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設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游戲活動,正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有效載體,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教師應當組織科學、合理的教學游戲,更好地作用于課堂教學,使數學課堂能夠更加高效。文章針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教學游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游戲;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力求把游戲元素融入課堂,讓學生盡可能從感官上來認識新知識,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開展教學游戲,教師與學生交流、合作,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更好地發散思維,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濫用游戲、量多質低等問題非常常見。過分的強調游戲會導致教學效果不夠顯著;游戲形式的傳統、單一,也會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游戲活動組織混亂,則難以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事實上,合適的游戲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有利于新授課的開展。下面對如何有效開展游戲教學進行探討。
一、教學游戲目的要明
教學游戲就是將游戲元素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學游戲的設計應當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科學開展,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以新穎的形式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對課堂學習充滿興趣。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四年級下冊“小數點搬家”一課時,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教師可以借助“摸耳遮眼辨左右”的游戲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向進行辨別,感悟小數點移動后小數的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游戲被賦予了教學意義,具有較明確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游戲設計要精
1. 求新
教師需要不斷發揮創造力,優化教學游戲,為學生帶去新鮮感。巧妙構思的游戲設計,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從而高效地掌握相關知識。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軸對稱”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先出示了一幅人臉圖(一雙大小不一的眼睛和一只耳朵),學生哄堂大笑,然后教師說:你們為什么笑呀?學生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追問:那同學們認為眼睛應該怎樣畫才更好看呢?學生回答:眼睛的大小要相似,位置要對稱。接著,教師讓學生玩“貼耳朵”游戲,貼好后驗證,通過對折讓學生描述人的面部特征。由此,學生能夠通過游戲認識到軸對稱的內涵。
2. 求變
教師應當靈活地變化游戲的形式,并且在游戲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自主探索,以更加積極的狀態融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看一看(一)”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用鑰匙開鎖”“將水果裝入對應的果籃”“信鴿送信”等游戲活動展開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尋找對應物體,始終對游戲活動充滿熱情,積極地探索數學知識。
三、教學游戲組織要嚴
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對游戲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說明,制訂一系列的規則,以此規范學生的游戲行為,保障游戲的高效開展,并且對最終的游戲結果進行評價。在組織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游戲規則與教學任務相結合,通過耐心地引導,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游戲規則,并且在游戲規則的指示下進行游戲。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歌手大賽”一課時,為了鞏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男生和女生兩組,開展“奪紅旗”游戲。教師先向學生明確游戲規則:班級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每組各派1名學生板演所選題目。在板演之前,兩人先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比賽,獲勝者可以先在黑板上遮住的6道賽題中優先選擇3道題,余下的3道題留給另一個人,看誰計算得又快又對,就能得到一面紅旗。板演學生在拿到粉筆后,等教師發出“開始”口令,先揭開遮住的紙后再做題,其余學生既要做觀眾,為同組學生加油,又要做裁判,靜靜地想,仔細地看,比一比哪組做得又快又對。游戲結束后,教師對整個游戲過程進行評價,對表現優秀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對有明顯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同時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四、教學游戲運用要巧
教學游戲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并不是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因此,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等,科學地選擇與應用教學游戲,使數學教學更加高效。
1. 課前開展教學游戲
在授課前進行游戲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并且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正式學習新課前設置這樣的游戲:出示3個不透明的袋子,每個袋子里面放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的6個球(1個袋子里面放6個紅球,1個袋子里面放6個黃球,1個袋子里面放4個白球、2個黃球)。教師將學生分為3組,每組各分1個袋子,然后讓各組的小組長安排6個人從各自小組的袋子里摸球,每人摸一次球,記錄摸球結果后,再將球放回袋子里,其他學生監督,摸到黃球最多的小組獲勝。一輪游戲下來,有的小組6次都摸到紅球,有的小組只摸到2個黃球,其余4個都是白球,而有的小組次次都摸到黃球,怎么會這樣呢?此時,教師讓小組把各自袋子里的球都拿出來,說一說各小組的發現。這樣,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含有“陷阱”的游戲中,通過分析游戲的不公平,幫助學生理解了“一定”“不可能”“可能”三個概念,為本節課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接下來的設定游戲規則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之前建立的三個概念進行設計,這樣學生不僅學得輕松愉快,而且知識掌握得也牢固。
2. 課中開展教學游戲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握課堂進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游戲,調整課堂節奏。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探索活動: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3的倍數的特征后,教師可以組織游戲,游戲規則為:每名學生都有0 ~ 9共10張數字卡片。教師和學生分別展示1張卡片,目的使2張卡片組成的數字是3的倍數。以教師出示卡片8為例,學生也出示1張卡片并講一講解答過程。有的學生出示卡片1,理由是:8 + 1 = 9,9是3的倍數。教師升級游戲難度,出示2張卡片,學生出示1張卡片,使組成的三位數是3的倍數。以教師出示卡片4和卡片0為例,學生分別出示了2,5,8。這時教師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卡片都對嗎?為什么?通過游戲的科學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 課后開展教學游戲
課后總結,鞏固知識點。教師開展教學游戲,可以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實現高效教學。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倍數與因數”課末時,教師開展教學游戲幫助學生鞏固這節課所學知識。教師出示數字“5”,要求學號是“5”的倍數的學生起立;出示數字“3”,要求學號是“3”的倍數的學生起立;出示數字“2”,要求學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起立。最后,教師對余下的學生提問:現在老師出示一個什么數,是你們學號的因數?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1。至此,全班學生都已起立。通過這樣的游戲,使學生檢驗、鞏固了所學知識,課堂教學韻味無窮。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教學游戲時,教師要將多樣性、規范性、合理性等作為基本原則與前提,要“戲”出有因。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趣味性的游戲中對數學知識進行挖掘,享受課堂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靜. 數學游戲的教學價值及實施[J].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1(3).
[2]劉慶芬. 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華夏教師,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