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化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文章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從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入手,梳理了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現存問題與原因,從基于大概念明確教學目標、基于大情境優化組文方式、基于大任務優化活動設計三個方面,提出了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要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大單元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6-0052-03
語文大單元教學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基于整體、系統思維,整合并組織單元學習內容,設計真實情境任務,注重學習資源整合,讓學生通過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習得,再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實現對知識與技能的概念性理解,借助大概念遷移,強化協同思考發展,實現現實問題解決的新型課程教學范式。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范式的內涵
相較于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是基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出的教學范式[1]。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講解一篇課文或者一個知識點,
忽視了局部與整體和課文與課程的聯系,導致學生對知識難以形成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與認知。而大單元教學能夠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緊密結合學情,突破當前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學科知識零散與學生學科能力不足的局限,有效優化教學方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就教學單位而言,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以課為最小單位”轉變為“以大單元為最小單位”;就目標而言,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應試為主”轉變為“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就立場而言,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就特點而言,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知識碎片化”轉為“結構化學習”;就課程內容而言,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少而淺”轉為“廣而深”,且具有結構化的特點;就思維層次而言,大單元教學從傳統的“多維低階思維”轉為“高階思維”。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新特點
(一)教學組織結構更加嚴密
有序教學的前提是確保教學組織的嚴密性和規范性。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從整體視角出發,對教學目標和任務進行合理安排,對教學情境和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對教學資源與教學評價進行科學規劃。
(二)教學過程更加系統化
傳統的課時教學往往存在知識碎片化與零散化、課程完整性虛化與弱化等問題。而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能從整體視角對教學內容與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科學統籌知識技能,使教學更契合學生日常生活,實現教學過程的系統化。
(三)教學目標聚焦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是大單元教學的根本宗旨。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導向下,為探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規律,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和創設的教學情境應始終聚焦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要確?;A教學目標實現,又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持續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要點
(一)基于大概念明確教學目標
大單元教學目標要以核心概念為基礎,采取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項目式學習等方式,積極推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2]。教師在提煉核心概念時,應緊密結合人教版教材的雙線編排方式、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需要。
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根據單元導語提煉的單元主題為“藝術之美”。根據新課標指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在于借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通過想象體驗和感悟藝術之美。因此,教師應以“審美創造”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實現審美素養的升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提煉該單元的核心概念,并設計相應的閱讀、思考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藝術之美,體驗藝術魅力。此外,教師要讓學生在感悟藝術之美的過程中形成支架,在相應的文本語境中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悟藝術之美?;诖?,結合上述分析,教師可將本單元大概念確定為“想象是學生開啟藝術之美的金鑰匙”。
在制訂大單元教學目標時,教師要確保問題真實,幫助學生習得知識,發展學習能力,在實踐中遷移、檢驗和應用知識。因此,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是采取形式多元的閱讀方式,引領學生加強文本閱讀,并做好文本補充,引領學生初步感受和理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表現的形式多元的藝術美;二是精準解讀和理順課文內容,通過閱讀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展開聯想,采取講故事、表述視聽感受、文化追溯等方式,感悟多元豐富的藝術美;三是欣賞不同的文化藝術作品,在想象與聯想中,將所想畫面、場景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三個目標聯系緊密,以“感受與理解”為切入點,以“想象與體驗”為實踐,以“遷移與表達”為應
用。三者對應基礎、核心教學目標和提升,既能使學生實現由外向內再向外的深度學習,又能在學生審美經驗與能力形成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感悟藝術之美的過程中落實語文要素。
在設計單元目標時,教師既要有宏觀思維,又要融入微觀思維。教師提取大概念,基于宏觀視角對新課標的把握和對教材的精準解讀,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將深度學習融入日常學習與生活實踐中。而微觀思維的運用,則是緊密結合教材的內容與新課標的要求,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推動單元教學目標的落實。
(二)基于大情境優化組文方式
在提煉大概念且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應致力于大情境的建構,結合建構的大情境對單元內容進行重組,優化組文方式[3]。在建構以學科大概念為導向的教學大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細分為與學生學習活動緊密相連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使學生的學習內容高度契合實際生活。
