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璐
摘 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的重要所在。永城芒碭山景區文物云集,文化積淀豐富,人文、自然景觀遍布,是具有巨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實地調查、查閱相關文獻等方式對永城芒碭山景區進行研究,發現西漢梁王墓群是芒碭山最重要的遺址,但其在整個景區內的地位并不凸顯,并且漢文化建設存在不全面、不具體、不深入等問題。以漢墓群提升漢文化為中心,對整個景區的漢文化建設具有借鑒和帶動意義,深入挖掘遺產資源價值,對其他墓葬遺址的保護利用和旅游資源開發也具有借鑒意義,符合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要求。
關鍵詞:西漢梁王墓群;漢文化;提升路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27
一處地域的獨特文化熏陶著一處居民的行為舉止及認同感,沒有文化的地域就沒有深厚的底蘊。河南商丘地區芒碭山景區文化資源豐富,以漢文化為特色,被譽為“漢興之地”,其獨特的漢梁文化也具有巨大的魅力。漢梁文化是漢文化的縮影,承春秋戰國宋文化的底蘊,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在西漢梁國大放異彩,對后世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寶①。梁孝王墓群是漢梁文化最集中、豐富、全面的遺址,對其漢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挖掘,提升漢文化品質具有深遠意義②。
前人對芒碭山漢墓進行了書法價值、考古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等研究③,也對芒碭山景區的旅游市場、服務質量、鄉村旅游、發展戰略、遺址公園建設等④做出了調查研究,提出了措施。本文的創新點在于從景區的全局出發,以漢墓群為中心,探索提升其漢文化特色的創新路徑。
1 芒碭山景區及其主題特點
芒碭山,立于豫東平原上的一處群山,主峰海拔150多米,地處豫、蘇、皖、魯四省交界處,處于河南省旅游空間布局“一帶四區”⑤旅游線上,歷史悠久,遺跡頗豐。芒碭山旅游區是國家5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國漢文化研究基地,集山水觀光、文化品賞、生態休閑于一體,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
芒碭山景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整體來看,芒碭山景區內主要是以人文景觀為主,輔以特殊地質結構而形成的獨特地貌地質。因此,文化是其旅游的主打特色,文化內容也就成為景區的獨有優勢。在景區內,既有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在此避雨曬書命名的夫子崖、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陵墓、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地、以漢代禮制建筑基址為基礎的大漢雄風,也有具有極高考古與觀覽價值的梁國劉武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張飛寨、郭沫若手書碑文等名勝古跡。
芒碭山的自然景觀也十分秀麗,建有芒碭山地質公園、百畝杏林桃林等,文化旅游與鄉村旅游相結合。芒碭山是西漢三百里梁園的精髓,其中20余座西漢梁國王室地宮群具有極高的價值,規模大、數量多、分布集中,在整個景區具有重要的地位。各個山峰的景致與地下宮殿的遺存,共同構成了芒碭山景區獨特文化景觀的“漢文化博物館”,漢文化是其主體和最濃墨重彩的特色,而漢梁王墓群是整個景區漢文化最集中、真實、生動、深刻的體現。
2 芒碭山漢墓群的文化價值及其開發現狀
芒碭山漢墓群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教育價值等,但就目前開發的形式、內容以及機制而言,并未達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尚存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2.1 漢墓群價值
