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
摘? 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正穩步向前推進。文章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立足點,在深刻把握語文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群文閱讀,增強文化自信意識;讀寫結合,提高語言運用水平;小組合作,促進思維能力進階;情境教學,強化審美創造能力的教學策略。通過以上策略優化語文閱讀教學,從而增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精準性和實效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核心素養視域下,以閱讀為載體、為渠道,有的放矢地展開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育人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還能夠讓學生的心靈通過閱讀得到洗禮、精神通過閱讀得到升華、情操通過閱讀得到陶冶。基于此,本文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展開探析。
一、語文核心素養內涵的解析
一般情況下,可以將語文核心素養解讀為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在廣義上,語文核心素養共由四個維度組成,分別是能夠體現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水平的“語言運用”,能夠體現學生思維水平的“思維能力”,能夠體現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審美創造”,以及能夠體現學生文化意識的“文化自信”。
語言運用素養指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所形成的良好語感,所積累的個體語言經驗,所發展的語言文字運用意識和能力,以及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產生的深厚情感。思維能力素養指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學科知識、解決語文學科相關問題過程中的認知表現,有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之分。低階思維主要包括理解記憶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高階思維主要包括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審美創造素養指學生在鑒賞、評析語言文字和文學作品過程中所獲得的豐富的審美經驗,并能夠積極、主動運用語言文字感知美、發現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也包含學生高雅的審美情操、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文化自信素養指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對中華文化所形成的高度認同和堅定信心,是學生能夠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的體現,也是能夠主動借鑒與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完善、豐富中華文化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底蘊。
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是一個整體。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穩定、持續的綜合發展,肩負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重要職責與使命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學會善假于物和審時度勢,將語文核心素養更好地滲透、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科獨特育人價值的作用下實現全面發展。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
結合讓·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知小學生的認知需求會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筆者將眼光聚焦在中、高年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上,以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依據,探析能夠有效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路徑。
1. 群文閱讀,增強文化自信意識
教材中有很多培養與塑造學生文化意識的教學內容,但是受教材篇幅、課堂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化育人功能仍然有較大的開發空間。為了保障小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意識的形成,教師要積極突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以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為主題,引導學生展開“1 + X”群文閱讀實踐。教師可以通過將更多的教學資源引入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讓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意識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與視野的開闊得到增強。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以課文中涉及的紅色革命文化為主題展開“1 + X”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向學生推薦與紅色革命文化有關的文章,如《小英雄雨來》《朱德的扁擔》《少年游擊隊》《飛奪瀘定橋》《紅星照耀中國》等。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可以更好地重溫中國紅軍的崢嶸歲月,在拓寬閱讀面的同時,更深地領悟紅軍堅韌不拔、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精神品質,并受此影響積極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2. 讀寫結合,提高語言運用水平
語言運用包括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組織和表達等多項內容,而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更集中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語言經驗的積累上。為了讓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得到綜合發展,教師要基于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構建讀寫一體化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在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良性循環中獲得持續提高。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三步閱讀法”把握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品味課文語言特點,并仿寫課文,積累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第一步,通讀、泛讀。通過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觀潮》這篇課文主要敘述了作者的一次觀潮經驗,描寫的是錢塘江大潮從潮起到潮落的雄偉壯觀景象。第二步,理讀、劃讀。教師先讓學生理讀,明晰《觀潮》這篇課文是“總—分”結構,全文共五個自然段,內容上可以劃分為“概括介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四個部分;再讓學生劃讀《觀潮》這篇課文中五個自然段的關鍵句,把握各部分的主要內容:開頭點題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主要寫潮來前的安靜與觀潮人群在等待江潮;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主要寫潮來時的景象;第5自然段主要寫江潮退去后的場景。