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



摘? 要:習作單元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元語文要素聚焦對習作方法的學習。文章緊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對如何聚焦單元、明晰功用、優化資源,有效把握與運用單元知識與方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進行了分析,為今后的習作單元教學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習作單元;語文要素;聚焦單元;明晰功用;優化資源
習作單元是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的一大特色。整個單元目標明確,主線清晰,結構科學,功用明晰,資源豐富,能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表達。但是,教師對于如何落實習作單元語文要素仍存在一些困惑,需要進一步思考與實踐。
一、聚焦單元,統整定位
三至六年級每冊教材都設計了一個習作單元。整個單元體系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五個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精讀課文”排列首位,從精讀中品析、汲取習作方法;“交流平臺”承前啟后,搭建支架,旨在梳理、總結習作方法;“初試身手”由讀到寫,運用方法,嘗試練筆,學以致用;“習作例文”運用批注,發展思維,為習作提供思路及方法;“習作”位列最后,下筆成文,檢驗成效,評價提升,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五個板塊融為一體,聚焦單元語文要素,在單元導語統領下,排列有序,目標一致,功用有別,螺旋上升。通過語言實踐活動,沿著“讀—寫—讀—寫”的讀寫鏈接,通過“學—用—評”一體化習得表達方法。
二、明晰功用,發揮效能
本文以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聚焦單元要素,在有效講解精讀課文《麻雀》《爬天都峰》,以及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的過程中,積極發揮“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等板塊的功用,注重板塊聯系,形成整體,共同發揮效能,在語言實踐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1. 精讀課文
作為習作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精讀課文”側重從“精讀”中讓學生學習表達。“精讀課文”體現了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且兼顧時代性的選文標準,選編了《麻雀》《爬天都峰》兩篇經典語篇,是習作的典范,也是學習表達的閱讀素材庫。兩篇選文從走進文本、閱讀品析,到鑒賞交流、汲取方法,使學生在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上呈螺旋上升發展。
2. 交流平臺
如果說“精讀課文”是讀中悟方法,那么“交流平臺”就是從“說”中總結方法。通過賞析,從“精讀課文”中獲取方法,落實語文要素;通過例子,把“寫清楚”具象到語言,在交流中重拾、梳理、提煉與建構方法。“交流平臺”既承上,總結“精讀課文”中的知識、方法與技能,又啟下,為聯結“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板塊發揮積極作用。
3. 初試身手
“初試身手”是學生運用方法的第一次語言實踐。“初試身手”采取圖文結合的方式,從“小練筆”入手,利用“運動會”“過生日”的圖片還原生活場景,通過觀察、想象,從說到寫進行思維訓練,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不斷評價、修改中完善目標,進而為在后面板塊的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提供參照。
4. 習作例文
“習作例文”同樣選取了兩篇文章。選文風格與語言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是習作的“示例”。結合批讀文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且“位置”靈活,可瞻前顧后,既是對前面“精讀課文”的再思考,又是對比、調整、修改“習作”的鏡子。
5. 習作
在任務驅動下,“習作”通過審題、選材、提綱等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綜合實踐活動。本單元“習作”選取生活中的八個典型事例,供學生在交流中拓寬視野,觀察、記錄生活,并利用表格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把“事情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隨后交流、評價、修改,逐步達成單元語文要素目標。
三、優化資源,落實要素
1. 課后習題
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是構成課后習題的三個維度。厘清課后習題維度,對有效運用課后習題資源、學習表達、落實習作單元要素有重要作用。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課后習題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知,“精讀課文”習題設計呈梯度發展。《麻雀》和《爬天都峰》兩篇課文中的第一道習題,雖然同屬于“理解與交流”維度,重在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等,看似共同解決“寫了一件什么事”,但是前一題圍繞“麻雀”提問,較后一題而言難度小,重在“扶”中教方法,引導學生在品析、交流中學習表達。同樣,兩篇課文的第二道習題相比,《麻雀》比《爬天都峰》訓練面更小,呈現“點”到“面”的訓練梯度發展,難度隨之提高,離落實語文要素的目標也更近、更明確。