梁孝王劉武是漢文帝的次子,漢景帝的同母兄弟,謚號“孝王”,葬于芒碭山。芒碭山漢墓群是梁國王陵,自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連續使用時間在150年以上,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一處分布集中、數量多、年代早、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西漢諸侯王墓地,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⑥。西漢梁國自劉武始,八代九王及一些王后、嬪妃皆以地下宮殿式的墓室葬于芒碭山群的各個山頭,王和王后并列而葬,排列有序,稱為“芒碭山漢代十三陵”,斬山為廊,穿石為藏。至今發現大中型漢墓22座,其中石崖墓10座,石室墓6座,土坑墓1座,陵園2處,寢園建筑基址1處,陪葬坑6座⑦。芒碭山漢梁王陵雖多次被盜,但隨葬品也相當豐富,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車馬器、兵器等門類齊全,發現玉衣及大量的玉、銅、鐵、陶質遺物。漢梁王陵的發現與發掘為研究和判別漢代諸侯王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我們研究漢代政治、文化、經濟提供了實物資料。
芒碭山景區現開放的陵墓有梁孝王陵、梁孝王王后陵和梁共王陵。梁孝王墓開辟了諸侯王一級“鑿山為藏”的先河⑧,全墓由墓道、墓門、車馬房、客廳、側室、耳室、大殿、回廊及排水系統組成,布局嚴整,規模巨大,工程艱巨,為漢墓中的佼佼者⑨。歷史上梁孝王墓多次被盜,墓中文物為之一空,但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王后陵是劉武的夫人李王后的地宮,由東、西宮及34間貯藏室構成,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規模最大的漢朝地下宮殿,被譽為“天下第一石室王陵”,遠遠大于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和徐州龜山漢墓。地宮內的漢代冰窖、坐便、排水、壁柜等設施精妙超前,極為罕見。梁孝王王后陵和寢園的發掘,在1991年和199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了我國考古學家、文物專家和歷史學家的重視。梁共王陵內出土的早于敦煌壁畫630多年的《四神云氣圖》,被認為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時代最早、級別最高、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代壁畫,填補了西漢早期壁畫出土的空白,被稱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⑩。漢墓群出土的兩件玉衣,在河南省具有重要的價值,為研究西漢的玉衣制度、諸侯王的埋葬制度、制玉工藝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2 漢墓群漢文化建設現狀及問題
梁國王陵漢文化內涵豐富,是整個芒碭山漢文化建設的依托,但其在景區內旅游市場建設、宣傳營銷、服務質量、基礎設施、文物保護、環境承載等方面不突出且存在一些問題。隨著政府政策扶持、財政傾斜和芒碭山景區的擴大建設,漢梁王墓群的地位和吸引力越來越不凸顯,也折射了整個景區漢文化建設存在落實不全面、不具體、不深入等問題。
2.2.1 競爭力不強、吸引力有限
芒碭山地質公園和夫子廟景區建設開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夢幻星空城堡、高空秋千、高空滑索、玻璃棧橋、蹦極等項目備受年輕群體青睞。但是對于漢墓遺址的呈現略顯單一,喪失了一部分潛在游客。游客不能通過多媒體對漢墓與文物的歷史、價值等進行更全面的了解,降低了游覽的趣味性,這也導致了游客的游覽時間在另一維度的縮減。同時,漢梁王景區娛樂性、互動性項目非常少,游客參與度低,在此地的停留時間較短。
梁孝王漢墓群屢次被盜掘,文物損失重大。而且在遺址發掘之后,重要的文物由其他博物館進行收藏,如金縷玉衣和《四神云氣圖》彩繪壁畫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院,留在漢墓內的藏品大多是仿制品,展現給游客的真實文物極少,對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2.2.2 內涵挖掘不深入、產品結構單一
芒碭山旅游區雖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其整體開發程度并不高。此外,景區內文創產品形式相對單一,枯燥乏味的文創產品建設并不能在眾多景區中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再者,旅游開發層次較低,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深入發掘,經濟效益并未呈現出往良好態勢發展的趨勢。芒碭山景區推出了“高祖迎賓”歷史情景劇表演、漢儺舞演出、“中華九禮”漢禮儀體驗等活動,但體驗層次較低,缺少特色,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不能給游客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漢梁王景區的“楚河漢街”、梁園“七臺八景”等景點特色不強,與其他旅游景點同質化嚴重,會降低游客對梁王景區的好奇感和新鮮感。
2.2.3 知名度低,宣傳營銷方式不當
