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琰 許紅
【摘 要】指向兒童品格生長的學校支持策略項目以學生品格生長為宗旨,從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紀念日課程、主題課程、八禮四儀課程等方面入手,通過培育“愛、志、信、毅”四大品格,構建全面而有個性的校本化學生品格生長課程體系,有效提升兒童的品格。
【關鍵詞】品格生長;校本化;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5-0064-03
【作者簡介】1.戴琰,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9)教科室副主任,一級教師;2.許紅,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9)教師,一級教師。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培育品格是踐行立德樹人、促進幸福生活、提升民族素養(yǎng)的重要舉措。《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全面發(fā)展。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附小”)立足校情,以指向兒童品格生長的學校支持策略項目為抓手,著力推進學生素養(yǎng)的品格生長活動。
一、架構:建立支持兒童品格生長的校本策略
1.對“品格”的理解
“品格”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題。指向兒童品格生長的學校支持策略基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迫切需要,通過校本化實踐,積極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塑造兒童的“愛、志、信、毅”等核心品格,從而幫助兒童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使兒童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支持兒童品格生長的校本架構
附小以開發(fā)“環(huán)境課程”、滲透“學科教學”、挖掘“資源支持”、實施“多元評價”等四個育人途徑,支持和實現兒童“愛、志、信、毅”四種不同品格的生長。
“環(huán)境課程”中的“環(huán)境”分為“物化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附小借助“勞動實踐基地”“服飾禮儀館”“中華武術館”等教育場域,打造校風“上”、校訓“新”、教風“和”、學風“問”的學校文化?!皩W科教學”包含“思政課”和其他所有學科,推動了德育融入教育教學的過程?!百Y源支持”包括線上資源、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其中,校內資源主要用于支持兒童品格生長的校本實踐活動,學校從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八禮四儀課程、紀念日課程、主題課程四個方面進行設計實施。“多元評價”則通過兩種校本評價體系——“五彩星”集體評價和“夢想銀行”個人評價進行過程性的實施和管理。
二、實踐:開發(fā)支持兒童品格生長的課程
1.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
傳統(tǒng)節(jié)日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因素在以文化人、促進品格養(yǎng)成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附小組織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讓學生感受節(jié)日樂趣,充分領略文化魅力,體會不同節(jié)日蘊含的深刻含義。以元宵節(jié)課程為例,學校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全面體驗、研習拓展。
一是自主探究。為促進品格的自然生長與個性發(fā)展,在節(jié)前分年段設置任務,先行領略節(jié)日的深厚魅力,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一、二年級的小隊員開展“巧手做花燈,創(chuàng)意樂無限”元宵花燈親子DIY制作活動;三年級隊員了解花燈的種類、制作方式,共同組成討論小組;四到六年級各中隊準備設計、制作燈謎,為猜謎活動做好準備。
二是全面體驗。學生初步獲取感受與經驗后,在節(jié)日環(huán)境與多樣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與用心體驗實現品格生長。元宵佳節(jié)當天,學校電子屏滾動播放元宵文化宣傳語、童謠等,學生集體身著傳統(tǒng)服裝,營造節(jié)日氛圍,促進文化體驗。各小組成員合作盤點包元宵所需的元宵粉、果餡,同小伙伴一起動手包元宵(教師、家長志愿者參與指導)。一部分學生前往大廳賞花燈、猜燈謎,共慶元宵節(jié)。
