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林
摘 要 由單篇文章的“畫眼睛”引出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典型化,通過問題的引導,由點及面,拓展至單元閱讀、群文閱讀,提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 畫眼睛 典型化 單元閱讀 群文閱讀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立足于大單元教學,主張以任務帶動單篇文章教學。因此,教學中要有大單元教學意識,注重群文教學。以有啟發思考價值的知識為基點,由點及面,拓展延伸,探尋新內容、理解新文章,或可實現閱讀的嬗變,提升閱讀素養。
案例:《祝福》單篇教學向群文閱讀延伸
1.基點——《祝福》單篇教學
教學《祝福》時,發現學生對祥林嫂肖像的描寫頗感興趣,于是設計尋找眼睛描寫的研讀活動,展開小組討論。
學生找出關于祥林嫂眼睛的描寫文字有十余處,如:
(1)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2)……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3)“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來。
(4)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
(5)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
通過對眼睛的探尋,被封建禮教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祥林嫂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揮之不去。這些都是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出來的,學生思維由此活躍起來。
2.拓展:由《祝福》向單元閱讀拓展
教師引導:同學們,祥林嫂凄惻動人的形象可以通過對眼睛的刻畫來表現。當然,不僅僅是眼睛能表現人物的特征,其他的一些描寫同樣具有鮮明的特征性,我們也可以將這些描寫當做“眼睛”細細揣摩。“畫眼睛”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其真正的含義就是:刻畫出對象特征。這類手法在我們以前學過的文章中曾出現過。請大家思考,從記憶深處,把它尋找出來。
生1:《故鄉》里的那一聲“老爺”將被封建制度剝削壓榨得悲苦無助的中年閏土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借助語言描寫的人物典型化手法,是畫眼睛手法。
生2:“‘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一出九文大錢。”孔乙己這個病態社會的畸形兒借助語言和動作描寫鮮明地刻畫出來,這也是畫眼睛手法的運用。
生3:《阿Q正傳》中的阿Q畫圓等描寫生動刻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用的也是畫眼睛的手法。
……
教師總結、點撥:這樣看來,“畫眼睛”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是一個理論上的概括,是藝術創作中典型化的一種手段。請大家結合這節課學習的畫眼睛手法,討論一下在本單元的課文是否可以尋找出“畫眼睛”手法的具體運用呢?
生1:“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兩個。”““山神庇佑!改日來燒些紙錢。”這些語言描寫是“畫眼睛”,寫出了林沖的隨遇而安、安分守己。
生2:“掇開”“挺著”“拽開”“搠倒”“提”“踏”“剜”“挑”,這些動作也是“畫眼睛”,刻畫了林沖的英武果敢、狠絕利落。
生3:《促織》中從“駭立愕呼”,到“頓足失色”,到“益驚喜”,這個場面跌宕起伏,曲折動人,心理上曲折細微,形象的表現了成名的悲喜起伏變化。
生4:《變形記》“假如我不考慮我父母的態度,我早就辭職了”,還有第六自然段連用的五個疑問句,刻畫了格里高爾的內心,形象再現了一個謹小慎微、勇于擔責、孝順父母、善良忠厚小人物形象。
生5:“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鷹犬一樣的沙皇專制制度的衛道士躍然紙上,這同樣是“畫眼睛”手法。
學生自主研讀尋找例句,互相補充,討論走向深入。
3.延伸:由單元作品向群文閱讀延展
教師繼續點撥:我們能不能把思維延展到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思考藝術創作中的典型化呢?
生1:《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三次切肉反映了魯達粗中有細、敏銳機警的性格。
生2:奧楚蔑洛夫變化無常的腔調使這個沙皇警察的典型形象躍然紙上。
生3:范進中舉后兩手拍的笑、拍著手大笑、拍著笑著的逐層描寫把范進中舉后的瘋表現得淋滴盡致,也是典型的。
生4:孔乙己反復地說“竊書不能算偷……”這活化了他的迂腐。
生5:《白光》中陳士誠“這回又完了”的幻覺能表現他內心的絕望。
……
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畫眼睛”典型化手法的應用要點:1.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可以顯示其靈魂;2.人物關鍵性的心理描寫可以探究其思想本質;3.人物外貌、服飾的特點可以展現人物心靈世界。這樣,由《祝福》單篇教學而串起了魯迅及其他名家名篇的學習,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而且提升了運用這種方法去探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單篇教學走向群文閱讀,學生思維更活躍,教學內容得到充分拓展。
反思:單篇教學走向群文閱讀的注意點
1.尋找基點。課堂教學的組織應立足語文學科本質,借助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分析人物形象,可選擇的教學目標有很多,比如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的探究、作用的鑒賞等。筆者選擇了學生容易把握的人物肖像描寫作為基點,探究小說創作形象塑造的藝術典型化,由《祝福》單篇課文,逐步延展深化,擴展到本單元其他文本及其他中外名家作品,使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確。
2.拓展延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形成自己的理解認知。在《祝福》單篇教學環節,尋找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學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出來。這是簡單的認知上的積累活動,主要鍛煉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在由《祝福》向單元閱讀拓展和由單元作品向群文閱讀延展環節,教師點化性的問題設計,給使學生以某篇文章為“經”,以相近主題的文章為“緯”,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由一篇課文、一位作家延展到多篇課文、許多作家,由點及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對典型化認知,進而獲得學科核心素養。
3.發散思維。教學中,要“給課堂留一條縫”,使學生有知識生成的空間和自由發展的余地,使預設和生成成為統一體。老師講“一”,要讓學生反“三”;老師講“一”,要讓學生知“十”,要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發散思維,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推導分析出新的知識。筆者重點運用了類比法,有效延伸了文本的寬度與深度。由《祝福》中藝術典型化的分析,延展到初高中學過的課文以及整個單元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延展到中外名家的作品。此類閱讀方法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培養審美探究能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當然,拓展性閱讀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不求多,要求精,要求質。由點及面的探究式高效閱讀絕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是扎根課內,拓展課外,內外有機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作者通聯:安徽臨泉第一中學]