芒碭山景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知名度低,屬于冷門旅游區,遠遠比不上國內及河南省內其他旅游景點。漢梁王墓群及其巨大的價值也只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知名度,并沒有做到如西安市民那樣對自家景點歷史故事如數家珍,教育價值和文化功能不顯著。芒碭山旅游區的宣傳方式主要是電視投放廣告和組織旅游節、漢禮儀活動等。在新媒體、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這樣的宣傳方式保守單一,而且受眾有限,持續時間較短,不新穎,沒有緊跟時代潮流,后勁也不足。芒碭山景區也進行了一些影視作品的拍攝,如《芒碭忠魂》《梁王》等,但并沒有火爆,沒有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
3 提升芒碭山漢墓群文化地位之對策
芒碭山漢墓群漢文化地位在景區內、河南省、全國都不突顯,需要建立漢文化提升路徑,從其自身基礎設施、管理服務、內涵挖掘、展示方式、營銷宣傳等方面增加競爭力,擴大知名度,增強吸引力。
3.1 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管理服務質量
漢墓群要引進高素質管理人員和專家,對文化遺址和旅游資源進行系統運行,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漢墓群應該遵循文物保護原則,在建設漢梁王景區時,對陵墓進行保護性修復。在景區的開發建設中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增加的設施與修建的建筑要緊扣墓葬文化主題,使周圍環境與墓葬文化相協調。墓葬遺址屬于文化的范疇,應遵循文化展示的原則,反映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葬制、葬俗、飲食、服飾、建筑形式、生活水平、社會關系等,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所以漢梁王景區的開發應以墓葬遺址為載體,保存好漢墓群,并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然后以文化為旅游內容的核心塑造點,發展文化旅游,最大限度地發揮漢墓群的考古研究價值和教育教學價值。
從基礎配套設施著手,著力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游客的旅行體驗,以滿足游客的期望。景區內設置休閑娛樂區,供游客緩解視覺疲勞和休息;改善住宿條件,完善餐飲服務系統;增加公交車站點,方便游客出行。吃穿住行凸顯漢梁特色文化,鼓勵景區工作人員和商家著漢服、行漢儀。漢梁王墓群漢文化元素可置于整個芒碭山鎮大環境中,與建筑、交通、餐飲、紀念品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的整體漢文化景觀,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深挖漢梁文化內涵,創新展示形式
漢梁王景區可以與考古所、博物館、高校等聯動,對漢墓群進行深入研究,挖掘更深層次的資源價值,這是展示、開發、利用的基礎。建立漢墓群資源素材庫,按陵墓、布局、物品種類等進行整理記錄介紹,記錄每件物品的外在層面,包括形狀、質地、顏色、紋飾、結構、功能,同時結合其背景故事、考古價值、文化內涵等意義層面進行研究分析,并進行影像資料記錄,整理出漢墓群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漢墓遺址k。同時,漢墓游覽要突破傳統的導游講解、游客參觀模式,廣泛應用多媒體數字技術,精心設置情境和游戲,增加漢文化體驗性項目,讓游客參與其中,寓教于樂,充分調動游客的各種感官,使游客沉浸其中,使景區更具吸引力,更顯活潑、生動。漢墓群可以與節目組、電視臺等合作拍攝優質紀錄片和綜藝節目,既可以記錄漢墓群內容,也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其內涵價值,吸引更多游客來游覽參觀。
芒碭山旅游區的《儺儀祈福》《高祖迎賓》等大型歷史情景劇,應向開封《大宋東京夢華》情景劇學習,打造特色精品情景劇。漢梁王景區也要打造獨特的梁王情景劇,參考梁國歷史,精心策劃,具有互動性,打造品牌,擴大效應。不僅要開發穿漢服、賞漢舞、食漢宴、習漢禮的漢代禮儀體驗活動,還要增加漢墓群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講梁王故事,讓游客感受兩千年前漢文化氛圍。
開發多元化產品,滿足游客需要。利用漢墓群內的各種資源,如漢畫像石刻、金縷玉衣、《四神云氣圖》壁畫、漢俑等進行創意制作,制成含有漢文化氣息的石雕、玩偶、服裝等,開發出一系列的圖書繪本、影像出版物,既可以作為紀念品,也可以使游客通過這些讀物了解漢梁文化。
3.3 有效宣傳營銷,擴大知名度
芒碭山旅游區之前的宣傳營銷目標群體、受眾范圍定位不明確。漢墓群的目標群體應為中小學生、年輕群體和愛好歷史的游客,有利于實現教育價值,普及歷史文化和科學文化知識。在永城市甚至商丘市進行梁孝王漢墓群講座、手冊宣傳和文化下鄉,讓更多人了解漢墓群的故事,認識它的價值。教育局和文化局可以聯合在中小學課堂進行本市歷史文化及景點知識的普及,并適當進行實地教育講解,以實現每個人都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家鄉宣傳者。
