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雨晴
摘? 要:現階段學校對學生采用分項等級評價,從客觀來說擺脫了原有的評價弊端,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重要作用。充分認識分項等級評價的現實意義并遵循相應的原則,從定量分級評價、定性分級評價、實踐分級評價、創新性分級評價和系統性分級評價著手,對學生進行科學而有效的激勵式評價,是今后音樂教學及評價的發展趨勢。文章從評價的意義、原則和內容著手,通過對學生進行分項等級評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分項等級評價;音樂素養
音樂學科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但是目前存在教學效果不明顯和評價方式不定性兩個方面的問題?!蛾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推進評價改革”的要求。而小學音樂學科教學評價的發力點在什么地方,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體現評價的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每位音樂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都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從現階段來說,分項等級評價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了評價的診斷、反饋、調節、激勵等多重功能,可以說分項等級評價的有效運用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效果顯著。
一、評價的意義
每種評價方式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盡管以視唱為主的評價方式有許多弊端,但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多年延續下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它能夠讓教師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肯定或者否定評價;二是學校和教師很難找到其他更科學而有效的評價方式。而分項等級評價方式的出現打破了常規評價方式,無論是對于學生發展還是學校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通俗地說,分項等級評價就是根據音樂課程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組成部分,每個部分又細化為不同的層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整齊劃一地開展教學,而是根據學情、學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并進行適時評價,讓學生朝著個性化方向發展。對于具有表演天賦的學生,教師可以把“音樂表演”內容根據學段或者年齡分成不同的等級,讓學生在分項達標的基礎上逐漸綜合達標。也就是說,學生在規定的學段或者年齡段漸次達到相應的美育水平,綜合達標以后,學生的表現欲、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其音樂素養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得到相應的提升。
2.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分項等級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分項的內容逐項、逐條對比,分析學生在某一方面存在短板的根源,進而改進教學方式或者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規避和糾正原來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等級制既可以限制學生的學習行為,又可以發揮其激勵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主動去彌補原有的不足和缺陷,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證。把分項與等級結合起來,能夠對學生的特長、個性、興趣等進行合理的量化評價,改變了以往的籠統性評價,讓教師在課堂上以更加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推動學校特色發展
通過音樂素養分項等級評價,挖掘教師在課堂教學、學生評價、成果運用等方面的潛力,了解學生、家長及社會大眾對音樂學科教學的訴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音樂評價既有特殊之處,也與其他學科有著共性之處。如果學校在音樂素養分項等級評價中取得了較好的評價效果,可以把這類評價方式推廣運用到其他學科,經過不斷修改完善,形成獨立而又科學的評價方式,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二、評價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
分項等級評價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教學評價。要讓這種評價方式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教師或者學校管理者必須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公正、科學、認真進行評判,絕不能因為教師個人的好惡隨意評價學生。也就是說,每一個分項、每一個等級都要用大量的事實、數據說話,不能摻有評價者主觀性和隨意性,更不能因為事實的偶然性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遵循正確的科學理念和教育思想,遵循課堂的教學規律和學生的發展規律,保證評價結果的精準性和評價過程的全面性,讓評價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科學預判學生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學校今后修改、完善評價體系提供科學依據。
2. 個性化原則
分項等級評價不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個人憑空想象出的評價方式,而是在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的前提下,從學生個性特長角度出發。它既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加以矯正,讓學生保持原有的個性,又通過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加以把控,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揚長避短,滿足學生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需求。通過豐富而有效的評價內容,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評價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遵循個性化原則不是抹殺或者摒棄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是讓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張揚個性,發揮特長。
3. 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主要是針對學生價值觀教育而言,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把學生的學習效果轉化為社會實踐成果,通過社會性實踐檢驗學生的價值取向,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學生以更加堅定的信心適應社會,走向社會。如果所有的音樂教育都在校內完成,沒有相應的社會實踐體驗,學生的認識會非常片面。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各種價值理念通過信息化手段頻繁出現在社交平臺上,對學生進行引誘、誤導、迷惑。而對學生進行實踐性審美教育,能讓學生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形成團結向上、自信自強的優秀品質。
4. 整體性原則
分項等級評價的過程在于“分項”,但評價的結果卻在于“統一”。從評價內容來看,要求評價的內容要細之又細。分項越多,評價結果越真實;等級越多,評價結果越科學。但是,所有的分項和等級都必須限定在“音樂素養”這一前提下,教師不能為了評價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今后的發展,所以所有的分項之間必須相互關聯、相互制約,所有等級從下而上呈螺旋式上升狀態,讓“音樂素養”這個大系統處于完整、平衡之中,而不能有意地進行割裂。
三、評價的內容
