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p>

摘 要:“賽課”教學是理念和設計的展示,對常態課有著很重要的指引和導向作用.教師既需要觀摩學習,也需要反思總結.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課堂環節諸如板書、課堂小結等設計上,不能機械地模仿,還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好地將賽課中所傳達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去,服務教學.
關鍵詞:板書;教育技術;課堂小結
2023年江蘇省數學青年教師優秀課觀摩評比活動在鎮江順利落下帷幕,這也是筆者連續參加觀摩學習的第四屆賽課活動.
從這幾屆的現場觀摩、聽課,以及對實錄視頻的再學習,筆者發現,賽課教學在理念支撐與環節設計上似乎也正在慢慢形成一種固化模式.這些模式,有的可以成為常態課教學的有效參考,有的可能會成為常態課教學的束縛.因此筆者把聽課過程中的感受與困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反思整理成文,與讀者共同探討.
1?板書的“圍城”
數學偏重于邏輯和思維的訓練,抽象程度高,所以很多時候教師需要把思考和解答的過程用板書呈現出來.通過觀摩可以發現,在賽課中,幾乎所有的選手都有板書.板書對于數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細細想來,對于概念教學,板書什么,什么時候板書,卻又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例如在筆者所觀摩的《函數奇偶性》一課的教學中,很多選手都將函數奇偶性的定義原樣地抄在黑板上.這樣的板書是不是有必要呢?
對于函數奇偶性這一課,概念的建構有兩個重要過程:一是通過“形”的直觀感受來建構函數奇偶性的意義;二是通過思辨和抽象把這個概念用數學符號化的語言加以描述,從而達到“數”的理性回歸.所以,函數奇偶性這節課教學的主線到底是什么?是讓學生經歷一個由形到數的知識抽象和生成的過程,而這個主線也恰好是板書的設計出發點:
留在黑板上的內容并不一定是原始定義,這其中應該包含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分解與細化,對教學內容的重新解讀與再加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從直覺到理性的發展過程.
其實,無論是賽課教學,還是常態課教學,都不應該為了板書而板書,定義的板書也不應該只是照抄書本.同一個內容,冗余式的重復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板書需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解讀對知識點進行強化和重復,這樣才能促進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的有效建構.
2?教育技術的應用
在這幾屆的賽課中,沒有一節課是單純用粉筆加黑板來進行現場教學的,所有的課都有PPT演示.
PPT的作用是什么?PPT是用來綜合文字、圖象以及視頻,簡化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1].用過PPT的老師都會有這種感受,它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課堂教學的容量,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和形象的感官體驗.但是PPT也會帶來很多的束縛,比如課上學生一個充滿靈感的提問,一段有趣的自主探究,就會讓課堂的生成走出預設的框架,而此時的PPT就會成為一個累贅.這種情況在賽課中也不可避免,筆者在觀摩和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每屆的賽課都會有因為課堂的生成與教師PPT預設內容不一致所帶來的尷尬,或者是PPT被賽課老師不小心提前播放帶來的“劇透”惡果.所以,對于賽課教學而言,在課堂的預設和生成之間,PPT的作用和定位是什么呢?
除了PPT,幾何畫板也一直是賽課教學中的??停梢酝ㄟ^圖象形象地展示復雜函數的形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對于幾何畫板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作圖的動機和過程往往才是最重要的教學節點.比如函數奇偶性的教學中,如何驗證對稱性,并不是說用一個點在幾何畫板現成的圖形上左右拖動一下就能說明的.標出一個動點(x,f(x)),動態地展示它的對稱點(-x,f(-x))的軌跡,比較它與原函數圖象的關系,才能更直觀地反映出奇偶性在“形”上所表現出的特征,從而有效地過渡到數學符號的刻畫.在這個過程中,方案的制定、畫板的實際操作才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關鍵抓手.
在幾屆賽課的觀摩中,部分參賽者還利用了Pad進行教學,方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從課堂的呈現效果來看,優點很明顯,能直觀、實時地展現學生的畫圖和書寫過程,但是否對課堂效率的提升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呢?若將Pad與線上隨堂測驗相結合,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調整課堂節奏,或許可以成為提升課堂效率的一項有效措施.
信息化技術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育技術的加持下,電腦、平板、電子白板、實物投影等教學設備都已經成為很多教室的標配,如何瞄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賽課教學的定位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課堂的主體是誰?毫無疑問,無論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或者是高級別的賽課,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將知識落到實處.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滲透新課程的理念,抓住課堂中每個能提升學生素養的細節和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挑戰自己.然而在賽課過程中,少數教師的教學設計起點和立意過高,企圖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深刻理解幾百年才創立完善的數學概念與體系,這種出發點已經遠離了學生作為新知初學者的能力范疇,私以為是不可取的.認知是一個螺旋上升和撥亂反正的過程,教學要深入淺出,給學生留有興趣和思維的增長空間.
因此,當教師覺得一節課設計得很順的時候,需要去反思,這樣的設計對學生來說真的很順嗎?當教師覺得一節課挖掘得很深刻時,也需要去反思,學生能理解和接受這種深刻嗎?教學最可怕的事情是新知的教學打亂了學生原本清晰的知識結構.
同時,作為一堂好課,知識的獲得過程應該是愉悅的.國家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湛先生說:“好課要有三聲:課堂有笑聲,課后有掌聲,長遠有回聲”.對于數學而言,追求嚴謹和深度的同時多一點“笑聲”是不是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他們在課堂之外產生“回聲”呢?
4?賽課的課堂小結
無論是常態課,還是賽課,課堂小結都是必備的環節,但是這樣一個環節做得如何呢?賽課過程中,少數老師課堂小結比較匆忙,甚至有鈴響了之后才開始課堂小結的.小結的內容無非是“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或者是“這節課我們用到了哪些數學思想?”等等.這樣的小結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無法從容深刻地將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和學習感受表達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小結是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重要陣地,也是課堂教學應該長期堅持和優化的環節.小結的內容可以分成兩個主要部分.首先是知識與方法,學生要對知識和研究方法進行復述: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它和原來學過的哪些知識是相關的,新知識是如何發現和獲取的,研究的路徑是什么?其次是思維與體驗,可以是知識生成過程的體驗,也可以是知識生成之后應用的體驗:所學的新知識新方法中哪些對自己來說是最有價值的,知識發生發展的研究過程中體現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哪些方法可以借鑒到日后的學習和研究中去?南師附中特級教師陶維林先生每節課都會花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課堂小結,在他的培養下學生逐漸形成了總結反思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有時候,哪怕僅僅是一句“這節課我學得很開心”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的直觀反映.
宋代大儒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對學生而言,應該在“無疑處教有疑”[2];對教師而言不能讓習慣和模式成為數學教學的枷鎖,常態課如此,賽課更是如此.在“無疑處存有疑”,不斷反思,不斷嘗試,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中尋找數學教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楊梓,楊文豐.PPT的制作以及PPT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2018(7):154-155.
[2] 顧鋒,寧連華.于無疑處教有疑——高中數學課堂“教思考”質量提升策略探索[J].數學通報,2022,61(7):35-38.
[3] 史圣朋,魯珀特·韋格里夫,袁莉.人工智能時代的對話式教育技術理論[J].開放教育研究,2024,30(1):24-32.
[4] 施存壽.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村初中化學數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學周刊,2024(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