第三步,精讀、研讀。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錢塘江大潮為什么會被稱為“天下奇觀”?“奇”在哪里?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在第2 ~ 5自然段的分析上,讓學生將“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個部分中寫得形象生動、能夠體現出錢塘江大潮神奇之處的詞語和句子勾畫、批注出來,以此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錢塘江大潮的靜謐之美、澎湃之美和朦朧之美,理解“天下奇觀”一詞形容的準確。完成閱讀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從自身的閱讀感受出發,在第2 ~ 5自然段中任意選擇一段進行仿寫,用準確凝練、生動形象的詞語和句子將潮來前的風平浪靜、潮來時的洶涌澎湃和潮退后的深遠意境描繪出來,從而在有效深化學生閱讀感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同時,促使學生通過仿寫課文得到寫作經驗的積累、寫作技巧的豐富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進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3. 小組合作,促進思維能力進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具有積極作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自由、民主的交流氛圍,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疑難之處、困惑之處進行分析與探討,讓學生在大膽質疑、合理批判中得到思維的發散與活躍,進而實現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有效進階。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掌握與理解田忌賽馬的故事后,向學生提出“田忌是如何在賽馬比賽中取得勝利的?孫臏是如何安排馬的出場順序的?從孫臏的計策中可以發現怎樣的謀略?除了孫臏這一謀略家外,你們還知道哪些謀略家?”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與啟發下展開小組合作,進行交流與探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兩組撲克牌,一組是紅心3,9,K,另一組是梅花2,8,Q,讓學生用這兩組撲克牌效仿課文中孫臏的計策與方法開展小組游戲,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深刻領會孫臏的足智多謀,促使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規。當學生查找謀略家的資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項目化閱讀學習任務,讓學生從歷史典故出發,搜集、整理鬼谷子、張儀、陳平、諸葛亮等謀略家的資料信息,并以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展開小組合作交流,分析以上謀略家的性格特點。如此,學生不僅能夠通過小組合作更好地理解孫臏謀略的高深莫測,獲得思維能力的鍛煉與提高,還能在搜集、整理信息資料、講述歷史人物經典故事的過程中得到閱讀視野的開闊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進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認知水平的提高。
4. 情境教學,強化審美創造能力
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主要來源于對文學作品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的感知與體會。然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初期,多數小學生在實際的語文閱讀過程中局限于淺層化閱讀問題的思考上,無法從閱讀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為了讓學生在文學作品獨特魅力的感染下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并生成創造美和表達美的審美創造意識,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真實閱讀情境,讓學生與文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主動從語文閱讀中汲取養分,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程導入階段引導學生談論自己印象中的晉西北地區景象,然后以學生的回答為引,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黃沙漫天、狂風怒號、寸草不生的戈壁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想象晉西北地區人民生活環境的惡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抓住教學時機向學生提問:如果在晉西北地區有一片樹木成蔭的綠洲,而且是人為創造的,你們認為可能嗎?如果用一個詞語形容這一情況,你們認為最準確的詞語是什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答案“奇跡”,實現自然流暢的課程導入。此后,在引導學生閱讀《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到“奇跡”的意義,感知課文中老人與日月同輝、與山川共存的“青山不老”精神,教師可以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展示老人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植樹造林的影像和這片綠洲與黃土、黃沙的對比圖片,為學生創設真實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走進課文,沿著作者的腳步走進晉西北,感受晉西北地區環境的惡劣;走進老人的小院,旁觀老人早出晚歸;走進山溝,與老人一同看山、看樹、看土,最后在村口與老人道別,默默看著他的身影隱入綠風蕩漾的小院。由此,學生不僅能夠在閱讀教學情境的作用下更好地認識到課文中老人以其老弱之軀在窮山惡溝中植樹造林的不易,而且會對老人的堅持、信念和意志生成別樣的感悟,產生情感共鳴。以上教學過程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贊頌綠洲風景之美的同時,對老人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青山不老”品格美和意志美產生敬佩之情,進而積極挖掘與開發生活中的真善美,樹立起求真、向善的偉大理想與信念。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不僅要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各個組成維度形成客觀且清晰的認識,還要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與優化創新,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逐漸增強文化自信意識,提高語言運用水平,促進思維能力進階,強化審美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進而在真正意義上保障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落地。
參考文獻:
[1]高思怡. 領略閱讀風景? 培育核心素養: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指導策略[J]. 小學生(下旬刊),2022(12).
[2]馬春福.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2(36).
[3]常翻翻.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 試題與研究,2022(34).
[4]林露. 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 華夏教師,2021(35).
[5]林佳.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