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劉愛霞
摘? 要:當前,中小學作業主要存在內容與形式單一、作業缺乏層次性、作業量過大、學生作業質量不高等問題。為了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中小學教師要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注意布置作業的層次性,合理控制作業量,合理評價學生作業,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小學生的減負空間,使他們能學得輕松,學有所成。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作業設計;作業減負
作業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續,也是中小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媒介。中小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可以進一步理解、吸收、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逐漸增強學習技能,提高綜合能力。然而,就教學現狀來看,部分中小學教師忽視了作業這一環節,不合理的作業布置影響了教學質量。作業布置存在諸多問題,如作業內容與形式單一、作業缺乏層次性、作業量過大、學生作業質量不高等。因此,如何優化中小學作業,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是中小學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中小學作業存在的問題
1. 作業內容與形式單一
首先,從目前中小學作業布置來看,普遍存在作業布置內容單一的問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將抄寫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作為鞏固本課知識的唯一途徑。這種單一乏味的作業,不僅擠占了學生的課余時間,而且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其次,作業的形式也較為單一,作業效果甚微。部分中小學教師布置的作業局限于練習題,很少有其他形式的作業。單一的作業形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 作業缺乏層次性
由于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有梯度、有層次的作業,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果作業內容過難,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作業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就會認為不值得花費時間去做作業,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在布置作業時,作業的難易程度應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適應。但是,很多教師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給所有學生布置難度一致、數量相同的作業,忽視了學生主體的差異性,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狀,使作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3. 作業量過大
部分中小學教師仍習慣采取題海戰術,導致大量的作業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中小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越來越少。中小學生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苦不堪言,容易產生厭煩、畏懼的心理。有的學生為了完成作業選擇敷衍了事,導致作業沒有發揮應有的教育價值。大量的課后作業擠占了學生復習課程、預習新課的時間,導致學生課前預習時間不充足,進而在課堂中聽課效果不佳,學生很難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另外,部分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購買教輔資料。如此一來,學生無法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4. 學生作業質量不高
很多學生對作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作業的認識模糊,對待作業態度不夠端正。他們在做作業時,字跡潦草,書寫不規范,存在亂寫的情況。部分學生存在應付心理,遇到有難度的問題以不會為借口,不按時完成作業。部分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貪玩、懶惰,不想做作業。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導致作業出錯率較高。部分學生未能養成檢查作業的習慣,導致作業質量低下。
二、中小學生作業問題的解決策略
1. 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
首先,作業內容要多樣化。針對當前中小學作業內容單一的現狀,中小學教師要積極探索解決策略,嘗試布置內容多樣化的作業,充實作業內容,優化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布置“給父母泡杯茶”“給父母捶捶背”等,或是“種植綠植”“飼養小動物”等愛心作業,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教師還可以布置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動手搜集資料,精心設計手抄報或卡片,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還可以布置勞動作業,如打掃房間衛生,幫助父母洗衣服、摘菜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的習慣。
其次,要豐富作業形式。中小學教師要明確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為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要不斷豐富作業的形式,力求作業有針對性和趣味性。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布置形式多樣的課后作業。例如,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將抄寫字詞這樣枯燥的作業進行“華麗變身”,讓學生動手制作卡片,并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規范地書寫生字、生詞,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生詞的興趣。如此,學生既能高質量完成課后作業,又能牢固地記憶知識。
2. 注意布置作業的層次性
布置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學生當天所學的知識,鍛煉他們的學習技能,從而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但是由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故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分層。
作業內容要有梯度,具有層次性。一般來說,教師可以依據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等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作業內容也對應分為三類,使布置的作業難易有別,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使他們在做作業時均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以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3. 合理控制作業量
針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狀,中小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合理控制作業總量,做到減負不減質。教師布置的作業要力求既能讓學生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輕松完成,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將課余時間歸還給學生,讓他們能自由支配,進而養成自主復習、課前預習的好習慣。教師可以布置既有實踐性,又有趣味性的作業,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保障作業少而精,以點帶面,讓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4. 合理評價學生作業
中小學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要以正面鼓勵為主,讓學生能意識到自己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端正做作業的態度,增強完成作業的信心。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在留白處說明做作業時遇到的問題或產生的感想。教師在批閱作業時要針對性地評閱,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認識到完成作業對于他們學習的意義。另外,教師要分層次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做到客觀公正,既要看作業的最終結果,又要注重學習的過程,杜絕簡單不當的評價,避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三、結束語
作業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手段。中小學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認真對待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策略,精心設計具有開放性、層次性的作業,最大限度拓展中小學生的減負空間,既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又要助力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燕. 優化作業設計:談農村中小學作業改革的幾點嘗試[J]. 基礎教育論壇(上旬刊),2021(8).
[2]何潔.“雙減”視域下中小學作業設計審思[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3(2).
[3]趙可麗,吳曉紅.“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減負問題審視與改進路徑[J]. 創新人才教育,2022(4).
[4]李介. “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革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 現代教育科學,2022(5).
[5]盧光輝. 試論中小學作業問題的可能解決之道[J]. 課程·教材·教法,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