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權


[摘? 要]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整理與復習”,是小學階段數學的總復習課,不僅僅是基礎知識的再現與基本技能的再提高,更是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再豐富、再積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基于學生發展的總復習課,應以生為本,彰顯教育的“溫度”;透析教材,確保目標的“精度”;巧用方法,降低思維的“難度”;擴大外延,拓展復習的“寬度”;突出創新,挖掘知識的“深度”。
[關鍵詞] 數學核心素養;整理與復習;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標準》)用“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表述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確立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學習目標。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整理與復習”,是對小學階段全部知識點的系統梳理與回顧,通過連點成線,串線成面,為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數學認知結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基于學生發展的總復習課,不僅僅是對基礎知識的再現與基本技能的再提高,更是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再豐富、再積累。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五度”,努力促進“三會”的達成。
一、以生為本,彰顯教育的“溫度”
《標準》用核心素養來表述課程目標,充分體現了課程“目中有人”。由此可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應貫穿教學始終。總復習課,應是學生的自主整理課,而非教師的知識梳理課。傳統的復習課中,多數教師不是“題海戰術”就是“一講到底”,學生成了老師統一指令下被動的“機器”,課堂往往沒有生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素養的培育。“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載體,教師在學生與知識之間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要徹底摒棄教師的“一言堂”和學生的“滿堂練”,利用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把“整理與復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
以生為本,把握學情是關鍵。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在“整理與復習”課前,教師應當依據數學知識內在邏輯規律和呈現特點,利用各種手段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搞清楚還有哪些概念比較模糊,還有哪些方法不夠熟練,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而富有個性地整理、建構知識網絡,使學生將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又順應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透析教材,確保目標的“精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好“整理與復習”課的前提是精準定位復習課的核心目標。目標的精準,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教與學的“聯結點”,更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完美統一。教師要依據《標準》的精神,反復深鉆教材,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通曉“整理與復習”的價值功能,結合學生的學情,精準定位復習的核心目標。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整理與復習”單元共被分成五個板塊,依據《標準》的劃分領域編成相應的四個板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并從數學的現實意義出發,單列出了以“探索規律”內容為載體的“數學思考”板塊。雖然知識涵蓋全面、系統,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據每個板塊內容自身的特點精準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見表1),突出重點,充分凸顯“整理與復習”的價值功能。
三、巧用方法,降低思維的“難度”
“整理與復習”課的第一要義是“理”,只有基本概念、方法策略“理”清楚了,知識結構才有條理,知識網絡才清晰,從而降低學生理解、記憶的思維難度,以便學生達到能夠熟練綜合應用的目的。因此,總復習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知識的呈現規律和特點,注重引導學生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自主整理。比如,“數的認識”可以結合數軸整理;“比和比例”適合提供“導學單”整理;“數的運算”中運算定律需要分類、對比、辨析,因此適合列表整理;“圖形的認識”中對于周長和面積公式的推導適合畫思維導圖整理……當然,這也需要在日常的“整理與復習”教學中,教師逐步滲透此類整理方法,在學生自主選擇合適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充分展示、交流、辨析,在借鑒與反思中讓學生提升自主建構并能靈活選用整理方法的能力。
例如,在2020年春季六年級的線上教學中,圍繞“新冠肺炎”這一主題,學生運用所學的“統計與概率”知識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按照“選取題材,收集數據—制作統計表—繪制各類統計圖—分析數據,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建議或應該怎么做”的流程進行自主學習。這一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自主整理和應用知識,培育他們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
四、擴大外延,拓展復習的“寬度”
“整理與復習”的落腳點是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數學認知結構。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知識鏈”與“思維鏈”之間的“缺口”,并針對性地“補缺”;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知識的特點進行適度拓展,擴大知識的外延,以此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以教材為綱”的基礎上,還應從“超越教材”的視角去安排復習內容。不僅要對小學教材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與整理,將問題類化、結構化,還要適當了解初中教材及課外相關資源,弄清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從而擴大復習的外延,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
例如,在復習教材78頁的“解決問題”時,切忌就題論題,以點代面,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基本方法、解題策略,還應利用典型題的形式呈現小學階段教材涉及的解決問題類型——和差問題、和倍問題、差倍問題、歸一問題、歸總問題、倍比問題、植樹問題、雞兔同籠……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繼續深化專題訓練,將其拓展到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經濟問題、濃度問題等稍復雜的問題模型,從而開拓學生的數學視野,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突出創新,挖掘知識的“深度”
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這是一種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整理與復習”教學絕不是機械地對已學知識的再現和回顧,而是要在查漏補缺的基礎上,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得到提升,真正實現“溫故而知新”。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禁錮于書本和教學預案,千篇一律,應該鼓勵學生在內容、方法、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突出個性化、自主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創造性,還能讓學生對知識結構內在聯系的理解更深刻,真正從知識外延的梳理走向內涵的浸潤。
例如,教學“圖形的認識與測量”時,教材通過問題引領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學過的圖形進行分類整理:“我們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你能對學過的圖形進行分類嗎?”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看,是想利用圖形的外在屬性進行靜態的分類,從而讓學生對學過的圖形有較全面、系統的掌握。而從教材體系中圖形呈現的螺旋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從圖形的本質屬性進行動態分類(如圖1),讓整個圖形系統按“點—線—面—體”的方式呈線型遞進,就更有助于學生對圖形本質的理解和圖形系統的整體把握,助推其空間觀念的形成。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總復習課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著眼于整體的知識結構,著眼于數學本質的內涵與外延,多措并舉,內外兼修,讓學生從中體驗數學靈動的思想,為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和關鍵能力的發展提供“靈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