詞中反復吟唱“中國心”,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深厚愛國之情。隨后教師帶領學生深層次聆聽、演唱,反復練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曲目中,對祖國大好山河和家鄉親人的贊美與思念。
(三)創新教學實踐,深化思政教育成效
音樂學科在與思政教育融合期間,教師還應適當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既能達到豐富學習體驗的目的,也能強化思政融合滲透的教育成效,真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而實踐活動的創設,能在無形中喚醒學生對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并深入思考音樂學科背后獨特的育人價值。尤其在各類與教學資源相結合的實踐活動下,教師要重點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滲透,用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在實踐之中強化思政品質,領悟歌曲背后的優秀思想內涵。
例如,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歌唱比賽、參觀研學活動等。同時還應重點在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帶領學生體會紅歌的思想內涵。如在國慶節日期間,教師可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或音樂劇,也可在校園組織的文藝匯演上,引導學生編排愛國主義的音樂節目,讓學生能夠通過不斷的實踐加深思想認知。如學生在文藝匯演中,選擇了《我和我的祖國》這一紅色經典合唱曲目,在模擬排練以及實際演出活動中,有效達成了思政教育的綜合目標。
(四)完善評價體系,促進教學總結反思
音樂學科的教育工作,教師應重視做好教學評價的完善工作,促進教學總結與反思,尤其在與思政課程融合教育時,通過完善多元評價指標,能夠識別出教育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為后期不斷改進和優化融合教育提供參考依據。在制訂教學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時,教師要兼顧音樂學科和思政教育的多元目標,對學生課上的學習成效進行考量評價。
例如,在《東方紅》曲目教學結束后,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評價時,為學生發放了學情評價表,嘗試用過程性評價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要求學生做出自我評價,隨后交由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在評價表上,細分了音樂教育板塊和思政理念培養板塊,如音樂專業知識則主要以學生素養技能和成果作為考量標準,而在思政學情評價板塊則以價值觀念的形成,音樂創作情感的認知等指標為主。最后,教師基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基礎上,給出本節學習活動的綜合性評價。客觀評估學生在本首曲目受教育期間,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效果,學習中態度思想和行為的變化。如此通過不斷完善評價體系,融入過程性評價要素,能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之中積極做出反思,了解自己的學習不足之處,教師也能靈活調整后續教學方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音樂科目的教育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重任,升華以美育人的學科價值,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手段,尋求與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的切入點,創新教學形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總結反思,真正實現音樂學科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的綜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