三是研習拓展。品格生長不僅存在于探究體驗,更存在于研習反思。為深刻體會節(jié)日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學校做好活動總結,班級填寫活動記錄,志愿者填寫反饋表,學生將做好的元宵帶回家煮食,表達感受。
2.紀念日課程
紀念日是不斷促進學生價值生成、學生品格提升的重要標志。例如,實施國慶節(jié)課程時,附小通過線上資源、校內資源、校外資源,讓學生深刻領悟紀念日背后的深刻意義。
其一,線上資源。在“我為祖國獻首歌”部分,邀請退休黨員、學校少工委、少先隊員在線共同參與《我和我的祖國》快閃表演。同時,組織隊員回憶崢嶸歲月,以獨唱、師生合唱、全班共唱一首歌等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最終,云端上傳,并進行線上制作和編輯修正,面向社會發(fā)布,廣泛宣傳。
其二,校內資源。“我向國旗敬個禮”活動利用課間、晨會等時間,收集學生在不同時段向國旗莊重敬禮的照片,布置班級內外墻,創(chuàng)設紀念氛圍。“我與祖國共成長”環(huán)節(jié)則舉行黨、團、隊三旗傳遞儀式,舉行少年警校結業(yè)儀式,顯示黨、團、隊的密不可分,展現隊員銳意進取的蓬勃朝氣。
其三,校外資源。在“我把祖國記心中”環(huán)節(jié),一場別開生面的郵票展在學校展出。師生從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中感受文化的發(fā)展變遷?!拔蚁蜃鎳碚嫘摹被顒勇摵仙鐓^(qū)、家庭,帶領學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了解黨的歷史,制作紅領巾心愿卡,將愛國情懷付諸行動。
在此過程中,學校始終以“愛國”為主旋律,旨在通過系列活動課程,利用各方面資源,鍛煉隊員“頑強、堅持”的品格,激發(fā)隊員對祖國的“熱忱”品格,增加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努力成長為新時代好少年。
3.主題課程
主題課程指的是圍繞某一個主題,將相關的活動組合成一個大課程。學校為了滋養(yǎng)學生品格,實現主體課程的落地生根,從組織架構、對話協(xié)作、意義構建三個層次推進課程實施。
一是組織架構。附小在開展“我是環(huán)保小局長”活動時,以垃圾的減量與分類作為活動項目。為此,設置三位“小局長”分別負責開展活動、撰寫方案、宣傳活動。每一次活動都由三位“小局長”召集,下發(fā)主題活動方案,說清活動要求、活動時間等,學生的品格及素養(yǎng)逐步得到鍛煉與提升。
二是對話協(xié)作。附小通過對話與協(xié)作等方式落實課程,開展活動。例如排演小品《垃圾分類作用大》,學生在角色置換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學校組織學生學習垃圾分類讀本,進行垃圾分類知識演講,精心制作垃圾分類繪本,促使學生通過多方交流與深度學習,形成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三是意義構建。只有借助深度的意義構建,才能促進學生深度和持久的學習,進而產生新的變化。因此,學校開展垃圾分類視頻PK賽、變廢為寶制作比賽、垃圾分類小課題研究等一系列活動,在學校、家庭、社區(qū)均發(fā)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在垃圾分類小課題研究中,隊員從市民的反饋中得知其對垃圾分類的看法。例如,存放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混亂,建議把其他垃圾先行分類,分別投放。
三、評價:助推兒童品格生長的目標達成
1.拓寬評價視角
教師、家長、學生均可以對學生的品格生長過程進行評價。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時效性資料,將記錄內容上傳至班級群,在班隊課上集中反饋與改進。
2.建構評價系統(tǒng)
附小將品格生長項目納入“夢想銀行存折”,實施積分制量化管理。在評價過程中,兒童的品格生長實現了過程記錄與動態(tài)生成,得到了精神激勵與行為驅動。學生不僅通過“夢想銀行存折”存儲了好品格,得到“兌換卡”,更收獲了學習生活“福利”,真實感受到品格養(yǎng)成的過程。
3.豐富評價方式
項目的評價常以作品形式呈現,如打掃衛(wèi)生的照片、端午詩作、愛心卡、變廢為寶小制作、《我和我的祖國》快閃作品等。此外,還包括特色課程中的各種參與式活動,如包粽子、詩歌朗誦、中秋故事會、三旗傳遞儀式、編制鴨蛋絡等。這些特色評價相輔相成,不僅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參與課程,更在靜態(tài)與動態(tài)中使學生形成更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品格與素養(yǎng)。
促進學生品格生長是踐行立德樹人與五育并舉的重要舉措,是提升民族素質與綜合國力的基礎工程。附小的學生品格生長項目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教育場景,豐富教育活動,夯實評價體系,促進核心品格與特色課程的全面融通,推動校內實踐與校外體驗的有機結合,在反復體驗中滿足品格需求、實現品質累積、推動品格生長,為兒童的品格提升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