而“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中的兩道習題同屬“積累與運用”維度,看似題量減少,但是與“精讀課文”相比習題維度更高。此板塊借助“批讀文”的“扶”,是對“精讀課文”中表達方法的再學習、再提升,重在運用。課文語言生動活潑,難度也較精讀課文更具挑戰性,更適合作為學習表達的例子,是距離“習作”更近的學習區域,更易于學生借鑒與仿寫。
在利用單元資源時,教師要先深入分析課后習題的維度,在單元統整下注重習題、課文和單元要素三者的關聯性,有效運用習題學習表達,落實單元要素。
2. 插圖運用
課文插圖是課文內容直接生動的立體化呈現,與課文文字語言內容的表達具有緊密聯系。課文插圖將抽象的語言文字以整體、可感知的情境呈現出來,有利于幫助理解課文的抽象語言。
例如,《麻雀》《小木船》所配插圖與課文內容、習題等形成功能鏈,為優化圖文功能提供了無限可能性。《麻雀》配圖所占篇幅較大,故事性強,突出驚險、震撼。文字與插圖交互穿插,形成聯結,給予學生無限遐想。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讀中觀圖、回讀想象、理解感悟,進而補白圖意、練筆傳情,提高表達能力。
“初試身手”先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插圖入手,嘗試引導學生在觀察中運用動詞,大膽想象,有順序地“說”清楚插圖圖意,再逐步落實“寫”清楚的目標。第1題通過看、聽、想等方法,要求分別將運動會、過生日的熱鬧場面,以及同學和家人的動作、神態等“說”清楚;第2題上升為通過觀察,把做家務的過程“寫”清楚。
而“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運用了色彩靈動的水粉畫,在觀察中想象描寫“說杏、數杏、打杏、撿杏、分杏”的過程,重點將奶奶“分杏”這件事寫清楚,展現出一家人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
教材中的插圖將聽、說、讀、寫緊密結合,將觀察、想象等融于一體,是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的綜合運用。合理使用插圖,就是在優化單元資源時提升言語功能,為有效達成語文要素提供活水。
3. 思維導圖
雖然思維導圖在教材中的閱讀單元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習作單元卻出現得不多,所以具有較大應用空間。下面,以精讀課文《麻雀》為例,先整合單元資源,對單元語文要素、習作要求和課后習題進行思維建構,具體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思維導圖清晰地呈現了作者屠格涅夫的構思過程:圍繞單元習作要素“把事情寫清楚”,通過可視化導圖整體、直觀地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文章思維架構,發展、補白的“思維發展”,以及看、聽、想、動作、外貌等語言實踐活動。便于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進行語言運用,為后面“習作”提供了科學的思維范例。
因此,將抽象思維轉換為以線條、色彩、圖像等直觀、形象,呈現謀篇布局、立意、選材、習作方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等的可視化導圖,是解決習作單元教學難點與困點的有效途徑。
4. 活用批注
本著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原則,將批注式閱讀應用于語文教學是必要且合理的。
在教材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批讀文就已經出現,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還單列了“批注”閱讀策略單元。從三年級開始,批注式“習作例文”成為單元固定板塊,呈現勾畫圈點、理解感悟、鑒賞品味的序列發展,且與插圖、課后習題、批注等形成學習表達的一個閉環,環環相扣、相互融合、整體提升。因此,教師要站在單元的視角,活用批注,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科學引導學生與單元整體展開對話。
例如,習作單元兩篇“習作例文”都分別借助4處批注習得方法,但各有側重。《我家的杏熟了》側重“扶”學生去學習課文的開頭、起因、經過、結尾,以及將奶奶“打杏”“撿杏”“分杏”的動作、語言寫清楚;《小木船》中的批注更具開放性,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學會運用方法。因此,教師可以靈活調整教學順序,先引導學生借助批注學習習作例文,接著鼓勵學生運用批注預習精讀課文,并在積極思考中對“作者是怎樣將老麻雀救助小麻雀的事情寫清楚的?”“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是怎樣的?”進行個性化批注,再進行“初試身手”“習作”,完成整個單元語文要素的閉環訓練,實現自主閱讀、自主批注、自主探究、自主表達。
綜上所述,單元語文要素是統領單元的航標。教師只有聚焦單元、明晰功用,不斷優化資源,才能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發揮習作單元教學功能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先云. 對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標準的基本認識(一)[J]. 語文建設,2021(8).
[2]施旭霞. 巧建“關聯”,劍指“語用”:統編版教材課文插圖的價值辨析與使用策略[J]. 文教資料,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