仍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教師可設計一系列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音樂、繪畫和戲劇作品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藝術魅力;讓學生參與藝術創作,組織繪畫比賽、音樂創作比賽等。這樣的大情境不但藝術氣息十足,而且表現形式生動、具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本單元的閱讀提示與課后練習,在朗讀和背誦以及把握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感悟藝術之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探尋背景的前提下,學會講述文本故事,根據文本內容想象畫面,在視聽體驗和教師提供的生活鏈接下,完成藝術之旅。所以,本單元創設的大情境為“藝趣之談”,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為組文奠定基礎。
在依托大情境組文時,教師要以新課標為引領,科學制訂課程目標,充分解讀教學內容,并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深入研判,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強化學習要素聯動。這樣既能實現對教學內容的重組與補充,又可以達到良好的組文效果。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元,藝術氣息濃厚。從文體視角來看,本單元課文有文言文、敘事文、文藝說明文等多種體裁;從選擇視角來看,本單元課文的時間跨度大,從春秋時期到當代中國,空間上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這些課文可以確保學生感受藝術之美的渠道和方式更多元,使學生的審美體驗也更有深度。
在“藝趣之談”這一大情境下,教師要更注重結合藝術形態組文,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重構[4]。例如,《伯牙鼓琴》和《月光曲》均屬于含有音樂藝術元素的作品。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和串聯的方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作品蘊含的音樂美。在教學《書戴嵩畫?!窌r,教師可以將其與學生已經學過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進行串聯,讓學生更深入地感悟繪畫藝術的魅力。在教學《京劇趣談》時,教師可以引入《聽戲》作為閱讀補充,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通過這些多元化、多路徑的內容調整,
教師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藝術形式的感受和體會,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基于大任務優化活動設計
在設計“藝趣之談”大情境的大任務時,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教學目標與教學需求,具體任務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發掘藝術美,即從各種藝術形式中選編具有代表性的文藝性說明文,以展示藝術的多樣性和美感;第二,呈現故事美,即收集和整理藝術家的傳奇故事,通過講述他們的經歷和成就,展現藝術的魅力;第三,傳遞美,即組織和展示藝術體驗與藝術鑒賞的成果,讓學生深入了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價值。
根據確定的這三個任務,教師可以對任務活動進行優化設計。對于發掘藝術美這一任務活動,教師可以主要圍繞“藝術的概念”“課本的藝術”“藝術專用名稱的收集與理解”三個視角設計。對于呈現故事美這一任務活動,教師可以主要圍繞“故事的內容”“故事打動人的美”“故事的朗讀與講述”三個視角設計活動。對于傳遞美這一任務活動,教師可以主要圍繞“樂曲美聆聽”“想象與寫作”“精美書法與畫作賞析與介紹”“藝術研究與學習和展示”展開。
(四)活動實施要點
在實施大任務活動時,筆者針對“發掘藝術美”的任務開展了以下活動:
在“藝術的概念”活動中,師生共同探討了藝術的內涵。教師通過單元導語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藝術的定義和范圍,并引導學生列舉自己欣賞和接觸過的藝術形式。學生還探討了課文的藝術形式和對課文的初步印象。
在“課本的藝術”活動中,學生了解了所組文本的藝術形式,并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單提取與藝術相關的信息。學生了解了課文中描述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及其創作背景,并初步感受到了藝術的美感。
在“藝術專用名稱的收集與理解”活動中,學生基于生字新詞和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尋找與藝術相關的專業術語和成語。同時,學生可以結合具體的語境和多媒體資料(如圖片、視頻等),加深對這些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并在特定的語境中運用這些詞匯,深入感受不同藝術詞匯特有的藝術韻味。
針對“呈現故事美”的任務,筆者還組織學生開展了以下活動:
在“故事的內容”活動中,學生利用學習單、思維導圖提取關鍵文本信息,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
在“故事打動人的美”活動中,學生深入了解課文中的音樂、繪畫和書法等藝術作品,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感悟課文中所描述的畫面美和場景美。
在“故事美的朗讀與講述”活動中,學生將文本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細節描繪出來,在深情朗讀和生動講述的過程中,彰顯內心所體會的美。
針對“傳遞美”的任務,筆者還組織學生進行了以下實踐活動:
在“樂曲美聆聽、想象與寫作”活動中,學生沉浸在音樂中,聆聽優美的樂曲,感受音樂所傳遞的美感。學生觀察和分析音樂中的節奏、旋律和樂器運用等元素,并將其轉化為文字進行寫作。
在“精美書法與畫作賞析與介紹”活動中,學生欣賞精美的書法和畫作,了解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和技巧。學生分析畫作中的色彩、構圖和線條等元素,
以及書法作品中的字形、筆法和章法等要素。
在“藝術研究與學習和展示”活動中,學生展開了藝術研究,了解了不同藝術形式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和審美價值。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踐創作等方式進行學習,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
這些活動旨在使學生通過沉浸式的感受深入體驗藝術之美,強化對“想象在藝術美中是重要的表現形式”的理解、遷移與運用,為后續藝術審美活動成效的提升注入強勁動力[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刻解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范式的內涵,結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特點,通過提取的大概念明確教學目標,通過設計大情境不斷優化組文方式,再結合大情境設計大任務,優化活動設計,不斷提升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郭曉雯,代建軍.大概念統攝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3(33):100-104.
陳莉.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基于“教為不教”的理論視角[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3(21):22-24.
郭玉春.整合知識點 創設大情景: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J].讀寫算,2023(29):49-51.
蔡偉明.大單元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策略單元教學設計新探[J].新課程研究,2023(23):34-36.
薛如芳.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實踐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22): 47-49.
作者簡介:景向斌(1978.10-),男,甘肅鎮原人,
任教于鎮原縣平泉鎮景家小學,一級教師,??茖W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