分項等級評價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如何分項,如何確定等級,不同地域的學校評價的內容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地域,鄉村學校和城鎮學校評價的內容也不相同。對于同一所學校,不同學段的學生,評價的內容既可以相互依附,又可以完全獨立,這樣有助于形成美好教育背景下的評價新樣態。從總體上來說,評價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 定量分級評價
同其他學科一樣,音樂評價也有基礎性評價。教師可以把這些基礎性評價內容作為定量分級評價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量化評價,如課堂出勤率、發言次數、藝術表演參與度等,這些內容完全可以量化。通過這些量化評價,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制度的約束下由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參與,還可以根據數據對學生進行定量評價。出勤率高的學生評價等級高,出勤率低的學生評價等級低。對于發言次數、表演參與度可以使用同樣的等級評價。當然,這種定量評價不是絕對的,要考慮到教學的實際情況。例如,以發言次數作為定量評價時,往往會發現教師提問的次數沒有學生數量多,全班共有40名學生,教師一學期下來卻只提出35個問題,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無題可答。還有一種情況是個別學生盡管每次都積極發言,但是回答的正確率極低,這時教師要對“發言次數”量化評價附加其他限制性條件,如附加“正確次數”或者“錯誤次數”這一項目作為定量分級的條件,有效限制部分學生僅僅為了獲得“發言次數”這一量化評價的高等級而進行無效發言。
2. 定性分級評價
對音樂常識性內容和基本功評價進行分級量化顯然不合適,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定性分級評價。以視唱這一音樂教學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為例,視唱最能體現學生的基本功。但是,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往往是“一唱了之”,教師通過對學生音準的評價代替了對學生視唱的評價,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可能在音準上存在瑕疵,但卻有很好的肢體動作;部分學生在音調、聲調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卻出現怯場、畏縮情緒。對于這兩類學生,如果教師因為學生唱得好而評價高,對唱得不好卻有創造性肢體動作的學生來說顯然不公平。教師可以把視唱分為四個等級。A等級:音準、節奏、歌詞沒有明顯錯誤,并且具有配套的肢體語言和豐富的面部表情;B等級:陽光自信,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豐富,但在音準或者節奏方面存在部分問題;C等級:缺乏自信心,忘詞,跑調,但有肢體語言;D等級:沒有肢體語言,在節奏、音準方面都存在明顯錯誤。通過定性分級,教師可以對音樂教學中視唱內容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當然,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校實際情況細化分級內容。
3. 實踐分級評價
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是音樂課程的基本性質。從體現形式上來看,音樂與其他語言學科相比具有特殊性。音樂學科以“視聽”和“表演”為主,更側重于生活實踐。因此,生活化是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也是教育評價不可或缺的。只有讓音樂走進現實生活,才能體現出音樂的課程屬性和存在價值。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開展“校園表演”“班級巡演”“社區助演”等形式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性活動關注學生的個人表現、文明參與程度和表演形式,再與平時課堂教學情況對比后進行評價。以“校園表演”為例,部分學生在排練時動作規范、節奏穩定,但在正式上臺之后卻容易出現動作超前或者滯后,甚至忘詞等影響表演效果的行為;還有部分學生表演前后出現亂扔垃圾、與同學發生爭吵等不文明行為。評價可以規定亂扔一次垃圾由A等級降為B等級,把這些在音樂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瑣事納入評價之中,讓實踐性評價更具體、更細化,體現出評價的公平性。
4. 創新性分級評價
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衡量,又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約束,但其更大的意義在于激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積極參與。音樂教育重在創新,學生學會和會學很容易,但創新極其困難。相對而言,音樂教育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內在情緒,他們在音樂旋律中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舞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天賦或者音樂細胞會充分地體現出來,會下意識地表現出一些創新性的肢體語言。教師要根據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而出現的創新性動作進行分級評價。部分學生根據生活需要和學習實際創作出原創歌曲,或者對原有歌曲進行改編,這些都屬于創新性評價的主要內容。當然,創新性評價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教師在評價方式上要有創新。例如,在制訂分級評價內容或者形式時,可能并沒有考慮到學生創新或者自編自排的因素,但發現通過學生的動作創新有助于其他學生理解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師要主動適應學生的變化而改變、拓展原有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評價,積極評價,主動評價,發現一切可能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拓展分級評價的外延。
5. 系統性分級評價
分級評價是把評價的內容分成不同的等級。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年齡特點和認識程度的限制,這些評價的分級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只是評價自己的一些具體化條款和等級,他們只是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適應。但對教師來說,這種分級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吨行W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規定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學業指標和發展指標三部分構成。因此,在制訂分級內容時,教師要綜合考慮識讀譜曲、聽辨演唱、音樂節奏、藝術表現、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不能因為側重一方面而偏廢另一方面。對學生評價的結果最終還是體現在定性等級上,要對學生有一個總結性、導向性和清晰性評價,要堅決摒棄看似清楚、實則模糊的評價結果。因為分級評價的內容多,程序復雜,并且有些學生和家長只注重實際結果,不注重過程性評價。他們更關注“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是這樣?”,他們只看評價的結果是A等級還是B等級,而不分析造成A等級或者B等級的原因。因此,分級評價要注重系統性,把各門類的評價結果再進行分級整合,形成終結性評價。
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加之地域教學不均衡等因素的限制,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一直是困擾教師的難題。分項等級評價既包括了教學內容,又考慮了學生發展,并且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使評價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因此,積極而主動開展音樂素養分項等級評價,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麗,施燕. 學科分項等級評價的實踐探索:以浙江省杭州市勝利實驗學校為例[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2(7 / 8).
[2]高峰. 音樂學科分項等級評價的區校聯動模式研究[J]. 中小學音樂教育,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