確定營銷策略,在宣傳內容上,要重點宣傳漢墓群的獨特之處、考古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等,吸引國內外人士前來觀光旅游。在宣傳形式上,要做到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宣傳,大造聲勢發展旅游網絡營銷。加強網站建設,豐富漢墓群資料,利用VR技術在網站上提供景區的真人模擬游覽,把宣傳漢文化放在第一位l。
在各個網絡平臺邀請網絡紅人旅游,增加曝光度,吸引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時尚人群,不斷拓展市場。景區開通旅游直通車和服務熱線,通過發放優惠券等方式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打造“互聯網+漢墓群”的新形態,提升漢文化建設,進而發展智能旅游。
定期舉辦大型高質量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節,比如梁國歷史上重要的日子和事件,來擴大品牌知名度,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游客;與商丘高校漢服社合作,舉辦“漢服月”,邀請全國漢服愛好者,進行漢服、漢禮、漢舞等漢文化交流,融入“圈子文化”并占有一席之地。芒碭山旅游區也要在線下進行一系列的旅游推介活動,比如在高鐵站、火車站、汽運站、廣場等公共場合投放廣告,力度要大,持續時間要長,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漢墓群漢文化自然地成為受眾意識的一部分。
4 總結
漢梁王墓群是芒碭山旅游區最重要的一個景區,也是其他景區漢文化的基礎,芒碭山旅游區的漢文化提升,應以漢墓群為中心。梁孝王墓群具有巨大的價值,在中國考古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漢墓群的漢文化建設在芒碭山旅游區中地位不凸顯,在整個河南省乃至全國地位、知名度更加薄弱。梁孝王墓群在基礎設施、管理服務、文化內涵、展示方式、知名度、營銷宣傳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對漢墓群漢文化和整個景區漢文化具有削弱作用。要優先發展漢梁王景區,對其漢文化設計提升路徑,然后對其他景點進行輻射和帶動作用。■
注釋
①⑥李可亭.漢梁文化的內涵與建構特征[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3):21-24.
②王婷.漢代黃淮海地區部分諸侯王墓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③宋燁.近三十年漢代梁國文化研究綜述[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11):134-140;王良田.試論芒山漢梁王陵的發現及其重大意義[J].黃淮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103-106;閻根齊.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④王雪逸,楊懿.河南芒碭山旅游區旅游市場趨勢分析及預測[J].企業導報,2015(24):104,112;劉洋.基于旅游投訴的永城市芒碭山景區旅游服務質量優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張傳文.淺議永城市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66-67;王黎明.基于SWOT分析的永城芒碭山旅游區發展戰略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2-85;崔暢.河南省當代遺址公園建設的保護與設計策略探析[D].鄭州:鄭州大學,2018.
⑤史本林,張衛星,郭志富.河南省旅游資源地域組織研究[J].經濟地理,2006(1):160-163.
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9-10.
⑧梁云.從梁王陵看西漢帝王的喪葬制度[J].華夏考古,2003(2):68-76.
⑨孫衛東.漢文化遺址芒碭山[J].中州統戰,1995(7):40-41.
⑩劉秀森.文化瑰寶:商丘出土的漢梁文物[N].光明日報,1996-12-17(002).
k張莉.芒碭山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研究[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71-73.
l張敬齋.“互聯網+”背景下徐州漢文化產業特色挖掘與品牌打造[J].智庫時代,2019(4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